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这些关系网和利益链、人情和欲望面前丧失底线、一败涂地,根本原因是党性出现问题。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不敢亮剑、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斗争,就是党性不强、政治上不敢担当的表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模板(完整),供大家参考。
有的人在这些关系网和利益链、人情和欲望面前丧失底线、一败涂地,根本原因是党性出现问题。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不敢亮剑、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斗争,就是党性不强、政治上不敢担当的表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精选模板”,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精选模板【一】
从古至今,圈子文化就是政治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官场,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因此“聪明人”往往会认清阵营和形势,想办法进入某个圈子,如此才有发展前途;身居一定位置的,也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圈子,方能产生影响,做成想做之事。
“圈子”盛行的文化基础
我们不禁要问,圈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础,就是梁漱溟所谈的“家伦理本位”文化。正如《论语》里所讲述的,对于父亲偷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就是诚实是应该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为子、子为父说了谎,还是能被接受的。儒家是以“己”为起点从亲人间的“孝悌”入手推广到他人,这种思想应用到日常人伦中,爱变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现象,尤其是在商场、官场上,那些有资源、有权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为有足够实力的小团体。既可以为善,变成办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一加一大于二,发挥小集体的战斗力;也可以为恶,将权力私人化,为小集团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体利益。善恶之间,关键就取决于小圈子里从领袖到成员,其行为有没有底线、有没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礼法并治”,也就是说,有没有大家都会遵守的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并能有效地动态平衡礼与法的矛盾,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以及平衡圈内圈外的不同利益。
“圈子”与良性治理的矛盾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这些,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既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也会丧失良善的人际关系而带给社会的善治,可谓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从古至今,“徒法不足以自行”这一观念就被印证是正确的。去关系化的社会,只会让人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用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是将人与人的关系用买卖交易这种工具性的关系来置换讲仁义、讲博爱的情感性关系,这种主张更是违背了我们骨子里面的仁爱情感。事实上,是我们的社会没了底线,错误地使用关系,才造成了很多“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负面结果——问题不在关系本身,而在于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中,任何治理手段,关系也罢、法律也罢,都会被滥用。“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研究,找到发挥其优势、减少其缺点的治理之道。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只要没了底线,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圈子文化”的改良方向:自组织与自治理
所谓“自组织”,是与被一个权力主体指定成立并赋予任务的“他组织”相对而言的,在管理学中通常指“网络”,社会学中则常常是指“社区”或“社群”①。人际关系会带来信任,信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则是良善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简言之,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可以为恶,使公共权力私人化,也可以为善,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表现在组织内会是最有活力、战斗力与创意的团队,表现在社会上则是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公民团体,如职业、行业协会、慈善团体、社区组织、各类兴趣俱乐部等等,可以其内部的社群规范与伦理建构出自治的良好秩序。如何扬其恶而发其善?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正提供了我们需要的智慧。
中庸的第一条就是“放”,运用于现代自组织治理模式,就是给予社群一定的发展空间,借以形成社群伦理,靠社群内部的相互监督形成自律的风气。找到合适的方法开放自组织,也可以让多元的声音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渠道,找到合法、公开的利益代言人,形成一定的公开发言权,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而不是抱团暗斗,夺权谋私。这样,通过合法的、公开的团体,将圈子文化引向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让公共权力回归到本来的轨道,最终实现良性的治理。
中庸的第二条是“诚”,中庸之道从天下至诚开始,只有真诚才能建立愿景、价值观和团体文化。如此,自组织的圈子成员才有行为的规范与行动的方向,可以自治,自定目标、自选工作,正面发挥圈子的功能,而不会没有底线地抱团循私。
中庸的第三条原则是“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从领导开始上下一致守法、上下一致守礼,愿景、价值观和文化才会真正深入人心,法制与规范才会得到大家的共同尊重与遵守。
