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着力提高新时代党建设质量范本五篇【优秀范文】

着力提高新时代党建设质量范本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2-08-18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着力提高新时代党建设质量范本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着力提高新时代党建设质量范本五篇【优秀范文】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我们党对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强调,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既要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要根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用新的思路、举措、办法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1.治国必先治党,强国必先强党

  治国必先治党,强国必先强党。这是已经为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所充分证明的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0xx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正是由于党中央领导坚强有力,我们党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治国必先治党,强国必先强党。实现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和战略部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把党建设好、建设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人民公仆、时代先锋,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2.巩固政治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三大基石

  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战略部署,特别是要进一步巩固政治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这三大基石。

  关于政治立党。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的学说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有着共同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一个党强大,主要是政治上强大。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证明,坚持政治立党,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抓住了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和灵魂,对党的其他建设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由于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坚持政治立党,我们党成为政治上成熟和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新时代坚持政治立党,一个特别关键的环节,是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要教育引导干部坚定政治忠诚,增强政治定力,勇于政治担当,提高政治能力,严格政治自律,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教育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严守纪律规矩、夯实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关于思想建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根本优势,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和全党理论水平的历史性提高,创立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高地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新时代的思想建党,根本任务是要下功夫、花气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理论武装作为党的一项基本理论建设、基本政治建设来抓,作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作来抓,学深悟透做实。要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标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信心,进一步坚定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决心信心,进一步坚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信心,进一步坚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决心信心,进一步坚定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决心信心。

  新时代思想建党的重中之重,是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学习。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是学习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根本立场、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革命气概和革命风格。

  关于制度治党。这是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主要是深化和做好三个层次的工作。

  第一个层次,全党要尊崇党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

  第二个层次,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第三个层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3.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总目标来加强党建

  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总目标来进行,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扎实做好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要求、总目标,继承了我们党通过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科学分析把握中国共产党党情的深刻变化、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新时代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把握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给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出的总体设计和战略安排。

  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紧紧围绕和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总目标来进行。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的。

  人民衷心拥护。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对人民群众态度问题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首要问题。任何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把人民衷心拥护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到突出位置,充分说明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全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执政党。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革命、富起来的伟大革命、强起来的伟大革命,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只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革命性,始终坚持用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则,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承担起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

  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的长期性和严重性。

  朝气蓬勃。这是对全党精神状态的要求。对于一个有近百年历史、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朝气蓬勃,就是凝聚而不涣散,振作而不萎靡,生机勃勃而不暮气沉沉,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敢于面对一切困难,敢于迎接一切挑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思想宣传范文】二

  20xx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在山东考察期间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坚定的文化定力,对于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引导人们从正确对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壹

  在“四个讲清楚”中,用“文化积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丰厚滋养”“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沃土”“深厚历史渊源”等词汇,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文化具有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与未来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关联,强调中华文化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独特价值,为我们清醒认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为文化自信找到了源泉和动力。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一梦想,也比任何时期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首先,走向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引领和支撑。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指引力,才能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的思想和共识统一起来、力量汇集起来,推动中华儿女同心协力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其次,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强大文化软实力。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向强盛,是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实现整体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拥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主要矛盾变化必然引起连锁反应。解决这一矛盾,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自信和繁荣。一方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发达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塑造。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引领。中华文化不仅塑造了社会的整体文明和精神风貌,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个性和个人品格。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文化的强大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注入灵魂,提高生活质量。

  文化自信关乎民族精神独立、关乎文化安全、关乎国运兴衰。随着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越来越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威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经济压制、军事围堵和文化渗透,压缩我们和平发展的空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方式的文化渗透和价值理念侵蚀,粉碎各种意图通过降低民众的文化认同、最终在思想领域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四个讲清楚”就是让世界明白,中国5020xx年文明积淀形成的“和合”文化基因,“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的和平理念,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和谐的优良传统,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这种深厚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我们必然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必然采取开放的姿态和行动,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逻辑统一,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实践自觉的要求。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等,以及改革开放40年辉煌历程,都证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仅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还会给世界带来发展的机遇。

  贰

  提出“四个讲清楚”,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联系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5020xx年文明贯通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通起来,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底气,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容。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先哲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对化解当今世界难题具有重要启示。譬如,“天人合一”观念可以有效化解世界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观念对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几千年文化传统积淀形成的天下为公、爱国为民、舍己为人、杀身成仁、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天然构成了革命者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成为投身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奋斗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高尚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武装下,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实践进行的伟大创造。这些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鼓舞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方向,也是“四个讲清楚”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属性,文化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就无以附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伟大实践,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和创造实践的生动体现。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把三者统一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继承革命文化,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叁

