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7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篇一: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提起抗美援朝战争,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上甘岭战壕里那一个久久不肯咬下的苹果,还是长津湖阵地前那一个冻得比石头还坚硬的土豆?是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还是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历史,《跨过鸭绿江》正是这样一部以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画卷的史诗电影。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33个月的浴血奋战,197653名志愿军英勇捐躯,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胜利凯歌,凝聚起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电影《跨过鸭绿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展开讲述,再现了朝鲜战场上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和那一张张目光坚毅、舍死忘生的面庞。呈现出志愿军先烈们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所做的牺牲和努力。
电影《跨过鸭绿江》大量采用对比手法,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行军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弱与强进行了鲜明比照。特别是在电影中,志愿军第38军113师一夜急行军145华里,先敌卡住战役咽喉——三所里、龙源里这一片段,在峭壁悬崖披星急行的志愿军战士滑落山谷的凶险,对比美军吉普卡车在宽敞公路上行军的招摇,更是彰显了志愿军在如此艰难战争环境下,取得的每一场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场在硬实力上悬殊、甚至不对称的战争,电影用强烈的画面语言重新定义了“以弱胜强”这个词的艰苦卓绝。
艰苦奋斗、勇于斗争,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精神源泉。屯垦戍边、两弹一星、大庆石油会战,我们的前辈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顽强不屈、忘我奉献的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战场上的浴血拼杀,战场外的运筹帷幄。电影中除了精彩呈现战争的恢弘壮烈,更是全面解析了五次战役宏大的战略思维。面对波诡云谲的战争局势,彭老总是始终与志愿军战士在一起的,从木板搭成的指挥所到煤矿改造的防空洞,一场场的引导战争走向胜利的指令从这里发出,一次次胜利的捷报向这里传来。耳边隆隆的炮声、身边簌簌的落土,让志愿军的决策人始终保持警觉。亲历惨烈的战场、倾听士兵的心声,让志愿军的指挥官更懂军心。正如电影中美国第八集团军军长沃克所说“(总司令麦克阿瑟)他在东京,他听不到这里(朝鲜)的战火。”而我们志愿军指挥官们则永远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用一场场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2019年末,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和主力军作用,冲在防疫一线,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战争的残酷往往是只留下了战役的名称和伤亡的人数,却忽略了战场上每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跨过鸭绿江》在宏大叙事的主线下,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战争中的个人身上。长津湖上用棉衣捂枪的战士,西线战场重创美军王牌的三十八军军长,死守飞虎山含石充饥的营长,这些鲜活的形象不仅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民心向背,更是将活生生的人展现在观众面前,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共情。
电影塑造出的英雄群像,充分诠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弘扬了“抗美援朝精神”这笔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我们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时,电影《跨过鸭绿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真情、真实的“影像”历史。让我们在感怀先烈们不畏强权、舍死忘生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将“抗美援朝精神”更好融入到创造幸福生活的实干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二: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颇有硬核的战争片,是一部有不少泪点、有血有肉的影片。
影片长达2个多小时,但观片时随着剧情发展,被内容所吸引,并不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该片既有对战争全局及志愿军群体描摹的宏大叙事,也有对局部的战斗及双方将士个体细节的微观雕刻,并且注重敌我博弈下的谋略展示。
01力求准确复盘战役筹划
众所周知,拍一部战争片,就如写一篇文章,开口越小,越容易出彩。一般战争片谈的都是一个战役或者一个战斗。因为战争越宏大越难驾驭,既费钱费力还未必有票房。
但总得有影片承担起责任来交待战争的全貌,否则给观众留下的都是战争片段的概念。况且,要展示出抗美援朝精神,没有相当宏大的战争再现,是很难做到的。
在一部影片中,把抗美援朝战争全景呈现,难度很大,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电影《跨过鸭绿江》做到了这点。
