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我身边抗击疫情故事征文(8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篇一: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一个平静的傍晚,我吃过饭后,习惯性的倚在沙发上,伸了个懒腰,身旁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屏幕显示出一条关于病毒的推送新闻,不以为意的我却不知道这一小小的震动将会掀起多么大的波澜,只是单纯而又天真的觉得那不过是一场虚惊罢了。
两天后依旧是一个微风袅袅的午后,我倚在沙发上,脚边是已经收拾好的行李,一想到就要回老家了,我颇为愉悦,翻出手机正想与同学分享,首先闯入眼帘的却是舍友火急火燎的询问:“你们买口罩了吗?我家楼下的药店已经卖完了。”这个猝不及防的询问令我愣怔了半晌,有些忐忑不安,又有些将信将疑的让父亲去买了口罩。母亲倒是很上心,查了新闻,又问了朋友,差点取消了回老家的行程。
口罩果然是难买,但也买到了,老家自然也是回了。去车站的路上,行人似乎如常,可一到车站,气氛却完全不一样了。大家都戴上了口罩,更有甚者,带了两个。出站的时候,还有列队一排的医务人员手举测温枪,引导乘客检查。紧接着,电视、手机……新闻消息接踵而至:先是感染人数突增,再是死亡病例积累。原本轻松喜气的过年气氛,徒然蒙上了阴霾,事情的严重远超我的想象。身处深圳的亲戚抱怨口罩菜价的上升,使我暗自庆幸回了老家,但武汉封城的音讯又使我担心返深的行程。家庭聚会、走亲戚的安排被推到了墙角,虽然可以在田间散步,而不是藏匿于楼宇之间,但是病情的阴霾就如同天边的那一抹暗色一样,难以消去,令我惴惴不安。
病情仍在加重,在老家的日子也越发的了无生趣。田野依旧是那片田野,它似乎让我与外界的疫情相隔绝,但是无法预知的病情就如同田野的阡陌无限延伸,日日攀升的数字成了心头之患。每天早上母亲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查看数据:深圳的患病人数,死亡人数周边地区的患病人数;每天晚上父亲照例与深圳的亲朋好友通电话,了解情况,气氛的压抑早已盖住了新年的余韵,大家都有些无所适从,如同待宰的羔羊般。
直到有一天电视又调到了新闻频道,一如既往的看见白衣天使们挥汗如雨的场景,而镜头一转,对准了一个已脱下防护服的女护士,她带着疲倦笑了一下,露出了洁白的牙齿,道:“病情肯定会有终点的。”一刹那,心底似乎有根弦被触动了,我忽然意识到病情虽然湍急得像猛流,但是再强的猛流也会终平息于大海,与其自乱阵脚,倒不如安稳下来,生活仍要继续,学习也仍要继续,相较于妄自担忧,想办法适应疫情才是上策。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重新安排时间,网课也随之而来,生活立刻被知识挤满了,而我也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随着爷爷奶奶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疲倦的午后,揉一揉眼睛,远望那片田野,似乎也有了边。
阴霾终会被阳光触及,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满怀希望的等待,疫情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它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篇二: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肆虐了华夏大地,一群视死如归的白衣天使守护着我们,一纸残酷的封城令让我们内心焦灼。在这场瘟疫中,我并不能轰轰烈烈地上战场,只能理性分析瘟疫之中折射的社会现象。
时间回到一月二十二日。疫情比预测的严重,但是包括我在内,所有的人都不以为意,大街小巷上人来人往,张灯结彩,叫卖声此起彼伏。我打球时,突然里面传来一些讨论新冠肺炎的声音,那些人似乎知道疫情比预想的要严重,他们把社区管理员叫了过来,并且一起帮忙拿个喇叭喊”球场后天就不开了,注意保护身体”之类的话。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了些许时间,他们一直围绕社区公园,对往来的居民不厌其烦的喊话,我想,这些人大冷天居然耐得住火气心平气和的喊话,不由得心生敬佩。