  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两创”的旗帜和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不是文化复古主义,相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传承创新,通过转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定力。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四个讲清楚”,究其本质就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即通过全面的、客观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将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厘清什么该继承,什么该抛弃;通过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弄懂怎样结合时代扩展内涵,怎样贴近群众创新形式。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要深入挖掘、重点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重点揭示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之处;重点讲清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记忆和心理积淀;重点讲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在凝聚民族精神、锤炼民族意志、塑造公民品格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讲清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使人们真正日用而不知;重点讲清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重要源泉,在实践养成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

  坚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和文化服务亲和力。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国智慧、反映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强化文艺创作生产,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寓于其中。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把国外优秀文化引进来,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和营养,增强中华文化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进博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和载体,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讲好中国历史、中国传统、中国国情,讲好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行动和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思想宣传范文】三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发扬光大优良传统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伴随着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重要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广大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经受了精神上的洗礼,并充分地认识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大革命失败后,在创建人民军队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只能是乌合之众。古田会议根据“九月来信”精神,回答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这是人民军队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遵义会议开始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同时党和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断加强,取得了万里长征的胜利。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使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又通过广泛宣传比较中国面临的两条道路、两种命运,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重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保证了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为实现“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目标,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凝万众于一心,发挥了巨大的凝聚、感召和动员作用。全党全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而且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和进步做了重要准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巨大洪流,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和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机结合,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汇聚起了无限的希望,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景。

  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结合实践引导群众,而且要结合实践赢得群众,才能有效担当起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历史转折,也是前进道路中一场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新的伟大革命。只有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和保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具体措施先后落地生根,党风为之清朗,民心为之提振,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实践告诉我们,把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期盼结合起来,就会赢得空前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我们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今后,我们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担任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主力,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树牢,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展现党的政治优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思想宣传范文】四

  40年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开启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是全方位的,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在这一实践进程中,我们在着力推进经济、政治等方面新建设的同时,也推进着文化的新建设;我们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书写了中华文化的崭新篇章。40年的风雨历程,展开了有着厚重历史、独特神韵的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彩画卷,有力增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上,回望历史,展望前路,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深刻认识并自觉坚持40年的创造性探索所形成的文化建设宝贵经验,是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推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前提。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改革开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而起步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中开辟自己的发展新路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本质特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高扬的思想旗帜。

  在改革开放帷幕拉开之际,我们党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xx大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并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40年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大力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结合社会发展新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进程之中,融入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实际构建之中。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开创新格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信念和追求。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规定的重要方面,“民族的”“大众的”表达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性的自觉把握,40年来,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的基本点。在依靠人民方面,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始终强调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服务人民方面,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文化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日益壮大,文化产业日趋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种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实施,有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些具体的建设实践,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体地转化为制度、展开为行动、贯穿于文化改革发展全过程。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将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力度、完善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在积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始终坚持以创新创造为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正是以解放思想为号角,展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40年来,我们党在创造性引领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中,自觉发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的作用。

  在全党全社会着力倡导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思想文化。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对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创造精神的坚定倡扬,始终贯穿在40年来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坚定推进之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种倡导和要求,本身即是在建设一种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文化、一种创新创造的文化。

  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改革的全面深化、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等,都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推动,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和新考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直面这些课题、挑战和考验中一路前行的。理性地直面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推动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文化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有力思想引领和理论前提。

  以创新性举措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中包括,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等等。

  对创新创造旗帜鲜明地倡导和积极推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思想文化环境。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活创新这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文化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持续迸发中成就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将文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筹划思考、系统推进,是社会有机体发展变化规律和改革开放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40年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之于我们事业的意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40年来,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是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致力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自觉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强调我们所要推进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文化,要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构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最广泛的合力,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的本质要求,推动了我们的文化发展始终植根于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进程。

  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深层交融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要求,更好地把文化改革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发挥好文化的作用。

  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方向、立场、原则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所在。

  40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改革开放起步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并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这一论述,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文艺工作以及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并就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领导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和制度安排。党的xx大以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座谈会上,系统阐明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意义、根本原则、重点内容、方式方法等,确立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增强党在文化领域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增强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硬本领。

  【思想宣传范文】五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无论与哪个经济体相比,无论拿什么尺度来衡量,这些成就都是辉煌的,值得大书特书。需要引起注意和思考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个案是否就证明: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呢?恐怕未必如此。从世界历史来看,不管是在过去420xx年里还是在过去40年里,很多国家、地区都进行过改革或开放,但事实上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那种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然会带来繁荣昌盛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缺乏依据