中庸的第四条原则是“动态平衡”,即要寻求治理模式在动态中的平衡。自上而下的层级控制要有节度,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也要有节度,在层级治理和自组织治理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点。作为圈子核心人物的领导者也要保持好圈内与圈外的平衡。一个小团体的核心人物,可能也是一个更大的网络的核心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只考虑小圈子里面人的权利,而应该把均分的原则运用到更大的层面上去,随时动态平衡情感性与工具性动机,平衡人情法则与均分法则,平衡圈内与圈外利益,时而三七分、时而五五分、时而六四分,总之要在底线之上动态调整。
《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信放开自组织之门,强化社群精神,建立社群规范,并掌握层级与自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的圈子文化就不仅不会造成权力的异化,反而会成为国家和社会良性治理的助力。
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精选模板【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后一次会议强调:“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再一次就选人用人上“小圈子”等突出问题,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圆而中空的平面形,或者环形的东西乃为“圈子”。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是集体的范围或活动的范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以这些联系为纽带为半径,就可以划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圈子,这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用在选人用人上,套上一个“小”字,就容易出大问题了。“小圈子”的出发点是“小利益”,不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是从最大限度攫取和维护个人或者小团体的一己之利出发,彼此互通声气、互相支持,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往往是得到了一个山头,但失去了整个平原。“小圈子”的潜规则是“小手段”,不是正大光明地靠业绩、靠品格赢得公认,而是混淆是非、丧失公心,搞两套标准,对“圈子”里面的人,高看一眼,放松一份,没有成绩可以帮你造出成绩,小成绩可以帮你吹成大成绩;反过来出了大问题可以转化为小问题,小问题可以帮着遮盖过去。至于贪污腐败、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是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小圈子”的主力军是“小兄弟”,大家通过亲戚、朋友、同学、老乡、上下级等林林总总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拥立一个共同的首领,建立一个事实上的利益集团,对圈子内的成员多方支持、厚爱一分,对圈子外的成员大加挞伐、倾力排挤,放弃原则底线,讲究利益交换,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近来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往往是查处一个带出一批,拔出萝卜带出泥,石油帮、秘书帮、x帮等一个个以前声名显赫、不可一世的小圈子、小山头,在从严治党的雷霆攻势之下无不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由于传统儒家社会重人情、轻法治的特点,“圈子文化”由来已久。从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到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尽管圈子的成因不同、良莠互见,但最终大都加剧了统治危机,留下了“朋党兴、政事乱”的历史箴言。革命战争时期,因为斗争的需要,形成了各个解放区、根据地和白区等的客观分离。建国之后,党中央一直十分注意警惕山头主义、防范圈子文化。而从林彪到“四人帮”,无不因为搞小圈子,对党的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革”教训时深有感触地指出:“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他多次调任工作,坚持以身作则,“连勤务员都不带”。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但是我问心无愧,其中一点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举从严治党大旗,重申党的政治纪律,得党心、顺民心。而一些地方、部门屡屡出现令人扼腕的“塌方式腐败”、“抱团式腐败”,关键就是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没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屡屡摔跟头。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同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他又指出,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在《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文中,他再次强调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
在和平建设时期,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如果说其它领域的腐败污染的是河流,而“小圈子”为代表的用人腐败污染的就是水源。用错一个人,往往污染一条河。在选人用人上,“小圈子”用“潜规则”代替了“显规则”,用团团伙伙代替了五湖四海,用惟命是从代替了唯才是举,用个人高看代替了群众公认,松了纪律要求,坏了政治规矩,伤了事业发展。这些“小圈子”,平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一个利益输送、利益分享的分利集团;一旦出了问题,就是一个相互遮盖、百般抗拒的“攻守同盟”,抗拒组织调查,包庇问题干部,置党纪国法于脑后,视群众利益于无物。不仅对本地、本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事业破坏巨大,更重要的是伤了党心、失了民心。党心民心失时易,聚时难,需要付出多年的艰巨努力,才能让一个地方、部门的发展重建信心、恢复元气。
