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一、“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一)“十三五”总体发展情况“十三五”时期是银川经开区积极适应新常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攻坚期。根据国家、自治区、银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范本,供大家参考。
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
一、“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
(一)“十三五”总体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银川经开区积极适应新常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攻坚期。根据国家、自治区、银川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银川经开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银川经开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模式转变、发展新动能、开放绿色发展。
1.经济实力呈稳步增长态势
“十三五”以来,银川经开区紧紧围绕“高端定位、绿色发展、合作创新、提升水平、提质增效、示范引领”的发展要求,以打造千亿级升级版经开区为目标,主攻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向好态势。2019年,银川经开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1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10.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0.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0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32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3.6亿元,同比增长32%;财政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7%。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0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
2.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银川经开区立足技术和产业比较优势,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发挥骨干企业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形成了以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战略新材料产业领域,围绕打造世界知名的战略新材料产业目标,全力推进“光伏、石墨烯、锂电池、半导体、蓝宝石”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以单晶硅、工业蓝宝石、半导体级大硅片等晶体材料为主,银川隆基硅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单晶硅棒生产基地,天通银厦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蓝宝石晶棒生产基地,工业蓝宝石切、磨、抛等加工配套企业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正在向银川聚集,银和新能源公司半导体级大硅片填补了国内空白。石墨烯系列产业化项目正在集中落地。在现代装备制造业领域,坚持制造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智能终端、精密轴承、智能铸造、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器仪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小巨人、共享集团、西北轴承、舍弗勒、隆基宁光等龙头企业的创新带动与优势,围绕“打造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高地”的目标,借助“两化融合”和“产业创新”平台,上马共享增材制造、3D打印和创新中心建设等优势项目,引进无锡轴承小镇、浙江精工装配式建筑、智能终端等能够衍生一大批引发产业体系重大革命的高新产业,实现高新产业的颠覆式、爆发式增长的新目标。特别是在抓装备制造业转型提升上,着力打造轴承和终端智造小镇双驱动。坚持“奥特莱斯式”轴承智造小镇规划理念,建设以轴承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小镇,创新产业、金融、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等12个智能化平台设置,建设65万平米200个产权独立可以单独售卖的“智造单元”,打造企业“拎包入驻”模式,实现从原材料、加工、组装直至成品销售,全产业链“量身定制”生产管理目标。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坚持飞地带动的发展模式,借助“首都带首府”战略,依托xx银川“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园等平台,全力推进 “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集聚了沃福百瑞、蒙牛、张裕、顶津、草原阿妈等健康食品龙头企业,启元国药、康亚、沙赛制药等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利用xx经开区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资源,全力推进xx同仁堂健康药业宁夏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培育转化的发展路径,做大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围绕成功创建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目标,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以育成中心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区域,聚集了一批软件研发、物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智慧政务等龙头企业,成为宁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目前园区共聚集数字经济企业452家,实现就业9000余人,累计获得知识产权2100余项。
3.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银川经开区大力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改造提升工艺设备、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引进高端科技创新团队,提高企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以此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向更高价值链攀升,银川经开区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与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引导企业用足用活各类科技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积极争取实施一批自治区科技研发项目,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发展活力;筛选产业高端、发展后劲足、潜力大的中小科技企业,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有针对性地辅导企业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率,鼓励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转型成为大中型科技企业。全力推进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组建研发团队,开展自主创新,加快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占自治区总数的35%;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及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43家;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4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9家、自治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7家。2019年,企业R&D经费投入9.1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3.07%。
4.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银川经开区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项目建设的“发动机”,把要素保障作为支撑项目建设的“助燃剂”,多措并举提升服务项目水平。一是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完善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项目调度力度和频次,一线协调服务,一线排忧解难,一线解决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快速、有效推进。二是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土地专项债和重点项目融资贷等形式募集资金,缓解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银川市各项稳企惠企政策措施,紧紧围绕行政审批、用工、税费、生产要素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各级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地达效。四是千方百计解决企业用工难,组织开展多场次“校企地人才工作对接恳谈会”、网络专场招聘会以及区内外院校师生对接洽谈,畅通企业与求职人员双向选择渠道,开展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和用工需求信息征集、调查工作掌握重点企业中长期人才和用工需求,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五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紧盯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常态化开展危化、火灾隐患、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始终保持了高压严管态势,安全生产平稳可控。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1.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
银川经开区主导产业发展呈现两快一慢特征,主要体现在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突出;大健康产业进展略显缓慢;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尚未达到预期,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与培育产业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产业链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链需要进步一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工业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
2.发展空间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银川经开区在接管金凤工业集中区后,发展空间扩充了11.06平方公里,接管面积空地余量不大。银川经开区建成率较高,通过推出低效土地、“腾笼换鸟”、“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可置换出的土地面积有限,近两年置换出的土地面积4000余亩,短期内可满足经开区发展空间需要;长期来看,经开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较快,发展空间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科学筹划扩区调位是经开区未来发展空间保障的必然要求。