过了一天,由于之前看了一会社区管理员劝导,没注意加衣服,感冒了。我家附近就是医院,一进医院,我整个人都愣掉了:挂号的人排到门口,医院里挤来挤去,从来没有这么多人。这似乎是人们意识到疫情突然加重,因为害怕都来拍个片子。医生说我只是个普通的感冒,我松了一口气,做完雾化,看到了一件这辈子都难忘的事。一群医生护士围着一个小女孩,听周围人说她是疑似患者,有个医生焦头烂额的打电话,看上去是在打给院长,一边的女护士则安抚她,我们周围一圈的人和她保持距离,她无助的眼光望向我们,有些人想伸出援手却因她是疑似患者不能有效帮助。突然医护那边传来一阵吵闹,我猜大概是没有隔离房间了。他们经过了几十秒的对视,目光交流间,气氛更加紧张,就像煤油灼烧的气味弥漫开了。他们带着小女孩走了出去,正当我以为她的问题解决时,我却听到他们一句低声:我负责。这三个字,不知要下定多大决心!光是在我的脑海里就已经浮现与家人不能团圆,自己也有几率感染。中国的医护人员,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有担当,有勇气的”hero”。
如今,我安全的呆在家里学习,我可以做什么?上前线救人?打倒贪官?我觉得我目前做不到。我能做到什么?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真实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学生,我们的武器是手上的笔,化思考为鼓励,激励前线人员就是我做出的最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我相信,作为一名深高学子,我们有义务以笔为武器,为打赢这场战役增添自己的力量。
篇三: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嘀嗒嘀嗒,分针秒针不停地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对于有933户、4400余人的湟中县大才乡前沟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人员流动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多,疫情防控压力很大。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前沟村党支部书记韩德清立即向全村党员群众发出了动员令。
1月29日,湟中大酒店被整体用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返乡人员及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观察点。
通知下达后,即由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科主任咸生清带队,临时抽调3名医生、4名护士及1名后勤人员进驻集中隔离观察点。
大家的坚守也换来了隔离人员的感谢,张某某14天隔离期满后,对医护人员说道:“有你们的照顾,是我的福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虽然我不知道你们长啥样,但我知道你们付出了多少汗水。”
海子沟乡顾家岭村经营广告公司的党员顾植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灵机一动将筹备使用的50米广告布带至检查点,将帐篷层层包住,挡住了寒风,温暖了群众。
疫情就是命令,抗疫就是责任,在疫情期间,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紧急抽调各路精兵强将,组成专业力量支援防控关口。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能万众一心、共度难关。
2月22日24时前,全部撤销各乡镇辖区内乡村主干道、穿村主干道设置的交通防疫检查点和村、社区出入口设置的硬隔离,在村、小区出入口保留必要的检查登记点,继续开展外来人员车辆登记、测体温、消毒等工作,但需优化流程,保障城乡居民人员车辆正常通行。
全县七百多个基层党组织靠前指挥、积极作为,全县2万余名党员担当尽责、迎难而上,将初心践行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将使命履行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最前沿,带领全县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青海加油!
向白衣天使致敬!
篇四: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二月的日喀则还是瑟瑟寒风,零下二十度的气温,感觉连呼吸都会结冰,我们穿着毛皮鞋、羽绒服站在机场大厅的都感到丝丝的寒气直钻背心。所有进藏人员都需要隔离,手续非常繁琐,因为西藏地广人稀,医疗条件差,一旦发生传染就很难控制。但是工地工期紧张,我们这些项目同事都得进场啊,早点隔离完就好早点工作。