  这里只以两个时期为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与经济挤压,很多国家都曾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希望实现现代化。在埃及,19世纪中叶总督萨义德开始进行土地、税收、法律方面的改革,他创办了埃及银行,兴建了第一条准轨铁路。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前,它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改革。在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礼萨·汗曾仿效西方,对伊朗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兴建伊朗纵贯铁路,创办德克兰大学、进行国会改革等。在中国,清王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后,又推出清末新政,改革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等各个领域。上述改革都没有成功。只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强盛,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在过去40年,1980年土耳其宣布开始经济改革。同样在1980年,数个东欧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喀麦隆、冈比亚、加纳、几内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尔、坦桑尼亚、扎伊尔)开始改革;印度也开始改革。1983年,印度尼西亚开始经济自由化的改革。1986年,越南开始革新开放。1986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新思维”导向的全方位改革。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开始结构改革。到1989年、1990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以及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彻底按西方模式转型。上述这些改革有的比较成功(如越南);有的经过多番试错,才慢慢走上正轨(如印度);大多数失败了,有些还败得很惨,比如东欧的某些国家。

  由此可见,进行改革开放的案例很多,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然会带来繁荣昌盛。这种想法其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缺乏依据。仅仅有所谓的改革开放,未必能够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

  除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飞跃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要成功,必须具备两类前提。

  第一类前提条件是坚实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独立自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消除“分利集团”)、社会基础(社会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质基础(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齐全完整的产业体系)。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种奠基的重要性,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二类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有效政府,即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政府。因为每一项改革都必然导致利益重组;越是激烈的改革,利益重组的广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要应付这种局面,前提就是得有一个有效政府,能够掌控全局,调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缓和、减轻随利益重组而来的冲击,克服各种各样的抵制和阻碍;这样改革开放才能成功。换句话说,经济实现增长,除了改革开放以外还需要一个因素,就是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所谓国家能力,就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的能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意志,即想办成的事,但是要把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绝非易事。我认为,基础性国家能力中以下七个方面至关重要:强制能力,即国家要掌握暴力、垄断使用暴力的权力;汲取能力,即国家要能够从社会与经济中收取一部分资源,如财政税收;濡化能力,即国家使得人民有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有内化于心的一套核心价值;此外,还有认证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再分配能力等。

  从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看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从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中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最后称霸世界(有人称之为“欧洲奇迹”),而东方却一蹶不振,远远落到后面。而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就是分水岭。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是否发生过其它一些什么事情,而在东方却还没有发生?这些事情也许与工业革命有关联,时间上的先后预示着逻辑上的因果。

  在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之前,欧洲已经发生了五件大事:军事革命(16-17世纪)、财政-军事国家的出现(17-18世纪)、大规模殖民主义(16-19世纪)、大规模奴隶贸易(16-19世纪)、税收增长(17-20世纪)。这五件大事都反映国家能力的变化,而国家能力的增强很可能与工业革命的出现有关。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在欧洲出现近现代国家(即具有一定的强制能力与汲取能力的国家)之前,世界各个地区的状况差不太多:经济长期停滞,几乎没有什么增长。欧洲近现代国家开始出现以后(1520xx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开始提速。起初的增长提速并不明显。不过,西欧那些国家的基础性能力提高后,它们的经济增速就逐渐加快了;二战以后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在整个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人均GDP的增速很低,甚至是负数。两相对比,“大分流”的态势十分清楚。

  关于这一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霍布斯看得很透彻。“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 他的意思很明白:一个有效国家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比霍布斯晚了一个多世纪。流行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只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强烈反对国家干预。其实,这是对他极大的误读。如果认真仔细阅读他的著作(如《国富论》第三篇与《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就会发现,暴力始终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他看来,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之所以经济停滞,是因为暴力盛行。换句话说,有效国家是斯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有效国家的保障下,市场才能运作;没有一个有效国家,市场主体根本无法正常运作。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大分流”的时点,或更具体地说,英国工业革命的时点恰好与中西军事大分流的时点吻合。这绝不是因为巧合,而是因为军事革命造就了强制能力更加强大的现代国家,而具备强制能力的现代国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强制能力具体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呢?从欧洲的历史看,其作用表现在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内,强制能力可以为当时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创造一个霍布斯、斯密期盼的和平内部环境。对外,强制能力可以用来做三件事情:一是掠夺海外资源,其方式是殖民主义与奴隶贸易;二是打开海外市场;三是培养管理人才。

推荐访问:新时代 党建 范本 着力提高新时代党建设质量范本五篇 着力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范文五篇 新时代党的建设不断提高质量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