3.人才呈现“两头缺”典型特征
银川经开区产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头缺”特征。一方面,缺少一线技术工人,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新材料产业发达,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与自治区人口密度较低、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足、技能培训不足、技术工种不匹配矛盾突出,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出外求学的重点院校毕业生返回数量较少,人才区位吸引力、城市吸引力不高,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引入数量较低。人才“两头缺”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4.城市在区域中竞争压力较大
在陕甘宁区域中,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水平优于银川市,四个城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产业结构相近,呈相互竞争关系。特别是西安发展较快,发展环境、条件、区位、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中地位突出、影响力较大,对国际、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吸引力较强,对周边地区发展要素具有虹吸效应,对银川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从《规划》中提出的四类核心指标完成情况来看,总体上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专利数量、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水耗降低率、建成区绿化率等目标指标预计可完成;产业结构、本级财政收入、iBi育成中心主营业务收入、iBi育成中心就业人员、进出口总额、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指标距规划目标相差较大,提升水平、进程低于规划水平,规划目标指标难以实现。指标评估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存在“分化”现象。一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当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三项指标可实现规划目标,主要体现在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提升幅度较大、当期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项目的投资占比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本级财政收入等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低于预期、服务业创造的税收总额低于预期。“分化”现象表明经开区工业发展潜力、趋势优于服务业发展。
二是育成中心主营业务收入、就业人员指标完成困难,主要原因是两项指标目标值设定预期值过高,远高于育成中心产业发展实际。此外,为加大园区提质增效、腾笼换鸟工作力度,逐步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长期欠费及不能正常经营的企业进行清理,育成中心企业数量增长缓慢。
三是创新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良好,部分指标可提前完成。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专利数量等主要创新指标均可完成或提前实现规划目标,表明经开区在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趋势良好,有利于经开区不断培育发展动能、保持和壮大发展优势。
四是开放发展指标呈“两面”特征。一方面,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难以实现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基本可实现规划目标。表明经开区受国际市场增长乏力影响明显,同时国际生产要素在经开区的流动性继续保持平稳水平,国际投资者对经开区的信心指数较稳定。
五是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完成较好。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指标距规划目标相差较大,但万元GDP水耗降低率、建成区绿化率两项指标完成较好,表明经开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产业政策实施良好,经开区绿色集约发展水平提升明显。
二、“十四五”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发展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进高端发展,创新驱动迸发新活力。银川经开区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明确“一支点一示范区一高原”(“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支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战略新材料高原)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按照“三结合,三提升”的思路,发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全力冲刺“千亿级升级版经开区”建设,为区市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思路
1.积极培育产业与大力引进企业相结合,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综合分析银川经开区产业现有基础及发展潜力,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开展强链、补链、建链,积极培育与大力引进相结合,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做大产业链基础环节,做强产业链核心环节,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以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完善产业横向配套环节,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升银川经开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2.产业生态构建与创新体系完善相结合,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
注重发挥产业生态与创新体系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助力推动作用,一方面大力推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以及服务链建设,打造适宜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宁夏航汉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各领域创新载体平台,加强国内外技术研发以及交流合作。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
3.生态绿色发展与配套环境优化相结合,提升园区人才吸引力
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抓住银川经开区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契机,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推进配套环境优化,打造高端综合配套区,构建适宜于高端人才工作、生活、学习、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和谐共进的局面,提升经开区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三)战略定位
1.自治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支点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发挥银川经开区在区位方面优势,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与周边国家、地区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与国外的互联互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打通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大资源,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将银川经开区打造成为自治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支点。
2.国家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
把握国内大循环机遇,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以及银川市的优惠政策,立足银川经开区自身优势,依托已具规模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加强与东南沿海城市互动,大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东部地区溢出项目,推进产业项目落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将银川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
3.全国战略新材料高原
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实现新材料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为重点,紧盯前沿和优势战略新材料产业目标,重点推进光伏材料、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蓝宝石材料以及高性能复合材料五大新材料行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依托领军企业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招一个带一群、来一群带一堆”的聚集效应,将银川经开区打造全国战略新材料高原,助力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四)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
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四大领域,打造成为宁夏自治区经济增长极。到2025年银川经开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创新型经开区、国家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
2.产业集群
(1)着力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1个年产值300亿级的光伏材料领域企业群、1个年产值200亿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企业群、1个年产值50亿级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企业群,1个50亿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领域企业群,1个50亿级的蓝宝石材料领域企业群,将银川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2)大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
全力推进以“智、精、铸、数、工、电”为主导的“115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1个年产值100亿元的智能终端产业园,1个年产值100亿元的轴承小镇,1个年产值50亿元的智能铸造企业群,通过内引外联,扶持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器仪表及其它特色优势领域形成年产值50亿元企业群,将银川经开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
