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篇一: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听史宁中教授对数学新课标的解读,颇有收获,现稍作整理,以免培训后“水过地皮干”。
一、背景
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
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对这一点感触特别深。
把有问题教得没问题,只是培养“考”生;把没问题教得有问题,才是培养“学”生。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教育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当学生敢于提问时,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让他们自行寻找资料,教师适时补充,并制造相冲突的观点,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而不是直接给他们提供答案。在一次次的观点碰撞和淬火中,去掉杂质,留取的精华。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且遵循逻辑与事实,至于答案,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二、要点
各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数学:①切分学段②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融合③增加代数推理、几何直观、提升数学素养④与跨学科知识、传统文化有机结合⑤体现数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
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定位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抽象),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逻辑推理),会用数学的需要表述世界(数学模型)。
三、变化
1、课程内容由原来的内容要求,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仅知道学习什么,还要清楚学习程度和如何学习。
2、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更好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化总趋势。数与代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过去数与代数的四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常见的量、数量关系,常见的量移入综合与实践。进一步整体化为两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数据分类由实物分类,增加抽象分类。
四、实施
1、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知道自己的教学位置,知道前后联系。
2、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整体把握,概念提出与实际应用,知识进阶与素养进阶。
3、概念有关内容与抽象更为接近
性质有关内容与推理更为接近
关系有关内容与模型更为接近
运算内容与运算更为接近。
4、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
形式上去掉名词,实质上舍去背景,回归抽象的本质。
5、增加代数推理
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发现和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感悟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化未知为已知。
竖式是算法,横式是算理。
6、三个命题:前提命题,论证命题,结论命题。
三个推理:逻辑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经历从需要表达到数学表达的过程。
7、增加计数单位的概念,作为数学化抓手。
五、思考
1、新课程标准的变化需要数学教师再次对新课标进行学习和梳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梳理的过程中领悟变化的必要性。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课标变化前后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数学学习是在探究的过程中的真实发生。数学教学并不在于学习了多少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索与感悟。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地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探索活动逐步将学生推向深层次的思考之中,从中逐步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必备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3、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习,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
4、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数学教学实践与人的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而人的发展依托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数学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以良好的参与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数学教学就需要过程性评价,需要建立科学有效地评价机制。评价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获得学习数学成功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不断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篇二: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标培训会,从今年4月底以来,教育部就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现分享下这几天的感受:
一、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我们在强调的话题,以前我们提到“核心素养”,可能只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6个方面。通过2天专业课程老师的讲解,我明白现在核心素养是要学生参与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例如:徐斌艳老师所分享的一个神奇的杠秤的案例:
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中体会真正的核心素养,在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在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解释数学结论的现实意义,进而解决问题后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这个案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这也是我们现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的。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其次就是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是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像上面的所举的杠秤的例子,其实也就凸显了学科融合的理念,将物理中的杠杆原理通过数学的函数模型的思想来解决。日后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旧设计出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也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思考的一个重点方向。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手段不仅仅限于考试,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形式等,既要关注学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像徐斌艳老师所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评价表来评价学生。见下图:
也可以通过开放式反思日记,让学生在经历项目活动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示在数学知识等各方面的收获。甚至我们在布置的作业也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评价学生。像章建跃老师在讲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时给学生布置的这份作业(见下图)不仅仅再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写几道四边形的题目,而是让我们的学生上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通过本题让学生切切实实在体会数学,感受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鼓励学生与同伴多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把思想表达清楚,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我们老师更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好每一位学生。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其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的遇到的难题,有了解决的方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一进步的了解,以及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自己学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创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帮助学生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篇三: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2022年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数学新课标理念有了更深地理解,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标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知识都是通过直观的操作获得知识,比如34+16等于多少时,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了解怎样计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成一捆,最后说出来算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并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表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优美。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课标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学段由三个学段分成了四个学段。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必要性。比如说,小学阶段的方程知识现在已经划入中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课时很少,掌握的不是很透彻,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可以用四则算式计算,所以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必要性。
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或者传统文化,像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可以应用到认识千克,吨或者求不规则面积时的转化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需要我们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
篇四: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我认为教学改进的秘诀是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的有机融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理论。让教学改进发生在每节课上,落实在学生身上。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数学学科“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细分到“三会”的字里行间。
二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改革,2022年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一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是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的,也就是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都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对‘双减政策’最直接的呼应。2022年老课标对于学生所学内容的表现如何评价?是这样说的,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
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活动,我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感到确实还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我只有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取长补短,争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五: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主要凸显了“四个深化”。一是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细化到小学学习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核心词、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二是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三是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四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的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
为此,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学习,持续创新,学习好课改后的内容,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在行动中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篇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5月13日,在XXX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此次活动由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云鹏教授,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与研究2022年版的新课标,围绕“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听完后感触很多,以下是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01年出版到2011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22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平易近人的马云鹏教授结合吴正宪老师的实际课例,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从吴老师有关“小数”的课例中入手研究,来诠释:“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性,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强调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特别介绍了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框架,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路径。与吴正宪老师的课例相结合,详细讲解了以下四个方面:1。理清单元与学习主题的关系。单元就是以单元为形,学科本质为魂,基于学科本质来分析、确定核心概念。“大单元”或者是“系列单元”是基于自然单元形成的主题的核心概念,单元之间和内部都有知识的关联。2。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更好地体现核心概念的内容,其中关键内容就是指向核心素养。3。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4。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就是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
三、新名词的解释
我们老师往往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马教授寥寥几句就能化解心中困惑,不得不佩服专家的高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积累。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马教授强调“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阶段表现图中,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
四、与一线老师扎根落地的交流
马云鹏教授与基层教师们在线上面对面交流沟通“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体现核心素养”和“如何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一线教师指点了迷津,总结以下几个知识点:
1、社会文明的发展,影响和牵引着数学文明发展,要把数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2、不能叫用字母表示数,应该称为用字母表示关系、性质和规律。
3、“学科实践”指的就是我们教学实践,是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
4、对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如何落实?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
5、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尺规作图的培训?对小学生尺规培训与初中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在小学里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缜密的数学思想、严密的思维意识和推理思维为主。
6、“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三会”目标里,不光要看世界外在的,还要将问题数学化、抽象化,来解决实际问题,它都是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外在和内在的相结合。其具体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例如:数感、量感和计算能力等等。
本次学习使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标,让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价值和核心概念,促进我要能够质疑问难、反思自我、勇于探索、深入学习,从而掌握新课标核心思想的脉络,把握新时代教育思想的脉搏,凝心聚力再前行!
