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共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第1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初读《理想国》被其所大胆构建的城邦所吸引所感动,但通篇细读后越发感到其具有反人性的一面。
一、城邦的构建本末倒置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一切的一切。在这个城邦中公民为了城邦而存在,为了城邦而工作,为了城邦而交配 ……人已经成为城邦的机器,成为城邦的奴隶,人性在城邦中被抹杀。如此的布局构建是本末倒置的,如此的城邦是空中楼阁。柏拉图虽然高尚地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P133)但他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如果全体公民实现最大幸福,就不会有国家的存在的必要性。他错误的认识了国家的概念,本末倒置地不现实地安排了人与城邦的关系,即人为城邦服务,而不是城邦为人服务。
二、阶级划分的天赋论
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如何确定人的分工和阶级呢?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最佳的一种人是黄金做成的,适合做统治者,即护卫者;次一种人是银子做的,适合做士兵;其余的人是铁或铜做的,只适合做农民或匠人。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三、柏拉图式的爱情及人种纯洁论
基于天赋论,为了培养高质量地护卫者,他创造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不是出于异性相吸和为了两情相悦,而仅仅是为了使国家获得优秀后代而生殖。柏拉图认为,为了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就要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P190)“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P193) 国家是最高目的,人以及人的感情和生育只是国家的工具,女人和男人为国家而出生而养育。理想国中没有爱情。
另外,在理想国中,纯种高品质的孩子的以生存。而畸形的孩子、低劣父母的孩子、父母未在生育期所生的孩子则被“放到一个人所不知的神秘地方去,象是他们所应该的那样。”人的生存的权利被理想国残暴的制度所抹杀。孩子在这个没有家庭的社会,一出生接触到的不是父母的慈爱,而是国家委派的教师所进行的冷冰冰的教育。
在浩瀚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以理想国为原形的大小乌托邦,出现过各种人种纯洁论以及配套的制度和实践,如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对所划分为低劣种族的犹太人进行的屠杀,一些社会主义的极权国家进行的再造共产主义新人实验,但是违背人性的制度只会是过眼烟云,没有长久存在的。
四、禁锢人的思想,扼杀人的灵魂
柏拉图非常敬重他的恩师苏格拉底,认为其是他的精神上的父亲,所以他以苏的睿智对话来阐述理想国。令人感到滑稽和幽默的是,柏拉图一面为苏格拉底的死鸣不平,痛恨雅典城邦的思想禁锢制度、言论审查制度,另一方面,他又借苏格拉底的嘴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比当时社会更加严厉的思想言论的审查制度。这远比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更加辛辣。只是这样的辛辣,决无一丝智慧的幽默,却充满了愚蠢的野蛮。
理想国中“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P71)审查应该是彻底的,从形式到内容,从讲什么到如何讲,“全部检查一番。”(P94)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的诗人,更应该严加监督。
2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因为这样的煽动对国家的危害,比过失杀人要严重的多。所以要“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好品格的形象,否则我们宁可不要有什么诗篇。”(P102)同样的监督和强迫,也适用于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如果诗人们艺术家们拒绝这样做,就要将他们“连根拔出”,全部驱除出城邦。正如柏拉图所说:“同样地监督其他的艺人,阻止他们无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我们中间存在下去。”
在严禁“坏作品”之外,还要对下一代进行洗脑教育:“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我们必须弃”(P71)要禁止“复杂的音乐”而提倡“质朴的音乐”,因为复杂容易使人“放纵”,正如“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一样。(P113)为了让人们“打仗的时候能宁死不屈”,就不能让人们“相信地狱是确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可怕”。即便对着名的《荷马史诗》,也要严加把关,根据统治者认定的标准,在让青年人阅读《荷马史诗》之前,“必须从词汇中剔除那些可怕的凄惨的名词,如‘悲惨的……’、‘可憎的……’,以及‘阴间’、‘地狱’、‘死人’、‘尸首’等等名词。” “删去着名作者所作的那些挽歌”,“删去英雄人物的嚎啕痛哭”的段落。因为,“它们使人听了毛骨悚然”且“丧失斗志。”为了“不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变坏了”,还要禁止任何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创新。因为,“翻新,违犯了固有的秩序”,“任何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
理想国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上的禁锢,严重窒息言论自由,是对人性和人的灵魂的扼杀。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合理合情,就在于这是“国家正义”和“道德至善”所要求的。
理想国是不会现实存在的,它只存在理想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崇高的理想与人性的诸多矛盾。我们应庆幸理想国没真正的存在过,这是历史的选择,也人类的选择。我们在制定实施和审视任何一项制度时应以人性为基础,否则无论目的多么崇高,语言多么华美,措施多么详尽,它只会成为“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二)
今天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终于对这部着名的作品有了一点亲身的认识,虽然还谈不上理解,但是想把自己看后的收获写下来,或者说是一点总结吧。
