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严管”与“厚爱”辩证法共5页,供大家参考。
“严管”与“厚爱”的辩证法
班级管理的方法很多,像魏书生的学生自治管理、李镇西的民主管理等都是成功的管理典范。这些管理策略首先强化了班级纪律的实施,然后逐渐地让学生形成他律条件下的自律,最终让学生实现完全自律。郑学志在其著作《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中,指出了详细的班级纪律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还能实现让学生自管、自治的无师境界,班主任就可以摆脱琐碎的班级事务,成为轻松有闲的“懒”班主任。
实际上,无论是“懒”班主任严格详尽的班规班纪的制定,还是“勤”班主任每日的跟踪式管理,都是让学生在外部力量的约束下懂规则守规矩。不可否认,这些对学生的严管措施在维护学生日常安全、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道德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严管”是班级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大量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案例已表明,在班级团队中,完全实行自律的前提条件是:班级必须有学生可以方便操作和执行的纪律或约定。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涣散的班集体,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都非常淡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则强调:教育根植于爱。教育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工程,也只有用爱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互助。在学生的品质培养方面,教师爱的教育会让学生的精神成长更加丰盈。从这一点来看,教育的全部就是对学生深深的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条件的,是自身职业的素质要求。
一个对学生成长产生正面影响的优秀班级,既需要班级教师依据班规进行有效的“严管”,也离不开老师对每位学生悉心呵护的“厚爱”。在
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学生因集体约束力的制约形成了较强的规则意识,而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又让学生情感发展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生成长过程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从来都不是简单的
数量叠加或技术性的重复操作。因此,我们强调“严管”和“厚爱”的教育,不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打一巴掌后给个甜枣吃”的黑白角色转换。从实施的方式来看,前者的目的是让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班级风气,后者是教育者在这种氛围下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施加的引导力量。
“严管”要严之有理,彰显制度管理的人性化
提到对班级的“严管”,不同的老师面孔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有的满脸严肃不苟言笑,学生见之望而却步;有的动辄就暴粗口随意惩罚……表面上,这些方式不可谓不严,学生在老师的威力下似乎也温顺听话,班级的常规量化成绩也表现良好。这种“严管”在当今教育中还比较常见,这是典型的“治人”式管理。迫于教师形成的压力,短期内学生会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非常守规矩,但学生会通过破坏班级公物、形成小团伙等方式来慢慢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这种缺乏人性化的“严管”会把孩子的思想逼进狭隘的个人空间,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道德观念被淡化和扭曲,我们必须摒弃这种落后的“严管”模式。
科学的“严管”指班级有严格且合理的规章制度,这包括:班规的制定来源于学生并适用于全体学生;班规是集体(包括班主任)的共同约定;适用过程经班级管理团队同意方可修订。在这些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不同阶段、背景下的班级是有差异的,像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规定有近两百条,违纪行为的处理方式多是再学习、再劳动,从他的班级环境来看这是合适
的。而郑学志老师的班级则详细地规定了量化分值,实行学生加减分的方式来规范学生行为。透过这些名师的班规制定情况来看,这些制度都突出了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具有人文气息的内容,还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自然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执行。当合理的制度形成班级文化,势必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长期的熏陶和影响,进一步促成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厚爱”要厚中有细,关注学生成长的差异性
班级学生情况的差异性普遍存在,造成学生差异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同样的班级氛围中,总有一些学生游离于团队之外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是班级规则的破坏者,他们的不良习气还会在群体中形成负能量。现实工作中,“问题学生”恰恰是最需要关注、关爱的对象,只有这部分学生得到成长,班级团队才能和谐发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才不会成为空话和口号。当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引领和教导这些学生时,教育工作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和诠释,更关键的是教师的道德品格为全体学生树立了榜样。“亲其师信其道”的影响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改变。
我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终生都在践行爱的教育,在她班级里的孩子无论多么顽劣难管,最后都被霍老师感化并转变。很多从她班级里毕业的顽皮孩子成家立业多年,仍想方设法找到霍老师并亲切地喊:“霍妈妈。”这就是爱的力量!大量研究案例表明:“问题学生”的内心敏感而脆弱,他们是最需要“爱”的群体。面对全体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者应掌握的规律,也是教育工作中爱护学生的表现。
推荐访问:严管就是厚爱的下一句 严管 辩证法 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