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得体会 > 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心得体会(22篇)(2022年)

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心得体会(22篇)(2022年)

发布时间: 2022-11-30 0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心得体会(22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心得体会(22篇)(2022年)

篇一: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现在需要寻找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

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三种策略包括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多空格)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学小数、分数;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什么(再学什么?)。

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2001年版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与假探究(程式探究)。此次提出的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即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创意实践等。

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不断把新的理念和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定会终身学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助力教学成长。

篇二: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这两天通过观看学习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对新课标首先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之外,史教授讲到的以下点对我的触动很大:

一是讲到核心素养中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联想到自己日常教学中感受到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不足,只是单纯的数学就是数学学习,如果涉及真正实际生活情景融合题目,就会“犯难”。让我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视角”,多让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也多把生活中的“真情境”带入课堂中。

二是讲到“如何丰富综合实践的内容,与跨学科知识、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时,对我以后的数学课堂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尝试,备课时还要多想想这节课是否有能跨学科或着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地方,哪怕一个点能渗透也要给孩子们讲讲。

三是讲到了主题整合领域,让我感受到了知识学习的系统化、模块化、分类整理的必要性,让孩子们尤其是高段孩子学习的时候要有整合的意识,其实整合的目的就是使得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更加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不仅仅只是做题。

篇三: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篇四: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最近在工作室的带领下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教学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五: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线上学习,聆听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我学到了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概念的弓|入要设计概念的性质或者比较,负数移到初中,在课程变化的趋势下,我们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数与运算中,要让学生体悟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的过程。过去我们小学数学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很少,主要是未知数,没有代数思想仍然是算术;没有让学生感悟学习方程的必要性,不强调建立方程的背景。

篇六: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这个暑假,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充分认识到《新课标》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为我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与指导,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课程基本理念之我见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握每个孩子差异,并尊重其孩子们的差异;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让每个孩子通过实现适合自己的目标而得到成功感,幸福感;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022版新课标紧密围绕着一个词“核心素养”,现在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意识,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不能只关注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要多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也将贯穿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问一问自己: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会了什么?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

课程内容之我见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暑假期间,我会让孩子参与到家长们的购物环节中,让孩子记录需要买几种物品,买了几种物品,花费了多少钱。记录属于自己的暑期数学生活故事,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的来说,《2022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与指导,更多的还要在实践中去不断领悟和充实提升。今后我将继续加深对《新课标》的学习领会,不断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注重以学习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爱上并享受“快乐数学”。

篇七: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学习了史宁中教授新课标(2022)讲座,内容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篇八: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

——题记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的教学指南。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通过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对于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很有感触。

作为教师的我们习惯于每节课按照教材设置一个例题一个例题的讲解,这样的话,学生学习的是知识点,不能串成一条线。学习就是零散的,没有整体的意识。而标准中提倡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要我们去整合课程,把知识进行串联。知识就像珍珠一样,被串成了线,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理解。比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时,教材首先是认识平均分;之后进行了等分、包含分的讲解;再者进行了除法的引入;最后是应用。然而,教材中例题多涉及等分,但是应用的过程中却多涉及包含分。这样的话,按照例题讲,学生对于两种分法的理解就不够充分。所以,上课时,我做了调整。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并知道两种分法一个一个分和一份一份分。第二课时,重点研究了什么情况下一个一个分?什么情况下一份一份的分?第三课时,由不同分法导入,认识除法。在不断的对比中,学生对于两种分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第四课时,练习。在练习中始终是两种分法对比,对比意义、对比分法、对比图示。最终达到了语言表征、图形表征、算式表征的统一。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根据课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大单元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总之,我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不会止步,仍会不断研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升自我、积极展开行动。尽快适应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打造高效灵动的课堂!

篇九: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新课程标准中,注重教师要结合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解决问题,它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融合,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积极地完善教材内容,将其以更具生活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以及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目标相符,也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实的意义。

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逐渐转变教学认知,了解开放式教学理念的相关内容,为提倡把素质教育思想当作依据,为学生构建更加民主的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帮助,让学生的基础更加牢固。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篇十: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听了史宁中校长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修订总体情况介绍,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认识到后期还需继续研读并理解。史宁中校长围绕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新课程的理解与表达和课标内容的变化与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史宁中校长提倡要把跨学科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学课程中;重点强调将新课标中的“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过程,不要只追求结果,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具体的世界中找出抽象的规律,进而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形成模型,通过模型返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理解,必然也会带来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身为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篇十一: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史宁中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对新课标中的变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史教授从国家层面帮助我们理清了育人目标,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给出了具体化的建议。在新课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质量的要求,都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如何将新课标落地,真正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深入地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篇十二: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在范小枫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成员学习了史宁中、曹一鸣、马云鹏三位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系统解读。新课标的学习,像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灯塔。以下是我研读后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重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设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二、教学内容:重结构化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有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三、教学方式:重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如在测量课程中开展主题式学习: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测量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动手估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使用比较来进行估测并进行调整的学习策略,增强孩子的量感和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新理念,对我们每位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名师专家对新课程标准深入解读,对于一线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场专业成长的盛宴,让我收获满满,醍醐灌顶。同时我要不断深入了解、品读新课标,努力领会其内在精髓,并立足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作为年轻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篇十三: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应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密切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事实出发,去理解数学。

其次,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等学习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我们应多动脑,多想办法,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

篇十四: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篇十五: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们工作室全体学员共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既有线上专家的讲座,也有线下的文本研读,我的收获多多,总结如下:

一、新旧课标交替,巩固自我认知

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和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二、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教学能力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学”。