那么,如何才能杜绝“小圈子”,真正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好用好呢?一要遵守制度,坚决执行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把干部选任动议关、提名关,推行全程纪实,区分组织推荐和个人推荐,强化党委在选人用人中的领导责任,强化组织部门和纪委的把关作用。公平公正地给每个有理想有操守有能力的干部以舞台,真正从制度上铲除“小圈子”滋生、蔓延的土壤。二要严守规矩,人不依规矩则废,党不依规矩则乱。再好的制度,制定了不去执行,或者执行的时候随心所欲,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纸老虎,没有实际作用。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那样,“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对于置若罔闻、敢于顶风作案的,必须严肃查处,不仅要追究本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其圈子中其他人的责任,一竿子插到底,彻底斩断“小圈子”的腐败链条。三要严格自律,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篱笆,保持文明高尚生活情趣和正派良好的同志关系,严自律、慎交友,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靠实干实绩赢得信任。四要强化监督,进一步完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程序意识,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没有例外。同时,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上级和同级监督,加强审计和巡视监督,加强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真正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一些干部可能认为,防范“小圈子”是上级领导的事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近来中纪委在其官方网站刊出《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给这些人敲响了警钟。《规定》展示了干部在学业、外出活动、用车、往来、关系等八个方面的“禁令”。尤其是规定学员在校期间及结(毕)业以后,一律不准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联谊会、同学会等组织,也不得确定召集人、联系人等开展有组织的活动;不得利用同学关系在干部任用和人事安排以及子女入学、就业、经商等方面互相提供方便、谋取私利。这就提醒我们,要对“圈子文化”保持高度警惕。表面上看来,一些人热衷组织战友会、同乡会、同学会之类,好像漫无目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后大都有利益上考量、关系上的算计,纯粹的、不沾染利益的友谊的成分微乎其微。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一定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坚持洁身自好,敢于对“圈子文化”说“不”。
说到底,搞“小圈子”的人还是对自己不自信,对规矩不放心,对组织不信任。搞“小圈子”,耍的是小聪明,贪的是蝇头小利,谋的是一己得失,失去的往往是大志向、大气魄、大格局。在“小圈子”里陷得越深,人生的路往往走得越窄。成功没有捷径,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切厚重的成功必须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作风轻飘,为人浅薄,投机取巧,或许能一时蒙蔽大家的眼睛,但是最终会被大家识破,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前,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从严治党需要每个党员的自觉努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远离“圈子文化”,踏实干事创业,为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增一分光、添一份绿。
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精选模板【三】
按照市委统一安排,11月18日,和平区委常委会召开“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狠抓中央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深刻认识圈子文化、好人主义的严重危害性,铲除滋生土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区委书记薛新立主持会议并讲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冯绍宽,区政协主席潘庆元,区委常委徐军、于大端、马桂平、张宁宁、焦文胜出席。
会上,薛新立代表区委常委会班子进行对照检查,并带头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查摆和剖析。常委同志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并开展了严肃认真、直截了当的批评帮助。大家一致认为,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是违背党的性质宗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行为,是各种不良风气的温床。共产党员不是普通群众,党内政治生活不同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不能混淆界限。要把《党章》《准则》《条例》带在身边、印在脑海,用好制度武器,从管好自己开始,从抓班子带队伍做起,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向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宣战,久久为功,切实肩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
薛新立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在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用真功,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以此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召开为契机,着力开展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专项整治,促进整改落实工作深入开展,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下大力量抓好问题的整改,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整改到位,针对摆出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建立领导班子和个人整改清单台账,制定整改措施,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尺度和更加务实的精神,主动认领,限期整改,逐条逐项落实到位。二要下大力量抓好建规立制,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对照《准则》和《条例》,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把制度立起来,把规矩严起来,着力消除制度盲点,真正实现问题整改的常态长效,铲除问题滋生的土壤。三要下大力量抓好监督管理,把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重心放在平时,经常嘱咐、反复敲打,既要盯住八小时以内,也不能忽视八小时以外,把从严教育管理的监督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加强对分管单位的督促指导,确保每个层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整改落实都能够扎实有效开展。