3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围绕“正义”这一话题而展开讨论的,并致力于解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正义;人们为什么要实行正义;什么样的政治最正义。文章开篇就由几位智者为正义下了定义: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而柏拉图讨论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证明正义比不正义善,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幸福,更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正义的城邦比不正义的城邦更加的和谐而美好。他说:“我们所要寻找的正义,就是能使人和国家成为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国家的这种品质。”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想的城邦才拥有完整的正义,所以就要构建理想的城邦。理想城邦的构建有三个阶段:1、生产者阶段;2、辅助者阶段;3、统治者阶段,他们之间没有时间上的顺序,而是逻辑存在的关联,这三个阶段又对应三个等级:生产者等级;辅助者等级;统治者等级。而一旦这样的城邦形成,人们便可从中找到城邦最重要的品格: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正义恰恰又是它们当中最重要的,“正义是能使智慧、勇敢、节制产生并保持的一种品质。”有趣而智慧的是,柏拉图在在《理想国》一书中,总是将城邦的讨论加诸于个人,所谓大中见小,有时个人的讨论又见诸于城邦,所谓以小见大,因为他认为人的美德和精神与城邦相应要素间是同构的。因而与城邦三个阶段相对应地,人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他认为,在人身上,当激情服务于理性,当欲望服从于理性时,人就是最正义的人。而在城邦中,统治者代表的是理性,辅助者代表的是激情,生产者等级最低,代表欲望。由此折射出城邦的正义乃是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辅助所达到的最善。“然而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所以柏拉图的正义观还强调内在。
为了说服人们相信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柏拉图还引入了“神的力量”,他说,神在造人时,向一部分人身体里注入了黄金,这一部分人最高贵,将成为统治者,一部分人身体里注入了白银,这些人将成为辅助者,其余人则被注入了铜,他们将成为生产者。
接下来是讨论正义如何实现。为了实现正义,柏拉图主张采取两项措施,即
4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教育与公有制。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护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的,与生产者无关。教育旨在培养出道德和能力个方面都合格的护卫者,是他们既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又能满意自己的职务。实现公有制旨在为消灭护卫者的私有观念提高保障。护卫者的教育包括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当然他所说的“文艺”范围广泛,决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而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文化”。他主张在文艺教育方面,要从小从善的方面引导孩子,规定他们读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音乐。实行公有制包括妇女、儿童、财产公有。不要说今天,这在当时都是难以想象的,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关于子女公有大体是这样的,父母将不知道自己的儿女是谁,而把在那个特定时段出生的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儿女;儿女也将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城邦上层等级就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家庭,不分你我,实现了高度统一。
下面就是讨论理想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了。在柏拉图的观点里,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大任,称“哲学王”。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四个状态: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理性,一般的人只拥有意见,而哲学家的灵魂才拥有理性。在这一章中,柏拉图给我们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就是着名的“洞穴理论”,他说哲学王就是那个走出洞穴,了解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学成归来者,他的志向和任务是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洞穴中人的错误认识,而他所面对的阻碍就是囚徒们对无知的坚守。所以说哲学王不仅要是一个拥有超然智慧的智者,即自身已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还要有克服愚昧的被统治者的无知的反抗的信念与能力。这同时也正是他要说明的当下哲学家不吃香的原因,那是因为人民足够无知,还没有意识到哲学家的大智慧与大能力可能产生的对社会进步的帮助,当然也在于这种哲学家的难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学王”必须具备(我把它理解为)“超然”与“回归”两种品质(“超然”即超人的智慧与知识,“回归”即回归到世俗人当中来统治世俗世界)。
最后柏拉图论述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个人。她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出四种政治体制,包括斯巴达荣誉政制、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图详细讨论了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他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且一代不如一代,荣誉政制以勇敢取代智慧,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僭主政制则分
5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别以财富、自由和无限贪婪取代智慧。这样一来,无疑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则是正义的,因为哲学王是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与此相对,不正义的人则是人格中的激情和欲望超越了理性。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6
第2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初读《理想国》被其所大胆构建的城邦所吸引所感动,但通篇细读后越发感到其具有反人性的一面。
一、城邦的构建本末倒置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一切的一切。在这个城邦中公民为了城邦而存在,为了城邦而工作,为了城邦而交配 ……人已经成为城邦的机器,成为城邦的奴隶,人性在城邦中被抹杀。如此的布局构建是本末倒置的,如此的城邦是空中楼阁。柏拉图虽然高尚地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P133)但他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如