三、参与数学活动,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把握研究方向,坚持育人导向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十六: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教学多年,不断备课,上课,反思,周而复始。究竟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教学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教学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2022版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它构建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新体系,吹响了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我们绘制了21世纪义务教育课程和发展的蓝图,真可谓“新百年课程体系再造,大目标价值标准重塑”。通过暑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收获很多,对比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我重点谈一下两点收获。

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我们要培养一个有核心素养的人,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课标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将核心关键词进行了阶段的区分: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尤其在我所教学的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得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更侧重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时应重点落实学生的“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家长解决购物时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孩子们还没有学习小数,可以将小数估为整数)?孩子们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可以比较同样的物品哪个商店卖的更便宜?……学生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知识来说明,用数学的方式来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来处理,真正让数学学习跳出“学校数学”的圈子。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如,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用的地砖块数等。凡有适宜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也是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增设“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目的。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流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一是那些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在不同的争议中将对数学知识获得更好的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经过努力之后的错误反而是良好的学习资源,正确对待错误,最终会“化错为正”(华应龙)。二是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听、说、读、写数学的机会,他们在数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来自同伴的学习互助。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时常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要让孩子们敢说,愿意说,喜欢说,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在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如何组织高效有序欢快的课堂环境,是我今后要做的功课。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课标(2022版)》对推理意识表述为:“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想”,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做”,培养探索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16门学科的课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可见其重要性,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载体,促进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数学主要体现在“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中占的比例不多,但却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分扣子还是七巧板,或是观察物体,都要让学生亲自经历,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由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秉持以下原则,能让学生看到,就不仅仅让学生想象到,能让学生摸到,就不仅仅让学生看到,能让学生操作,就不仅仅让学生摸到。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打开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思维,结合我的组织,引导,参与,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最终得到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数学结论。

我认为,以上两点正好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两个特性,第一点中的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特征其实就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数学性”,第二点“跨学科学习”,其实也能理解为“生活性”,知识往往不是用单独的某一种学科的知识理解,而是各科各类知识的综合。

如何进行教育与教学,不单单是只借鉴已有的课标,更多的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反思,去实践,要活学活用。让学生在我“有知有觉”的设计下,“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所学,是我的目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将以新课标为导向,从新起点出发,开始新的教学征程。

篇十七: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本学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内容很多,涵盖的信息量也很大,其中“核心素养”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出现频率很高,现就近期学习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本次新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于是核心素养成为贯穿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总纲。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同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发展水平,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在11个方面,与初中阶段相比,具有一致性和发展性。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就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到整个数学课程中去,这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业评价等。通过核心素养导向,明确课标的各项内容,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课标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到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体现在数学中,主要是”综合与实践”。本次数学新课标,综合与实践是一个重要领域。,以跨学科的综合实践为重点,设计情境真实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应地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持续发展本学科能力,同时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改变教学理念,在活动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薄认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还需要继续研读课标,细读、读懂、读透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落实课堂目标。

篇十八: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今天认真学习了史宁中教授整理、领学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让我了解到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等多方面做了细化和调整,新课标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课标主要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三会”的主要表现相对独立、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重在关注学科融合和内在联系;构建内容结构既要关注数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要关注核心素养整体性培养的要求。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合并为“数与运算”,教材内容组织更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发展,“三会”是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要求。内容组织不仅要关注数学内容的主线,还要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使数学抽象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发展的一致性体现在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先会用数学的符号表达数学道理。每一个点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好好分析和研究,特别是“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让我特别期待学习的。谢谢史宁中教授整理的这么认真细致,受益匪浅,会继续学习和融入我的教学中,慢慢实践!

篇十九: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第二段中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读课标最深的感受便是:2022版的课程标准用课程育人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

一、“指导思想”明确育人目标

本次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育人目标,不管我们教的哪个学科,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用知识教而不是教知识。即我们要用课程育人。数学的育人价值在于: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

二、“修订原则”围绕育人目标

课程标准本次修订提出了三个修订原则,处处围绕育人目标。在“坚持目标导向”中指出:要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提出:要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在“坚持创新导向”中指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主要变化”让育人目标落地

“前言”中指出课程标准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的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所有的变化都是让育人目标能够落地。

总之,教育是为了育人的,学科用课程育人,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育人目标,所以数学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学生四基四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育人目标的指引下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教学活动要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要激励学生学习。

篇二十: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为了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标准精神,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近期,根据工作坊要求,认真学习了马云鹏、史宁中等教授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对新课标的内容和精神有了些深刻了解,对新课堂的重塑有了自己的认识。

一、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不能流于表面,抓不住课堂本质。

二、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知识也得到了很好地内化,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以“探索”的形式来“活化”主体的主动性,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得以通过“自我建构”的方式实现。

三、应关注全体,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新课程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调控,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问答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老师在课堂评价时也要多元化,不能用“一刀切”的评价模式,要有知识方面、有学习态度方面、有书写方面的评价等等,要尽可能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应注重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结构化教学是新课标中反复提到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不能只是盯着具体的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此外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时,不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课标,设计有价值的作业。基于大单元的整体教学,再进阶到大概念的体系性教学,层层递进,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新课标、新方向、新思考、新征程,我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要旨和深刻内涵,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打造更高效的课堂,提升教育质量。

篇二十一: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线上学习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和理性精神。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二十二: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数学新课标理念有了更深地理解,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标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知识都是通过直观的操作获得知识,比如34+16等于多少时,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了解怎样计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成一捆,最后说出来算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并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表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优美。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课标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学段由三个学段分成了四个学段。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必要性。比如说,小学阶段的方程知识现在已经划入中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课时很少,掌握的不是很透彻,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可以用四则算式计算,所以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必要性。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或者传统文化,像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可以应用到认识千克,吨或者求不规则面积时的转化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需要我们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

推荐访问:标准版 心得体会 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心得体会(22篇) 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曹一鸣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