本片重点写了从第一次战役直到第五次战役的全貌,这五次战役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向,正是人们常说的立国之战的重头戏。
彭老总和邓华、解方等志愿军总部将领筹划第一次战役,直到第五次战役的整个过程,脉络清晰、十分生动。
初战时彭老总单车入朝,指挥两水洞之战;
第二次战役指挥西线“关门打狗”,指挥东线九兵团长津湖设伏,志司遭遇轰炸;
第三次战役指挥志愿军解放汉城;
第四次战役指挥砥平里之战;
第五次战役令63军死守铁原等片段。
虽影片展现详略不一,但亮点频出。
十分难得的是,片中还再现了一般史书很少提及的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战役、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这足以说明创作团队历史专业的尺度拿捏相当到位。
02细致展示英雄主义
本片不仅从战略战役全局作了准确的宏大叙事,同时也注重了从战术上精细再现战斗的细节,仿佛摄影中广角与特写的不断推拉,既让人对战争有理性的获取,也有感性的冲击,不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
战斗片段不失感人之处。
如,关于飞虎山战斗、龙源里战斗、松骨峰战斗,以及38军“万岁军”的由来,刻画细节可谓酣畅淋漓。
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雪地里一声枪响,乘直升机而去后,雪白的地面突然冒出汩汩的鲜血,血如泉涌,雪地潜伏的志愿军战士直至牺牲也未暴露目标,场景不禁让人心里如电击一般,催人泪下。
飞虎山战士衔石充饥,杨根思抱炸药包突入敌群,彭老总喊出38军万岁……
这些感人的镜头,让人观片时一次次不由得心灵为之震颤,为之泪目。
片中对志愿军的乐观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忠诚使命以及国际主义的情怀,有不少的展示,有助于我们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03精心描绘双方的战争博弈
战争本是军事实力、谋略和胆识的博弈,然而,过去有的国产战争片动辄把敌军将领写成弱鸡,似乎这样才能让观众解气,才能让亲者恨、仇者痛,但实际效果却相反,难以让人信服,甚至会让人有“神剧”之感。
本片则不然,注意站在博弈的视角,展开双方将领的斗智斗勇场面,既有志愿军一方的彭老总、邓华等善于料敌计胜、多谋善断的刻画,也有对敌军将领谋划的肯定。片中对多个敌方将领都予以了客观刻画。
特别是片中李奇微与麦克阿瑟对话的桥段,展示了李奇微勇于向麦克阿瑟犯颜直谏的名将品格。
李奇微上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后,雷厉风行地提高美军士气,并找出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弱点,适时转入反攻。
勇于刻画敌军的能力素质,这既展示了志愿军的艰辛与勇猛,同时也彰显了一种文化的自信。
该片对军史如此准确的纪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军教片的属性。
当然,作为一部影片也不能求全责备,不可能把影片变成权威的军史书。
这部片子总的来说是部雅俗共赏的好片子,特别值得军中朋友以及军迷朋友一看。
篇三: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小时候,既是教师又很爱唱歌的父亲总爱给我们教一些红色经典歌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同时,也包括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小时候,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还记得自己曾经经常背诵过的那一段: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可是,我们总是对抗美援朝缺少全方位的了解。电影《跨过鸭绿江》为我们真实、全方位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我们为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致敬,我们更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影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彭德怀的口吻给观众穿插讲述那段历史,这增强了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又显得很亲切。因为彭德怀是整个抗美援朝的总指挥,以他的口吻再现那段历史,可以使影片真实可信。同时,让整部影片有温度,有浓度,有力度。
当然,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彭德怀的指挥才能。因为这场战争需要统观全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忽,而且需要跟时间赛跑,有时候,迟到一个据点几个小时的时间,可能就会被敌人占领。例如,影片中给我们展现的第38军军长由于判断失误,放缓了行军的速度,延误了战机。
我们也看到了彭德怀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当敌人放弃汉城,一再撤退时,好多人没有发现这是敌方的诡计,但彭德怀发现了敌人的伎俩。他们是想占领铁原,截断我军的后方补给,使前方大部队成为孤军,形成一个包围圈。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彭德怀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称他为一代名将,那是当之无愧的,难怪毛泽东同志曾为他赋诗一首: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电影也全方位、全景式呈现了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那些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最可爱的人。
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崇敬。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他们有着烈火般的精神,他们也“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让我们跟随影片的真实写照,来再次重温一下那感人的画面吧!