1 果全体公民实现最大幸福,就不会有国家的存在的必要性。他错误的认识了国家的概念,本末倒置地不现实地安排了人与城邦的关系,即人为城邦服务,而不是城邦为人服务。
二、阶级划分的天赋论
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如何确定人的分工和阶级呢?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最佳的一种人是黄金做成的,适合做统治者,即护卫者;次一种人是银子做的,适合做士兵;其余的人是铁或铜做的,只适合做农民或匠人。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
三、柏拉图式的爱情及人种纯洁论
基于天赋论,为了培养高质量地护卫者,他创造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不是出于异性相吸和为了两情相悦,而仅仅是为了使国家获得优秀后代而生殖。柏拉图认为,为了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就要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P190)“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P193) 国家是最高目的,人以及人的感情和生育只是国家的
2 工具,女人和男人为国家而出生而养育。理想国中没有爱情。
另外,在理想国中,纯种高品质的孩子的以生存。而畸形的孩子、低劣父母的孩子、父母未在生育期所生的孩子则被“放到一个人所不知的神秘地方去,象是他们所应该的那样。”人的生存的权利被理想国残暴的制度所抹杀。孩子在这个没有家庭的社会,一出生接触到的不是父母的慈爱,而是国家委派的教师所进行的冷冰冰的教育。
在浩瀚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以理想国为原形的大小乌托邦,出现过各种人种纯洁论以及配套的制度和实践,如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对所划分为低劣种族的犹太人进行的屠杀,一些社会主义的极权国家进行的再造共产主义新人实验,但是违背人性的制度只会是过眼烟云,没有长久存在的。
四、禁锢人的思想,扼杀人的灵魂
柏拉图非常敬重他的恩师苏格拉底,认为其是他的精神上的父亲,所以他以苏的睿智对话来阐述理想国。令人感到滑稽和幽默的是,柏拉图一面为苏格拉底的死鸣不平,痛恨雅典城邦的思想禁锢制度、言论审查制度,另一方面,他又借苏格拉底的嘴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比当时社会更加严厉的思想言论的审查制度。这远比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更加辛辣。只是这样的辛辣,决无一丝智慧的幽默,却充满了愚蠢的野蛮。
理想国中“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P71)审查应该是彻底的,从形式到内容,从讲什么到如何讲,“全部检查一番。”(P94)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煽
3 动性和迷惑性的诗人,更应该严加监督。因为这样的煽动对国家的危害,比过失杀人要严重的多。所以要“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好品格的形象,否则我们宁可不要有什么诗篇。”(P102)同样的监督和强迫,也适用于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如果诗人们艺术家们拒绝这样做,就要将他们“连根拔出”,全部驱除出城邦。正如柏拉图所说:“同样地监督其他的艺人,阻止他们无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我们中间存在下去。”
在严禁“坏作品”之外,还要对下一代进行洗脑教育:“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我们必须弃”(P71)要禁止“复杂的音乐”而提倡“质朴的音乐”,因为复杂容易使人“放纵”,正如“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一样。(P113)为了让人们“打仗的时候能宁死不屈”,就不能让人们“相信地狱是确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可怕”。即便对着名的《荷马史诗》,也要严加把关,根据统治者认定的标准,在让青年人阅读《荷马史诗》之前,“必须从词汇中剔除那些可怕的凄惨的名词,如‘悲惨的……’
、
‘
可
憎
的……’,以及‘阴间’、‘地狱’、‘死人’、‘尸首’等等名词。” “删去着名作者所作的那些挽歌”,“删去英雄人物的嚎啕痛哭”的段落。因为,“它们使人听了毛骨悚然”且“丧失斗志。”为了“不
4 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变坏了”,还要禁止任何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创新。因为,“翻新,违犯了固有的秩序”,“任何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
理想国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上的禁锢,严重窒息言论自由,是对人性和人的灵魂的扼杀。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合理合情,就在于这是“国家正义”和“道德至善”所要求的。
理想国是不会现实存在的,它只存在理想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崇高的理想与人性的诸多矛盾。我们应庆幸理想国没真正的存在过,这是历史的选择,也人类的选择。我们在制定实施和审视任何一项制度时应以人性为基础,否则无论目的多么崇高,语言多么华美,措施多么详尽,它只会成为“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二)
今天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终于对这部着名的作品有了一点亲身的认识,虽然还谈不上理解,但是想把自己看后的收获写下来,或者说是一点总结吧。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围绕“正义”这一话题而展开讨论的,并致力于解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正义;人们为什么要实行正义;什么样的政治最正义。文章开篇就由几位智者为正义下了定义: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5 而柏拉图讨论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证明正义比不正义善,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幸福,更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正义的城邦比不正义的城邦更加的和谐而美好。他说:“我们所要寻找的正义,就是能使人和国家成为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国家的这种品质。”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想的城邦才拥有完整的正义,所以就要构建理想的城邦。理想城邦的构建有三个阶段:1、生产者阶段;2、辅助者阶段;3、统治者阶段,他们之间没有时间上的顺序,而是逻辑存在的关联,这三个阶段又对应三个等级:生产者等级;辅助者等级;统治者等级。而一旦这样的城邦形成,人们便可从中找到城邦最重要的品格: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正义恰恰又是它们当中最重要的,“正义是能使智慧、勇敢、节制产生并保持的一种品质。”有趣而智慧的是,柏拉图在在《理想国》一书中,总是将城邦的讨论加诸于个人,所谓大中见小,有时个人的讨论又见诸于城邦,所谓以小见大,因为他认为人的美德和精神与城邦相应要素间是同构的。因而与城邦三个阶段相对应地,人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他认为,在人身上,当激情服务于理性,当欲望服从于理性时,人就是最正义的人。而在城邦中,统治者代表的是理性,辅助者代表的是激情,生产者等级最低,代表欲望。由此折射出城邦的正义乃是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辅助所达到的最善。“然而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所以柏拉图的正义观还强调内在。