“老蒋怎么还不来啊”几个刚刚进藏的同事焦急地等着,作为唯一一个在拉洛值班的公司同事蒋贵州,疫情期间一直在项目工地,只有他可以作保,领着我们回到工地隔离。迟到了半个小时,老蒋终于气喘嘘嘘到了统一接待点,“对不起对不起,刚刚去医院接了一个工地上感冒的施工单位人员出院,手续有点多,所以来晚了,工地就我一个人,分不开身”,老蒋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打了个招呼,便急着去办理接人手续。
老蒋本名叫蒋贵州,其实并不大,但是为人忠厚老实,工作勤勤恳恳,西藏的冬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只有5%,氧气含量极低,只有内地40%的样子,谁都不愿意冬季值班,他主动请缨,坚守项目,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蒋,因为他像家里老大哥一样,无私奉献,待人极好。
回到工地,我们几个刚到的立即被送入了隔离房间,老蒋扛着一大桶纯净水,每个房间送。海拔4200的高原,上个楼梯都费劲,看着他涨红的脸颊,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一个大老爷们赶快接过手,说你就不要管我了,这里我能照顾自己,“那不行,隔离是不能出门的,我到饭点了还要给你们送饭呢。”老蒋赶快说道。我一听惊呆了,老蒋你不是每天还要上工地处理现场工作,又要做饭送饭,你忙的过来吗?“没事,现在我们科兴就我一个人是自由的,我必须把你们管好,不能让你们出门,不能让你们饿着,不能让你们冷着,这可是我作为担保人必须要做的,你们做好隔离措施解除隔离了,到那个时候就好了啊,工作就可以开展起来,项目进度就可以保证了”老蒋不以为意地说。
二月,海拔4200米的西藏拉洛项目工地还是冰天雪地,我们都知道条件有多艰苦,但是今年拉洛项目要二期蓄水,机组发电,项目完工,业主要求的节点目标可没有因为疫情而有所改变。值班的老蒋还在工地巡视,虽然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不能浇筑混凝土,但是隧洞内塌方开挖处理还在进行,隧洞施工一切正常,但是手机里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却越来越多,老蒋不禁皱了皱眉。
“老蒋,晚上要验仓啊,我十点来接你”一个施工单位技术员笑嘻嘻喊道,“没问题,晚上我自己开车来”“老蒋,隧洞固结灌浆估计半夜3点才能完成钻孔,要不明天上午再验收吧,你一个人太辛苦了,我们等你”另外一个施工队的负责人好心说道。“那不行,现在工期那么紧张,不验收,让你们白等不是浪费时间啊”老蒋急了,工期可是原则,可不能因为监理的原因而影响了。
老蒋成了大忙人,有事找老蒋已经成了工地的“潜规则”,老蒋也来者不拒,不管是文件处理,现场验收,车辆维护,后勤管理。老蒋一肩挑,虽然老蒋只是一个监理员,但是在疫情当下,他成了西藏拉洛监理部的主心骨,虽然监理部领导和其他同事在隔离,但是科兴的旗帜不能倒,工地的质量和进度不能倒。
吃饭的时间到了,每天隔离人员的三顿饭,老蒋也是煞费苦心,作为一个江苏淮安人,为了我们这些四川人能吃得好,学习着做冒菜、回锅肉、麻辣豆腐是换着来,每顿饭都是我们这些隔离的人员的期盼,因为不知道下一顿又是什么好吃的,“老蒋,下次炖猪脚啊”、“老蒋下次毛血旺啊”、“老蒋,纯净水喝完了,再来一桶啊”我们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好的好的,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老蒋笑呵呵地应承着,弯弯的眉下面是黑黑的眼圈。我们不知道的是,早上8点起来,做早餐,然后上工地查看工程进度和质量,中午十二点回来赶快做8个人的午饭,然后送餐,下午二点又去办公室处理施工单位文件,扫描文件给总监批复,下午三点又去工地,晚上回来又是做饭打扫隔离房间的卫生或者有事晚上夜班工地。同事陆续进场,又要去市区接人,这些都是老蒋一个人在做。我们只是知道,有事找老蒋!但不知道的是,他一个人做这些事已经是竭尽所能。
三月的中旬,日喀则市区的柳枝也忍不住倔强地抽芽了,第一批隔离的同事也解除了隔离,大家在获得可以出入自由的同时,也发现老蒋真的成了老蒋,黑黑的眼圈,憔悴的脸色,但是温和的微笑还是一直挂在他的脸上。
“老蒋,这段时间你这么坚持过来的啊,我们都是托你的福了”我们心疼不已。“都是小事,我们是一家人啊,都在科兴这个大家庭里面,大家还客气什么,虽然疫情来的有点凶猛,超乎我的预料,但是还好大家平安无事就好”老蒋笑嘻嘻地说道,“虽然你们现在隔离出来了,但是工地上这几个月都是我在负责,好多事情还是我比较清楚,反正有事需要我一定叫我啊”
“好的,有事就找你,老蒋大哥”我们异口同声喊道,“现在你去好好休息一晚吧,夜班,我们去”。
疫情是无情的,科兴是团结的,老蒋是温暖的,疫情终将过去,但老蒋,我们将永远找你!