镜头一:38军狙击敌人,战士们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有一位战士在啃石头,别的战士问他为什么啃石头?他说,当石头含在嘴里,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唾液,咽唾液,就会减轻饥饿。
镜头二:地点在长津湖。战士们为了隐蔽狙击敌人,在零下三十八度的严寒天气严密伪装。有一位战士害怕枪冻住了,没法射击。用自己穿的棉衣把枪裹起来,抱在怀里。
后来啊!这支部队里有的战士冻成了冰雕,但他们依旧是隐蔽时的姿势,连后来路过的敌军都肃然起敬,纷纷向他们敬礼。
镜头三:铁原阻击战。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敌人要占领铁原,截断我军后方的补给和退路。所以,敌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铁原。我63军接到彭德怀死命令,必须死守十五天。63军以无比英勇的气概,出色而光荣地完成了狙击任务。
就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吧!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缔造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是的,这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影片。它像冬天里的一把火,鼓舞人心,照亮神州,响彻九霄。最后,请让我们每个人都记住那四个字———保家卫国。
篇四: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播出后,收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该片准确反映抗美援朝出兵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以及出兵决策之难。这一“跨”,意味着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兵戎相见;这一“跨”,意味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刚刚确定的全党中心任务要作出改变;这一“跨”,意味着必须统筹国内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与朝鲜战场两个大局,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在国家安全底线、红线受到严重挑战情况下的正义之举,是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国侵略的需要,也是保家卫国的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帝国主义侵略威胁的鲜明态度。这一历史性决策宣告天下:国门洞开、任由侵略者铁蹄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时代彻底结束!
《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史诗般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该剧创作者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重大决策、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历史人物均于史有据。该剧用40集的篇幅,以纪实风格再现了出兵决策、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连续进行的五次运动战战役和进入阵地战阶段后的重要战役及反“绞杀战”、反“细菌战”斗争,直至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全过程,重点呈现了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坚守飞虎山、挺进三所里、血战龙源里、鏖战长津湖、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等经典战例;热情讴歌了志愿军广大官兵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保卫和平,不畏强敌、不怕困难、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对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英雄壮举作了突出呈现,传递着“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既展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又展现国际外交舞台上、停战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以及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谈判斗争间的密切配合。既聚焦朝鲜前线又观照国内,展现了翻身得解放的人民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全力支援朝鲜前线的生动感人情景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还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间的友好情谊和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作战的大力支援。总之,该剧全过程、多侧面、立体地呈现了战争史诗,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重磅之作。
《跨过鸭绿江》也恰当地把握和处理了一些敏感问题。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中、美、苏、英、法等世界主要大国都被卷入其中,涉及很复杂的国际关系。由于现实与历史因素还经常纠缠在一起,又增加了其敏感性和复杂性。该剧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再现了历史真实。从出兵决策阶段到志愿军参战后的运动战、阵地战阶段,中国与苏联、朝鲜间的互动协调与支援配合,中国与美国间围绕赢得战场胜利进行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该剧都有客观、稳妥而恰当的呈现,很好地诠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曲折性。
《跨过鸭绿江》创作团队抱着敬畏历史、忠实历史的严谨科学态度,在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下全力投入到创作之中,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由于受篇幅和容量所限,有些内容只能一笔带过或以旁白形式予以交待;由于受疫情和摄制时间短暂等不利因素影响,有的地方处理得不够精致,留下了些许遗憾。但作为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史诗般再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跨过鸭绿江》,以其宏大视野、恢宏气势、史诗风格,立起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新标杆,一定能够让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进一步走进全国人民心田,进一步强化民族记忆,激发民族自信,创造民族新的荣光。
篇五: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xxxx年xx月xx日,我穿越了。来到一片白山黑水间,那里河宽地阔,白雪一片,冲锋声、呐喊声刺破苍穹,连天炮火之中,辨不清战士们的面容,他们前赴后继,一路往前。
确切地说,是跨越、是身临其境。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电影《跨过鸭绿江》以其雄浑厚重的风格、超强的代入感,将观众拉回到71年前抗美援朝的历史天空下。
