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7-01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供大家参考。

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姚桓刘智峰发布时间:2009-09-08 12:53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来,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扩大执政基础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政六十年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最伟大深刻变化的六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艰难而成功地认识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六十年。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总结六十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执政意识、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探索和启示,对于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都是极其重要的。

必须深刻认识执政党地位变化带来的考验,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任务由此前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变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建设新国家。但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认为:

执政意识标志着对执政党地位、环境、任务的清醒认识,是工人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执政意识决不是简单的“掌权意识”,执政不是历史使命的终结,而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只是完成历史任务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决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谈巩固政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尤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发展的中心,发展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科学发展是执政党要始终坚持的根本道理。而各方面的发展既要依靠人民,又要造福于人民。为了发展需要改革,而发展和改革都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所以,党的执政意识可以具体地归结为科学发展意识、公仆服务意识、责任忧患意识和改革稳定意识;核心是通过发展实现执政为民的目的。

树立牢固科学的执政意识是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及其实现途径,还要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防止偏差。一是注意克服经验主义。党在革命年代形成了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经验,但在执政与和平环境下,简单运用这些经验处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对执政使命的片面理解和对执政党根本任务的背弃。二是注意防止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作为新社会基础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在上层建筑领域不断进行革命,不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逐步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必须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执政方式是党治理国家、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核心是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三执政”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三执政”的每一项要求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又互相联系,构成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总体要求。科学执政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前提,因为执政是运用权力,而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只有其运行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才是有效和有益的;工人阶级执政党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然在执政活动中要讲科学;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依法执政是执政党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三执政”内在统一的逻辑是,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执政”的落实,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是关键。共产党是为人民执政的,但如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发展,那就可能把为人民执政和依靠人民执政相割裂,从执政为民发展到为民做主,把“代表”变为“代替”,错误的手段不可能达到正确的目的,甚至导致手段“异化”目的。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人治色彩浓厚,加之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影响,可能造成对法制的漠视,认为依法办事麻烦、缺乏效率,以致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对立起来。解决上述问题,出路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规范权力的运行。这是

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落实“三执政”的要求,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总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鼓励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的大胆创造,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使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让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稳定。要把民主既看作制度、规则,又看作一种文化,包括观念、信仰、习俗、惯例、价值取向、舆论氛围、道德评价等,在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育民主文化,使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如车之两翼,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改革。

必须正确认识执政后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六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人民生活的改善,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做了科学估计,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巩固阶级基础提供了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构成的变化做出了正确判断,明确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增添了新力量。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执政基础上的探索,可以认为:党的执政基础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从客观上讲,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从主观上讲,这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彻底完成政策从甄别到激励的转化,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个激励、

凝聚的方针,在经济上,是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政治上,则是着眼于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是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的阶级和执政党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在任何时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都不能动摇。也要看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依靠工人阶级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致的,如果只讲阶级基础而忽视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基础不能认为是牢固的,甚至会走向反面。更何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的差别也会缩小。党的先进性将更多地体现在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要通过执政党的正确政策才能实现。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实现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二要看到,现阶段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存在着差别。工人阶级和人民内部都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受惠程度不同,对具体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不能当作抽象的政治原则,必须通过精细化的政策去体现。要努力提高改革的普惠性,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在改革中受益,建立整体优先又考虑和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

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与执政基础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党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同时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同时又能依法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党进行监督。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前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得

到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也更加拥护和信任党,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作者分别为: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委党校讲师;本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09”专稿)

推荐访问:但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能力建设 党执政 经验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