篇五: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静谧的夜款款走向窗外,她在暖气开足的办公室里慢慢敲着新年特约新闻稿的时候,是想不到若干天后一触即发急速蔓延的那场战争的。
那时她的记者证每天慢悠悠地在通勤包里晃晃荡荡,现在它日日夜夜在外衣夹层里颠簸。
夜太暗了。
门庭若市的商圈转眼间哑了喉咙在市中心将息,连年轻人逛得最多的楚河汉街和江汉路也被剥夺了往日蓬勃的生机;没有了每天清晨惯例一般的人声鼎沸和菜上的晶莹露珠,菜场孤零零地成为了一具枯壳;超市却破例起得很早,奋力地把肚中粮运进远方嗷嗷待哺的每一个家。
这座城市,好像是一点烟火气都没有了。
而她又能做些什么,给这沉寂的城市添上一些微不足道的烟火气呢?她不是医护工作人员,能开天辟地披荆斩棘,与遥不可知的病毒博弈,将令人恐惧的未知抽丝剥茧分崩离析;她不是政府机构人员,能呕心沥血执政为民,日夜不息只为保证城市的稳定运转;她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能大手一挥挥洒千金,踊跃捐款贡献磅礴之力。
她只是电视台里大家亲昵喊着的“燕”,是只会采访和写稿的记者。文字与影像丝毫不能击退病魔,更不能减轻一些病人的苦痛。
但她一定要做点什么,以一个记者的身份,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她毫不犹豫地接过疫情期间深入探访的任务,好像也只有文字与影像,能让世人真实地看清这人间世。
当她向医院相关人员亮出自己的记者证的时候,手特别有力。两份看似不太相关的职业,却在此刻碰撞交互,心心念念着想窜出独一无二的火花。
分管这块片区的小护士很高兴,笑得眼睛弯弯。
“谭记者,欢迎你来呀。嘿嘿,多给我几个镜头让我爸妈都看到我行不?”
她的嘴在口罩后笑得合不拢,天真灿烂的眼睛让她想到自己还在家中的孩子。
她们一行的到来让本就珍贵的防护服更加稀缺,她也曾愧疚过,会不会她们的存在是浪费防护用具的存在。
可是每当她透过防护服触摸到外衣夹层记者证时,温温热热的暖流就会充盈全身。
一个新闻人一个媒体人的使命,具象成此刻,大概就是不辜负身上这身来之不易的防护服。
进入红区,考验才刚刚开始。隔离病房不能正常拍摄,设备用保鲜膜包裹后不能变焦;各种仪器严重影响到声音质量;少得可怜的防护服得利用到最大化;嗓子每天都在冒烟,嘴唇每天都在起皮;戴着护目镜不到二十分钟就没法看清镜头……
为了有限的防护服能少用点是一点,也为了能够积累更多的素材,她往往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每次进隔离病区还会多带一套摄像机,换机器不换人,力争多待一会儿。拍摄救治现场、访谈医生、讨论素材、部署后续拍摄,连轴转的工作令她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但第二天清早她还是会准时出现。
小胖是她在医院里交的第一个新朋友。他是一个的哥司机,是一个普通的武汉居民,也是一个全家感染的不幸的人。医院里还有更多更多和他一样处境的人,这样的处境好像用任何形容词都苍白无力。
她能为他做些什么呢。除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首先学会去体会、去感受,其次才是记录。”
她会陪小胖他们聊天侃大山,在有一句没一句的蔓延中将暂且的失落都消耗殆尽;她会帮他们寻找家人,买药,也会为他们出去采买物资。她能做的小到买指甲剪、洗护用品,也有大到替他们联系心理医生陪他们安葬不幸逝去的亲人。
作为一个此刻被病毒放过的人,她代替被困住的人们逃出桎梏。
小胖躺在病床上,手脚不能常动,心里却一直在想天想地,想他的母亲,奶奶和父亲,想他仍在前方未知待重启的生活。小胖给她讲他在这场灾难前的生活,
讲过去讲未来,讲他爱的人讲爱他的人。小胖不是作家,但句句朴实的话都讲到了她心里,她常常背过头去湿了眼眶。
这是小胖请求她帮他寻找他的母亲和奶奶的的第无数天。
她其实很早就在找答案,也很早就知道了答案,却不敢告诉他。
每次支支吾吾的闪烁其词,都是在延长他出院后亲自去火神山太平间抑或是殡仪馆寻找真相的悲痛。
后来,她和她的伙伴们终于费劲全力找到了小胖在金银潭ICU的父亲,她颤颤悠悠地帮他们接通了视频电话。
武汉很小,又很大。两个至亲面对着薄薄的电子屏幕,却像隔着天涯。相对的思念被无限放大,连接了两座医院之间的无限距离。
网线帮他们的这次相见,却成了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身体上的艰难,而是真正每天面对患者后心理上的难关。他们说起自己的故事,未曾开口就泪流满面;头一天还在跟你诉说自己故事的人,第二天就人去床空……一切都是最极致的状态,而那种极致的情感冲击,巨大到无法消化,无人诉说。无法抵达他人的绝境,却发现自己已陷入绝境。一天夜里一点多,看完素材,她彻底崩溃,给领导打去电话,“我拍不下去了,换人吧。”
婷婷是新妈妈,大年初二才生下自己最爱的女儿,到现在只见过她的宝贝一面。
梅怀揣着无限憧憬带着一大家子来武汉享受春节,她一家四口人,三个人被新冠病毒缠住。梅的老母亲今年87岁,前几天刚刚离开这个世界。梅在隔离病房里哭到无法自拔,涕泪满眼地背对着黑黢黢的镜头大叫:“我把妈妈弄丢了!”