(3)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
借助“首都带首府”战略,依托xx银川“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园等平台,全力推进以“医、食、服”为支撑的“121”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打造年产值100亿级的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年产值20亿级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年产值10亿级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集群,将银川经开区打造成为宁夏大健康产业高地。
(4)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发挥银川育成中心软件开发、大数据、互联网的基础支撑作用,紧抓互联网和大数据兴起的机遇,探索新常态、新经济、新发展的产业培育模式,着力推进经开区“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宁夏九鼎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梦驼铃物流产业园平台等项目建设。促进方达、信友监理、智慧宫、广天夏等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加强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同时推进经开区其他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3.创新能力
到2025年,银川经开区产业创新投入强度进一步增强,区内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支出稳步增长,R&D支出占GDP的比重和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3%,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6%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0件以上。建成一批涵盖重点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多层次技术创新平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以上。产业创新人才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四)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1.落实组织保障要素
(1)政府牵头建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由银川经开区主要领导牵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吸收各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领银川经开区产业发展,研究重大事项,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推进路线。银川经开区管委会承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具体推进全区产业发展工作。设立“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办公室”,实行“一对一”支持服务,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和支持,建立领导联系制和专人负责制。发挥主管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产业主管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领导职能和带头职能。
(2)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
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制定出台推进项目审批服务便利化相关措施。对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报建、工商登记、税务登记、产权登记、专项资金申请等简化审批手续和办理流程,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能,优化简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行新经济企业集群注册制度,进一步降低企业注册门槛,促进投资便利化。对产业链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推动作用的项目,则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由市政府与企业协商优惠政策,着力形成高效便捷的营商新环境。
(3)建立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
组织银川经开区内重点企业的有关专家和高管,聘请银川市内外的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行业研究专家、知名企业家等,共同成立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行业信息支撑与培训、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招商引资项目及应用示范项目选择评估等工作,为银川经开区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依托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选定关键领域,选择具有相应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区内企业,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实质性技术合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产业发展动态的关注,对产业布局、技术发展与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响应,进一步促进重大项目联合申请、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共享协调、技术成果产业化、国际技术合作等工作的深入实施。
2.构建融资服务体系
(1)盘活民间资本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手续繁琐等问题,利用银川市的民间资本,创建多元融资体系。一方面,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产品创新;与银川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探索创新贷款担保、政府专项资金担保、发债担保等业务。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对接会等形式,促进民间资本与创新型科技企业直接对接,推进项目投资与项目落地。
(2)实施科技金融创新行动
建立稳定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利用好“宁科贷”对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同时落实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工作;利用好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银川经开区科技型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3)构建融资平台
拓宽企业和创业项目投融资渠道,为科创企业提供更灵活高效的创新创业融资模式。建立一套从项目筛选、评审、投资者管理、投后管理到实现收益回报的系统性流程体系,涵盖选项、投资、增信和风控、收益回报、追偿等运营体制。平台对创业者提供投前融资指导、创业规划服务,投中项目对接、宣传服务,投后项目营销、资源匹配服务;对投资者提供投前项目推荐、第三方评价服务,投中项目对接、尽职调查服务,投后项目管理、股权退出服务等。平台参与方包含政府、银行、券商、私募基金、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在内的各类相关机构及各类有投融资意向的企业及个人。实现各类资源的汇聚,建立投资人与创业者顺畅沟通的渠道,完成创新项目与资本的高效对接。
3.创新人才招引机制
(1)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
将高层次人才纳入银川经开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技能型人才输出,妥善解决各类人才在居留、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智力保障。鼓励形成院校联盟,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水平,建设若干开放共享的相关学科共建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加强产教融合建设工作,支持高等院校与优秀企业开展一些具有商业应用和开发价值的硕士课题、博士课题,实行校企共建学科、校企合作研究项目、校企共同培养技术人才;支持相关企业设立硕士毕业工作站,培养技术青年创新人才。
(2)搭建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为产业人才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经费申请等资助服务;发布人才工程建设、职位招聘、园区配套等信息动态,进行优秀项目展示,并搭建人才资源库;依托平台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一体化服务,开展创业创新培训、业务专项辅导、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中小企业与创投机构对接合作提供支持。
4.建立产业保障体系
(1)开展应急体系建设项目
开展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提高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救灾与风险管理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利用防灾减灾救灾资源,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重点领域救援能力建设,推进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化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推进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
(2)实施内陆开放新高地行动
深化国际产能与经贸合作,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建设,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持续深耕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推动境外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的强支点,提升区域开放能级。
(3)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
成立专业化的产业招商小组,招商小组由银川经开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吸纳复合型人才组成专业招商团队,培育一支极具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招商小组加强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合作,加强与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不断丰富招商引资途径。招商小组编制产业招商地图,自建或委托第三方建立产业招商信息库,及时掌握国内外行业龙头及骨干企业发展动态,了解其具体投资意向和要求,明确重点招商企业名录、关键招商人物、具体招商资源,进行定向的点对点的“目标导向”招商体系。吸纳知名企业家、行业技术专家以及产业研究专家组建顾问团队,形成科学的项目筛选流程,辅助园区对于项目的优选和决策,通过对筛选出的重点项目引进,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引入、发展,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
(4)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落实土地供给,强化银川经开区产业土地规划作用,以提升产业功能为导向,统筹制定产业用地标准,优先配备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用地。加大对全区空闲未利用土地的处理力度,采取征收、收购、委托收购、协议收购等多种手段,将空闲未利用土地、企业改制用地等存量土地优先纳入土地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