近年来,战争历史片的呈现手法多有两种:工笔渲染和白描勾勒。前者多抒情,后者隐而不发;前者重细节、重烘托,后者则讲人重“传神”、讲事重“神似”,表现景物多为朴素;前者中有大量主创情感和判断注入,后者的主创多“隐身”,而将更多主观部分的权力交予观众。相比之下,《金刚川》和《长津湖》属于前者,《跨过鸭绿江》属于后者。《跨过鸭绿江》将一幅全景式抗美援朝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将观众席卷其中,从而完成了一种触碰历史的特殊体验,于是,观众迸发出的每一滴泪,都来自震撼而非哀恸,来自共情而非感伤。
盖因为电影《跨过鸭绿江》之“大”。在我们的记忆中,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的电影,如早年的《上甘岭》《英雄儿女》《三八线上》,又如近两年的主旋律电影《金刚川》《长津湖》,皆是选取某个时间段,以一场战役或战斗为背景,以某位或几位英雄人物为主角,呈现一个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跨过鸭绿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回望抗美援朝的始末。
该片有史家视角,“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武戏文戏互相穿插、彼此推进,又各有节制、点到为止。武戏不过度渲染,虽视觉元素丰富,以大量道具飞机、坦克、枪械乃至特效表现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但总体感觉是冷峻的,始终以一种悲怆情怀书写志愿军战士的拼搏和牺牲,并无对“战争美学”的过度追求与铺陈。文戏简练质朴,片中大人物的塑造常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几句对话中见精神,以此表现某种格局、某项抉择,不拖泥带水,也不做过多情感宣泄。因电影视角之广、格局之大,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被牢牢吸引,并如同置身于那段远去的岁月中,由此看到:在这场战斗背后的,是国家、是人民,是曾经的我们,故而也是我们的历史。
除了“大”之外,电影《跨过鸭绿江》还有一个特点是“快”。影片的节奏始终保持着排山倒海、虎啸龙吟的气势。观众还来不及看清彭老总手中的地图,听清战斗部署,记住阵地、要塞的名字,剧情已如隆隆的历史车轮般向前推进。看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场急行军——山地、负重急行军,心率和脉搏统统加快,我们与大银幕实现了同频共振。
这样的“快”,是历史的节奏。抗美援朝第一阶段,五大战役几乎一场衔接着一场,没有休整时间;第二阶段,双方僵持、角力,稍有不慎即可能一溃千里。双方指挥员棋逢对手,不能有疏忽,世界格局、大国较量,乃间不容发;战场之上,你死我活,但唯快不破。故而,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影片的节奏,而是那段历史、那场战争的节奏。我们所感受的虽然未及其万一,但能有此感受,已是难能可贵。
电影《跨过鸭绿江》不动声色地呈现着个人与历史、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给了小人物以一种唯物史观的价值认定。在全角度、大格局书写历史的同时,电影也以温情的笔触描摹各种人物。“飞虎山的石头”“一生中最难写的电报”“冰雕连”、杨根思、黄继光……虽都只是寥寥几笔,但皆如惊鸿一瞥,触动心弦。
这是一种向历史最深处的凝望。也许,相对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个人显得无足轻重,但正是个人,以其拼搏书写了历史、成为历史夜空中最亮的星。而英雄们所为之拼搏的历史,也是他们生命的背景,他们曾为之生、为之死,只有嵌进这历史中,其牺牲有如泰山之重,“最可爱的人”具有了不凡的内涵。《跨过鸭绿江》以浓墨书写历史,从而也书写了个体的生命价值,最终将英雄的名字浓缩成一个个永不磨灭的番号。是以,在影片最后,当这些番号从幽深的历史天空向我们而来时,我们会不禁泪流满面。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不朽、是生命的重量,它不仅属于逝去的英雄,也属于凝望历史的我们。
篇六: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我不是追剧人,更不是电视迷,不是因为我不喜爱看电视连续剧,而是由于本人爱好颇多,时间宝贵,连续追剧势必影响其他爱好。不过,一个月前我追剧了,被央视一部《跨过鸭绿江》连续剧深深震撼与感染了,观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一个多月之中,爱好靠边,推掉应酬,准时收看,四十集一集不落。经此一看,深受教育,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70年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守护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七十年后电视人怀揣着对志愿军战士的崇高之情和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敬畏之心,克服了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用短短的几个月拍摄制作出全景式展示抗美援朝的战争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填补了荧屏的题材空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一经播出就领先收视榜,好评如潮。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过度宣传,《跨过鸭绿江》却制造了老中青三代一同追看,围绕相关历史和剧情展开讨论解读的收视景观。在取得骄人收视成绩的同时,该剧还收获了抗美援朝老战士、志愿军后代、公司白领、大学生等不同领域各个年龄阶段观众的一致好评。
《跨过鸭绿江》这部剧大开大合,紧跟历史脉搏,聚焦国家命运,以国际视野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用真人真事还原整个过程,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势下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罕见的美学格调和国际格局。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要打?该不该打?关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抉择思辨是全剧的核心和前提,《跨过鸭绿江》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从敌我军事力量、国内外形势、经济实力对比等方面作了客观公正利弊分析,对中国这一历史抉择作出详细而有力的展现。正因为全国上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思想统一,才有力凸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鲜明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风范,讴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为代表的志愿军战作员不畏强敌、克服一切困难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难,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
应该称道的是,该剧依靠真实动人的故事,演员细腻的人物塑造,成功实现了艺术与史实的平衡,做到了以细节打动人心,让观众产生共鸣。《跨过鸭绿江》通过一场场具体的、悲壮的甚至惨烈的战斗,一个个全民捐款捐物甚至搞飞机大炮的爱国主义之举,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与轰轰烈烈。在人物塑造上,该剧全面真实地展现了我方从中央领导到基层指挥将领,再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此外该剧还秉承“小事不拘、大事大虚”的创作原则,数个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以故事塑造人物,以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汽车兵马金虎、狙击手陆乘风、侦察兵郑锐、战地医院金医生等许众多小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又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较好揭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内核。