大家都像在雪中跋涉的人,每一天都感到手脚冰冷。可是作为记者,首要的就是保持客观,客观地记录下这一切。快乐、热量、希望,都是如此珍贵。作为一个媒体人,她必须收拾好情绪,不要同情,不要分散注意力,不要浪费情感。情感,如此昂贵的消耗品。
她躲在镜头后面,让眼泪在口罩后悄无声息地顺流而下。有很多很多次她不得不人为地中止拍摄,这样磅礴汹涌又压抑不住的情感震动在这时这年这地出现得恰到好处又千不该万不该。有很多个一瞬间她会忘记什么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只想好好的当个敏感的人在长夜之中流尽生活的泪。
“‘命’这个字永远打动人。”李健吾的这句译笔让她记了很久很久。这块小小的一方天地提供了一个白天和黑夜的载体,从白天进来的人在这里走进黑夜,无论在这个夜里剩下笑容抑或是哭泣,都得在第二天白昼来临前赶紧上路,毫无怨言。
她想把肩膀给他们靠,也会帮他们留下这个至暗时刻的最深印记,记录下这个时代的点滴罅隙,提醒来时人别忘记,别哭泣。
黑暗中总有千千万万条路,千千万万个睡梦,千千万万种生活。她不忍再去想那里面。
她在医院里拍一天,仿佛把一辈子都看完了。
摄像机没开机的时候黑洞洞的,到了点就沸腾起来,她明白顺着镜头记录下的东西将要顺着时间流进每个人眼底,所以也包含了人世间这些有限又常说常新的东西,死亡,活着,命运,忍受,继续。
夜至暗处,必有微光。她记录令人声泪俱下的悲伤,也镌刻应被永远铭记的荣光。年轻的小护士瞒着父母偷偷来到武汉,只为支援疫情防卫战,和男友分别时将结婚戒指用包包好留给他,因为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医院分管ICU的主任给患者插管,却不幸感染,自己被推进ICU之前还在事无巨细地给同事交代患者的治疗方案……
镜头看见了跌入命运谷底的平凡人,也能够看见那些危难之际听从内心召唤、坚守自己使命的平凡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不是一个人的殊死抗战,而是一群人的休戚与共。屏幕里一帧帧的画面交错变换,渐渐融成了一句话: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她就是为了将所有的一切都展现给世界,为了让一切都不被忘记,为了让值得歌颂的被反复吟唱,为了让值得铭记的被永远镌刻心上。
在这样的时刻,镜头里的一切都千真万确。
“人类的记忆犹如孤岛,环绕着这些孤岛的是遗忘的海洋。记忆会淡化,但镜头却能永久保存。也许我们记录的只是抗疫历程里一朵微小的浪花,但往往在最细微的地方,却留存着历史令人动容之处。记录,但不止于记录,这就是我们想做到的。”
她后来在《海燕手记》中这样写道。始于记录,又不止于记录。这是她想做到的,也是每一个新闻人媒体人想做到的。
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手握鲜艳的大红色证书时,感到沉甸甸的。
她举起证书对着太阳,光在红色丝绒上闪啊闪,好像是将它献给了整个新闻传播行业集体。长夜已尽,光芒万丈。
篇六: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夜已经越来越深
天也越来越冷
而你却不得不前行
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突然发出低低的呻吟
是某些角落有了病毒肆虐染尘
让这个城市不再安宁
一声号令
你立刻简整行装,出行
无需多想
完成任务才是最真
黄昏里、夜空下
你奔走在各个小区挨家串门
东边去,西边走
排查一个个可疑人群
当有人为自己的油盐柴米担忧时
哪知你已顶着严寒出勤
当有人为居家隔离焦躁不安时
可曾想你还在夜幕下坚守使命
当有人为排队等候抱怨时
怎知晓你拖着疲惫熬过多少时辰
饿了,吃碗泡面
和同伴们一起也觉得开开心心
累了,席地而躺
顾不得地面的冰凉,却睡得香稳
冻红的耳朵、冻僵的双脚
还有满是勒痕的双手
让人心疼
你却瞪大眼睛毫不在意
你们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
有这份担当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百姓的健康
甘于奉献,满怀爱心
为了这个城市的康宁
步履匆匆,负重前行
在每一个危险的地方
都有你们的身影
无数次的出征
无数次的采集
究竟熬过了多少个日夜
连你自己都记不清
那几十万份的样本
就是你们无私奉献的见证
我好想给你一个拥抱
用我的体温捂热你
冻僵的双手
我好想给你端一碗热面
让你暖暖身躯,感受温情
然而
我只能隔着防护面罩
对你说声谢谢
因为你们的奉献
温暖了一座古老的城市
因为你们的付出
护佑了这座城市中的百姓
白衣天使
你们的平安