为了说服人们相信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柏拉图还引入了“神
6 的力量”,他说,神在造人时,向一部分人身体里注入了黄金,这一部分人最高贵,将成为统治者,一部分人身体里注入了白银,这些人将成为辅助者,其余人则被注入了铜,他们将成为生产者。
接下来是讨论正义如何实现。为了实现正义,柏拉图主张采取两项措施,即教育与公有制。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护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的,与生产者无关。教育旨在培养出道德和能力个方面都合格的护卫者,是他们既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又能满意自己的职务。实现公有制旨在为消灭护卫者的私有观念提高保障。护卫者的教育包括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当然他所说的“文艺”范围广泛,决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而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文化”。他主张在文艺教育方面,要从小从善的方面引导孩子,规定他们读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音乐。实行公有制包括妇女、儿童、财产公有。不要说今天,这在当时都是难以想象的,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关于子女公有大体是这样的,父母将不知道自己的儿女是谁,而把在那个特定时段出生的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儿女;儿女也将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城邦上层等级就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家庭,不分你我,实现了高度统一。
下面就是讨论理想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了。在柏拉图的观点里,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大任,称“哲学王”。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四个状态: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理性,一般的人只拥有意见,而哲学家的灵魂才拥有理性。在这一章中,柏拉图给我们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就是
7 着名的“洞穴理论”,他说哲学王就是那个走出洞穴,了解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学成归来者,他的志向和任务是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洞穴中人的错误认识,而他所面对的阻碍就是囚徒们对无知的坚守。所以说哲学王不仅要是一个拥有超然智慧的智者,即自身已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还要有克服愚昧的被统治者的无知的反抗的信念与能力。这同时也正是他要说明的当下哲学家不吃香的原因,那是因为人民足够无知,还没有意识到哲学家的大智慧与大能力可能产生的对社会进步的帮助,当然也在于这种哲学家的难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学王”必须具备(我把它理解为)“超然”与“回归”两种品质(“超然”即超人的智慧与知识,“回归”即回归到世俗人当中来统治世俗世界)。
最后柏拉图论述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个人。她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出四种政治体制,包括斯巴达荣誉政制、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图详细讨论了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他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且一代不如一代,荣誉政制以勇敢取代智慧,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僭主政制则分别以财富、自由和无限贪婪取代智慧。这样一来,无疑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则是正义的,因为哲学王是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与此相对,不正义的人则是人格中的激情和欲望超越了理性。
百合花开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白鹅读后感
8
第3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
【篇1:《理想国》读后感】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尝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篇2:《理想国》读后感】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2006年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篇3:《理想国》读后感作文】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篇4: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4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一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二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尝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第5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
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
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柏林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2
《理想国》读后感1
推荐访问:柏拉图 理想国 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共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