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精选模板【四】
有的同志想问题、办事情太顾虑人情,认为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好人主义者看似想做好人,不得罪人,客观上却往往害了人。有些同志起初犯了一点小错误,如果早提醒、早处理,小错误就及时改正了,也不至于铸成大错。有些人从小错不断到最终沦为“阶下囚”,多是与当初周围的同志奉行好人主义有关。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为民尽职,为国竭力,为党分忧,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切实解决好“人生为什么,入党为什么,掌权干什么”的问题,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抵制好人主义这个庸俗的作风。
反对好人主义,从客观上讲,还有一个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问题。当前随着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群众评议、民主推荐,越来越在决定干部进退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的简单以票取人的倾向,无形中助长了好人主义。有的干部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为人民办实事上,而是放在拉关系、争选票上。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公道正派,自觉克服和抵制选人用人中的好人主义。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大胆起用那些坚定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敢抓敢管的人,营造一种支持干事业的人的良好氛围。要正确对待群众推荐票,既引导群众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投好自己神圣的一票,又重视分析群众推荐票中的真实成分,真正做到既坚持群众公认,又不简单以票取人,通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带动和促进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反对好人主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有的同志敢抓敢管,却忽视了工作方法,得罪了一部分人,领导就认为他群众基础不好、领导工作方法欠缺、政治上不成熟等等。这样,一些同志原本想坚持的,也不坚持了,原本想反对的,也不反对了。要看到,一个干部只要工作,就要处理各种矛盾,就难免得罪人,但是只要代表的是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就应该坚持,而且最终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敢于带头动真碰硬,同时鼓励和支持下级坚持原则、讲真话、道实情、提意见,在党内大力营造敢说真话、愿说真话、争说真话的良好环境。只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原则,树立正确的导向,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好人主义就会在党内失去市场。
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精选模板【五】
官商“小圈子”是个毒瘤,给我们带来很多危害。首先,官商“小圈子”违背了党纪国法。所谓官商“圈子”,其本质是封建官僚主义的遗留物,是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利益寄生、输送的平台,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拉关系、混圈子,一门心思结交权贵、商贾,打着“搞经济建设”的旗号,胡作非为,捞取政治资本、谋取私利,满口清正廉洁、党纪国法,背地里却和商人“勾肩搭背”、江湖义气,官利用职务之便捞取钱财,商利用钱财寻求政策上的便利,于是,两者一拍即合,这样以利益为目的的结合,必然做出违背党纪国法之事。其次,官商“小圈子”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些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游离于商贾之间,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将公权变成自家“作坊”来用,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豆腐渣工程,最终受损害的必然是人民群众。再次,官商“小圈子”断送个人政治前程。习总书记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有些干部自以为聪明,对于对待有利可图的商人“像春天一般温暖”,对待人民群众却“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他们就像变色龙,和商人在一起时像“关公”——喝酒喝得脸通红;对待群众像“包公”——冷酷无情没笑容。他们一心想着“人生在世几十年,多交朋友捞点钱”,从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就像松毛虫一样,吃完一山过一坳,人心被他们吃散,百姓被他们吃穷,长此以往,民心尽失。而官商利尽之日,或者分赃不均之时,也往往是他们反目的开始,由于商人检举而锒铛入狱的官员大有人在,他们最终为自己的贪婪埋单,“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对破除官商“小圈子”,在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在制度、机制上找到突破口,从源头上肃清圈子文化流毒。首先,要提高政府部门办事的透明度。其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自觉抵制“圈子文化”;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八个小时”以内延伸到“八个小时”以外,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应酬。再次,要加大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反对腐败方面力度很大,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领导干部不敢贪、不想贪,甘愿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推荐访问:对照 整治 圈子 整治圈子文化专题对照检查材料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