篇七: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界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老师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教学评价是否会有变化等等许多问题都是老师们急需了解的。
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解读,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旧课标的区别。
一、数感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相比较,内涵更加丰富,更强调理解数的意义、感悟运算结果等方面。把原来的“运算结果估计”改为“运算结果”,不仅包括估计和估算,还增加了对精确计算结果的感悟;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包括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为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量感
量感虽然只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内容领域但大体上与20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量与计量的内容领域相对应,量与计量的内容包括:时间、人民币、质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相比较而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如会测量与计算;更加强调事物具有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活动经验的积累,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思想方法的感悟,生活中的测量的经验积累等。3
三、符号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符号意识的表述: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符号意识的基本内涵:强调学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认为符号意识是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的经验基础。
四、运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运算能力的表述: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运算能力的基本内涵;强调让学生明晰运算的对象,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
五、几何直观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从两个方面对几何直观的内涵表述得更加丰富而且清晰。一是认为几何直观对几何内容本身的学习起到直观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并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二是认为几何直观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几何直观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六、空间观念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对几何直观的具体表现的描述基本不变,但是增加了对空间观念内涵的概括: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感悟;体现了空间观念的本质;认为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七、推理意识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把《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的推理能力改为推理意识,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推理要求进行水平区分。把推理意识的内涵描述为: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对推理意识的具体表现描述得层次分明、准确清晰,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部分;增加了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认为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了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八、数据意识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把《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的数据分析观念改为数据意识,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据分析要求进行水平区分。把数据意识的内涵描述为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的感语)知道运用数据可以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强调通过简单统计量的计算,理解数据的集中程度和分类,作出判断或决策。
九、模型意识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把《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的模型思想改为模型意识,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模型思想要求进行水平区分把模型意识的内涵描述为: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认为模型意识有助于增强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十、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应用意识的表述: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基本上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应用意识的表述,增加了初步了解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新课标、新理念,对我们每位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次培训对新课程标准深入解读,对于全体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场专业成长的盛宴,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醍醐灌顶。同时我们要不断深入了解、品读新课标,努力领会其内在精髓,并立足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认真解读数学新课程准。
篇八: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为更快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到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水平。2022年5月13日上午,平顶山市第8届市级骨干培养对象在主持人程兰超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参加了新课标的线上培训,认真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主讲的聚焦核心养,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马教授把2011版的课标和2022版的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从课程标准概览、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统领的内容结构化、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等四个领域给我们作了深刻而权威的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构特征、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结构化整合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等一些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更加明确了新课标的方向。
我知道了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由原来的10个: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增加为11,增加的一个为:量感。何为量感呢?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等。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我了解了总目标是“三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时,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由原来划分为三个学段变为划分为四个学段。涉及到我们小学阶段的就是,原来一至三年级是第一学段,四至六年级是第二学段,而现在是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学段,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了。小学的6年划分得更详细了。
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组织安排上也有很大变化。2011年课标是以学段为主题,每学段里面细分为四大领域,而2022年的新课标是以四大领域为主题,在每个领域里面再细分学段,更重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数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会认真研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九: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主任的组织与引领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活动,对2022版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等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一、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解读,我有以下体会:
1、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很明确,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
“三会”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数学学习总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较2011版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虽仅有两字之差,但区别非常明显。
2、学段目标更为细化。
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一到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到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到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集合直观,逻辑推理等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每个学段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3、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
在新课标中,把部分小学的知识,如负数、方程、反比例等挪到了初中,但知识点难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变简单了,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大幅提升,需要学生根据三会的要求,结合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发展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侧重经验的感悟,即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认知即可。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我倍感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新课标 数学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篇)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