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得体会 > 2022年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

2022年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

发布时间: 2022-06-22 17: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

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

【篇一】

田间生长的是希望,粮仓充盈的是喜悦。粮食安全是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总书记始终将我国的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将国家的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念在心上,落在实处。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赴吉林考察调研,考察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走进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这是总书记主持工作以来,第8次北上东北考察,东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吉林作为全国玉米种植大省,总书记如此重视,足以显示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人民日报在2020年7月26日头版头条上发布了关于习近平考察吉林纪实《充满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的热土》的文章,更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稳保秋粮丰收,端稳人民幸福“饭碗”。仓廪实,天下安。保持粮食增产增收,维护国家粮仓充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团结稳定,国家方能复兴强大。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迈过返春寒、遭遇病虫害,再遇旱涝洪灾,在这样艰难困境下,全国各地人民团结一致、尽心竭力,稳住了局势,夏粮获得了大丰收。稳定粮食生产,秋粮丰收才是大头,才是保证我国全年粮食获得丰收与成败的关键一环,重要一扣。面对疫情的大“考”、洪水的大“战”,还有各地遭遇不同旱情、虫害等重大灾难与风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国家发展大计为重,始终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一起战,一起防,一起赢,一起丰收。要克服秋粮丰收路上的种种不利因素,迎难而上,不惧酷暑与炙热,不惧疫情与洪水,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稳保秋粮丰收,端稳十四亿人民饱食终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饭碗”。

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力保农业提效,擦亮农业发展“底色”。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的“镐锄镰犁”悄无声息地离场,现代农业生产的“金戈铁马”走马上任,悄然走进全国各个“粮仓”,走上农民百姓的田间地。科技化、智能化、高效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特征。面对自然灾害的频发、贸易之间的不和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为了稳好我国粮食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米袋子”“菜篮子”,党员干部应该始终与人们一起守好粮食安全的重要关卡,保持我国粮食产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标准发展,要时刻保证“仓里有粮”“手里有米”,才不会受制于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把握大局、遇事不忘初心中不乱。学习先进的技术,转变粮食从种植到生产,再到加工、出口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造“新理念”,走出“新路子”,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广大党员干部要和十四亿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确保秋粮增收,也要带领全国人民一起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转变耕作方式,走“新路子”,走“科技路子”、走“生态路子”,全力保证我国农业高质量、高效益、高标准发展,擦亮中国农业发展“底色”,绘染“天下粮仓”的“色彩”。

抢抓机遇、放宽眼界,确保粮食安全,护好中国发展“粮仓”。仓廪之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一大世界难题,今年受非洲蝗灾、澳洲大火、美国流感、全球疫情的影响,面临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由1.35亿剧增到2.65亿,形式十分严峻。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一个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粮食生产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始终要将粮食安全放在治国安邦、国家发展头等位置之上,片刻不容疏忽,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粮食危机之中,我们要时常不忘灾荒之苦,要忆苦思甜,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世界粮食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份子,我们要始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证粮食安全生产,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动摇,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行,抓住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全力确保粮食安全,护好中国发展的“粮仓”,做好“天下粮仓”。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这片大有可为的热土中,我们要充满希望,敢于直面苦难,大有作为,才能大有可为。我们要不惧苦难,迎难而上,全力稳保秋粮丰收,端稳端牢人民幸福“饭碗”;
我们要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力保农业提效,擦亮农业发展“底色”;
抢抓机遇、放宽眼界,确保粮食安全,护好中国发展“粮仓”,做好、做实“天下粮仓”。

【篇二】

一、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业物联网的运用,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北斗卫星导航大农机等硬核科技装备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夯实稳产高产基础,极大解放劳动力,也提升了种粮户的幸福感。正如一位农民说,过去用小镰刀,1个多月才能收完,现在大马力收割机,几天就全部干完农活。

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仍是农业生产的短板,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停留在“盆景”阶段,没有形成“风景”。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以及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区域,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相对较低。此外,还存在国产高端农机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政策支持,让越来越多“科技范”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注入更多活力。

二、要积极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经济部门,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政府)进行农业治理的主要内容。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按照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目标,着力推进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今年疫情期间,在河南省某县正值春耕时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他们当前疫情防控期保春耕的重要力量,不仅缓解了春耕农忙,也降低了人多聚集产生的疫情扩散风险,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三、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留给子孙后代。

“保护黑土地需要多方参与,即政府部门要支持,科研单位要参与,群众要配合。”梨树县县委副书记郭志勇介绍,该县构建了黑土地保护责任监督体系,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黑土地保护考核机制,还建设了32个耕地质量监测网点,随时跟踪黑土地质量变化趋势。同时,探索设立了黑土地保护利用引导性基金,专项用于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和推广应用。此外,还制定出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梨树县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补贴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上下配套衔接的制度体系。

“保护黑土地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郭志勇介绍,梨树县依托科研院所着力打造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的模式。目前,已建成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县实验室,建设了3000亩黑土地保护利用研发基地。

“当然,单纯靠政府和科研机构力量还是有限的,只有将农民的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保护黑土地。”郭志勇表示。

【篇三】

近日,习近平赴吉林考察调研,到四平市梨树县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情况,从宁夏忘忧草到吉林玉米地,总书记心头一直挂念的是农村、农民,是农业的发展。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农业发展极为重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三农”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因地制宜、保护为先、人才支撑等“锦囊妙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因地制宜,尊重实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习近平多次提及农业,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如何发展农业,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至关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从全局分析“有什么”的问题,山水田园、河湖草木,每个地方拥有的资源不一样,那么发展的角度和重点也不一样,不能拿着漏斗去舀水。其次要明确“怎么用”的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要尊重客观现实,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地形平坦的地方可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山区可种植经济林木扩大受益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最后是要想好“如何用好”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夯实稳产基础。