《跨过鸭绿江》创作团队抱着敬畏历史、忠实历史的严谨科学态度,在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下全力投入到繁重的创造之中,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由于受到篇幅和容量所限制,有些内容只能一笔带过,或以旁白形式予以交代;由于受到摄制时间短暂和疫情防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精致,留下了部分小小的遗憾。可作为我国笫一部史诗般、全景式再现抗美援朝的大剧,以辉煌的气势、宏大的视野、史诗般的风格,立起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新标杆,一定能够让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进一步走进全国人民的心中,进一步强化民族记忆,激发民族自信,创造民族的荣光。
《跨过鸭绿江》这是一部划时代、接底气、提升民族自信心与增强爱国主义、讴歌主旋律的好剧,我劝没看过此剧朋友们抽空补看一下,定会有极大收获!
篇七: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
今天,笔者怀着无比复杂和沉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跨过鸭绿江》,其间,数次哽咽。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所以,尤其值得回味。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至少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自立自强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好不容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家做了主人,但美帝国主义却不乐意,非要把炮弹往中国家门口扔,甚至往中国家里扔,是可忍孰不可忍?毋庸置疑,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钢铁产量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也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但这些统统不是理由。
在影片的开头,由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就讲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耳边天天有美国佬的鼾声,能睡得安心吗?”在影片的结尾,则用到了“中国人不惹事,也不怕事,如果惹翻了中国人,是不好办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家门口架起一门大炮,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无疑,影片在讲述一个自立自强的故事,也在告诉当今的中国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谁也休想欺负中国,过去不行,现在更不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家国情怀的。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个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的争议,那就是朝鲜只有500万人口,中国则有5亿人口,为了这500万人口冒险值得吗?对于这个问题,就要看具体的视角了。当时的中朝关系非常亲密,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不说,朝鲜也曾在解放战争期间,给我们帮过大忙。因此,中国帮助朝鲜可以说是责无旁贷,朝鲜就是中国的小兄弟。事实上,中国在出兵朝鲜的时候,打出的口号也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当时的情形下,保卫朝鲜和保卫中国,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从历史上来看,中国遭受侵略,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朝鲜首先被侵略了。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怕牺牲。冰雪,战胜不了他们;烈火,也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之所以如此强大,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信念,那就是新中国这个美好的家园,再也不容许任何人破坏了,否则,是要和它拼命的。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不怕流血牺牲,才为中国后来的发展赢得了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大的空间,不然,发展成果随时都有可能被窃取,新中国也不会实现如此迅速的崛起。无疑,每一个当下的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些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民族自信的。
1950年,中美之间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差距非常大,大得无法想象,但即便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依然敢于亮剑,而且打得很不错,把当时号称世界最强大的美国,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而且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也凸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那就是180师。众所周知,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败笔,一个伤疤,提起来就会痛。但令人欣慰的是,影片提到了,虽然没有过多涉及,过细深入,但这同样是难能可贵的,说明我们不仅会欣赏胜利,也会反思失败。
现在,中美关系又到了一个历史性的低谷,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会变得信心不足,认为美国依然是不可战胜的,这种想法非常错误。中国无意和任何一个国家竞争对抗,但如果有谁咄咄逼人,欺人太甚,那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中国还必须要实现一个历史性的任务,那就是收复宝岛,完成国家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信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革命前辈那么难,都扛过来了,用彭老总的信来形容,就是“饥无食,寒无衣”,啃冻土豆、穿薄棉衣,还要天天被敌机轰炸,那么,还有比这还难的境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或许,看懂了这三个故事,就看懂了《跨过鸭绿江》,它跨过的并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前面是屈辱,后面是自强。
推荐访问:鸭绿江 心得体会 跨过 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7篇 跨过鸭绿江1500字心得体会(精选7篇) 跨过鸭绿江心得体会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