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这座美丽的古城
篇七: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当东方刚刚露出一丝丝黎明
你已身披白色铠甲毅然前行
当瘟疫如猛兽般突袭长安古城
你已义无反顾地响应了组织的号令
岂管病毒是否环顾左右
何惧是否面对刺骨寒风
在街巷中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你是一位白衣战士、天使般的精灵
虽然身躯还很柔弱
却与战友们筑起了一座座抗击新冠的钢铁长城
防护服遮住了你的窈窕身姿
藏住了你的美丽颜容
却挡不住你天使般的眼睛
还有那一颗颗金子般的心灵
每次当你伸出检验棒的时候
人人都在向你仰头致敬
于期盼中感受你的坚定和从容
寒风中
你来不及跺跺脚、暖暖手、避避风
只为了能多送出一份份温暖
多呵护每一个生命
你放弃了家的温暖
怀揣着亲人的担忧
用稚嫩的肩膀
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你与时间赛跑、与瘟疫搏击抗争
如女娲补天、花木兰出征
勇敢地护祐着这座千年古城
明天
无论多么艰险和困难重重
你依然会挥一挥衣袖
留下一个个美丽的背影
致敬
新时代的英雄们
致敬
那一双双天使般的眼睛
篇八: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
2月12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在丹麻镇索卜沟村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感动的事。
这天早晨,索卜沟的山路上有一老一少两个身影,原来是张九天花陪着94岁的奶奶索五明去村口捐款,由于奶奶年事已高,加之近期生病身体有些不适,她只能用轮椅推着奶奶慢慢的走。
到了村口的留验点,老人从怀中拿出了500元钱放到了村干部手中。
老人用土语说道:“听家人说有疫情,我也想做点什么,但我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想着捐点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索五明老人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家中5口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要靠儿子儿媳靠种地和偶尔打点零工来维持,这几百元钱或许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没有什么稳定经济收入的他们来说,也是大数字。
可当他们听说国家有疫情,政府有因难就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善良,表达了爱村民,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的火热的心和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
索五明老人的善举,不但感动了工作人员,感动了村民,也感动了战斗在防控一线的每一个人。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善意没有年龄界限,爱心不分大小。正是这些感人的人和事,给予了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温暖力量。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了一大批负有爱心的普通人,他们中有恪尽职守、日夜奋战的党员干部;有心怀家乡、忧国忧民的普通群众;有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青年志愿者;有忠诚担当、英勇无畏的人民警察;有济世慈心、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巾帼志愿者……他们正在与我们一起齐心协力,奋力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用实际行动坚守着自己的家园。
我们坚信,只要有广大群众万众一心的支持,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推荐访问:抗击 疫情 征文 我身边抗击疫情故事征文(8篇) 我身边的抗击疫情故事征文(精选8篇) 身边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