保护为先,守好底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习近平提到:“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被人们称为“生命之基、万物之母”。然而目前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土地污损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的过度开发、无序利用严重威胁着耕地质量和数量,还影响着生态系统稳定。这提醒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始终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紧紧围绕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两个方面,以保护为先,杜绝破坏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将“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共同守护好耕地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人才强农,创新方式,打造新时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现如今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大批青壮年为追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水平,舍弃土地转到城市务工,出现“有地无人耕”的现象,掣肘着农业发展。为此,党和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上释放更多红利,鼓励吸引人才到乡村发展,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加强种养殖培训,拓宽农民视野,培养乡土人才,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同时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合作社等产业组织形式,变“单一作战”为“共同作战”,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创收,最终形成“点串线、线成面”局面,一步步铺就农业发展新道路。

农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农业发展过程也需要每一位人的参与和付出,我们要为农业注入高质量发展“基因”,逐渐实现“三农”中国梦。

【篇四】

习近平到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习近平在长春调研时再次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们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筑牢根基,才能在各种风浪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让基层党组织“乘风破浪”,就要选好“领头雁”。大家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的发展好不好首先是取决于带头人,看是否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也一样,要经得住风浪,带头人就必须要有远见卓识、有政治智慧,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让基层党组织“乘风破浪”,就要提升组织力。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压舱石作用,关键在于具备强大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党组织要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必须做到自身过硬、本领高强。要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思想上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工作中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八方的作用,唯有众星捧月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让基层党组织“乘风破浪”,就要在“大战大考”中接收考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仅要平时稳固,更要在关键时刻“顶”的上去,逆向前行,勇于担当。危急时刻,疫情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率先战斗在防疫一线。武汉六角亭街顺道社区老三栋小区,在基层党组织的严防死守下,做到了“零感染”。党旗飘扬,党徽闪耀。只要有党组织在,有党员在的地方,大家就有了主心骨,群众就有最坚强的依靠。发挥好基层党员豁得出去、冲的上来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一次次的“大战大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基层是党的执政根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才能经受考验。让基层党组织“乘风破浪”,方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篇五】

今年7月22日,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关心关怀下,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各地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努力确保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充裕的粮食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近5年,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都超过1.3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公斤,明显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目前,我国库存的粮食可供全国居民口粮消费一年以上。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我国居民粮食消费价格仅上涨1%。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充分证明我国粮食供应足以应对各种情形下的市场波动。

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最根本的保障。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或丰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或丰收,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巨大。习近平要求“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就是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提高粮食品质,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既保障当代又保障未来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强调:“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这指明了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正确方向。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引起一些人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担忧。事实上,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等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正在逐渐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继续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机械化升级普及工作,将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国粮食生产遇到一些困难。2月份,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各地要抓紧组织好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供应,落实好春管春种措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各地很快调整完善方案,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加强田间管理。今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已成功防治草地贪夜蛾,阻击沙漠蝗虫的侵扰,正在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应看到,多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抗灾抗风险能力,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粮生产有很大可能再获丰收,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篇六】

社区是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这关键的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正是“中国之治”这一“合抱之木”中至关重要的“毫末”。近期,习近平在吉林考察调研时,到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站在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地应对社会治理中纷繁复杂的挑战,必须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好“基层之治”对于“中国之治”的作用,以“基层之治”为重要着力点,筑牢“中国之治”新格局。

以基层“政治”夯实“中国之治”共商基础。创新和提升基层治理,要善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的建设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以及组织优势等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优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以及效果,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认同,筑牢党的政治建设根基。基层党组织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加强党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功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等作用,以党员干部的“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基层治理大方向“不走偏”。要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始终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及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切实做好党员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增强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担当、时代担当以及责任担当;
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基层治理薄弱环节全覆盖,以全面“政治”过硬夯实社会治理共商基础。

以基层“法治”稳固“中国之治”共建屏障。法治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和主要标志,推进基层治理必须全面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以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基层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总要求,现阶段基层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多成效。法治建设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法治工作力量,以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助力基层干部及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及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强化法治监督,为社会治理共建格局创造一个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以及优质的服务环境。制度建设规范化是基层法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动法律制度与村规民约等其他社会规范的相互衔接以及互补互动,实现基层多元规范共治;
要完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体制建设,厘清基层治理各类主体法定职责、明晰各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
要培育和锻造一支基层法治人才队伍,集聚优质法律人才,着力强化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以全面“法治”过硬稳固社会治理共建屏障。

以基层“德治”丰盈“中国之治”共管内里。德治是社会现代化的灵魂和根基,要切实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预防和减少基层社会矛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中,强化道德教化作用,让群众在参与道德实践中提升自身素养,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向上向善,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社会好风气。法治是“刚”,德治是“柔”,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强化模范典型引领,引导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觉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孝道、仁爱、家国等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社会治理新能量,以传统文化的熏陶激活人民群众内心的道德基因。要以新时代好家风正党风、带民风、促社风,进一步弘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传统家教文化,传递家庭美德、规范日常行为,形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良好氛围。要更加注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为基层群众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充分利用德治的“弹性”和“柔性”机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公民整体素质,以全面“德治”过硬丰盈“中国之治”共管内里。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吉林 心得体会 调研 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 学习赴吉林考察调研心得体会六篇 在吉林考察讲话体会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