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某市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的调研总结【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关于某市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的调研总结
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是在实践中锻炼识别干部,培养造就大批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最近,XX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派出调研组,对XX市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到XX市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些做法和认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2016至2021年,市党政机关共选拔基层一线干部XXXX名。其中,通过公开选拔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XXX名,通过个别物色、跟班考察、有限竞争、集中选调等方式选拔XXXX名,通过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XXX名,提拔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XXX名。对于从基层一线选拔的优秀干部,各级党政机关根据其不同的经历和特点,因才施用,合理安排,做到人岗相适。2020年集中选拔了50余名乡镇党委书记到市直属机关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有7名安排在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的涉农、信访、水利等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各级党组织对从基层一线选拔的干部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台帐,每年进行一次跟踪考察。为解决选拔干部的后顾之忧,他们规定,凡选拔的基层干部,对选拔干部配偶、子女的就业、上学以及住房等问题予以优先照顾安排。坚持从上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长期以来,XX市一直采取任职、挂职等方式,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关键岗位锻炼,安排干部多岗位锻炼。2021年,在各县(市、区)及乡镇挂职锻炼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共有XX人,担任乡科级职务的XXX余人。其中,有的是从市直属机关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及乡镇挂任党委、政府副职,有的是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派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到县(市、区),有的是市直属机关选派干部到有关县(市、区)、乡镇对口挂职,有的是从市属国有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到有关县(市、区)和基层挂职。另外,近年来全市先后选派了近XXXX名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居委会主任等职务。
二、主要成效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促进了良好选人用人导向的形成。把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把具有较高文化理论素养的优秀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一线锻炼,既畅通了基层和机关干部交流渠道,又提升了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实践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基层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确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放在基层,激发了广大干部扎根基层、安心基层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激发了机关干部自觉将身子下沉、深入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的热情。
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基层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自身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全局观念,提高领导水平,完善经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也产生了“鲶鱼效应”,激发和促进了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进而增强整个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有助于进一步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社情民意,体察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决策和工作指导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把自己所学的丰富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
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基层干部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生活朴实、作风务实,把他们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能够促使机关干部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减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而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使他们对基层工作的难处有切身的感受,对群众生活的艰辛有更加直接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实干精神。一位从事人事工作多年的同志说,凡是到基层锻炼过的同志,回来后工作作风都有明显的改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在他们身上很少出现。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等待观望、求稳怕乱、满足现状思想;有的把关心基层、重视一线只是挂在口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认为许多基层干部学历不如机关干部高、理论素养不如机关干部好、年龄不如机关干部轻,到基层选拔干部是“筷子里头拔旗杆,勉强凑数”;有的单位对一些重要岗位舍不得腾出来选拔基层干部,有时还存在本位主义和盲目排外思想,认为“菩萨还是自己庙里的灵”。
二是缺乏制度规范和长效机制。目前,XX市对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还没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培养和选拔的资格、条件、范围和工作程序等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影响人才流动的身份、区域、部门、所有制等体制性障碍较多,公务员身份以外的其他优秀人才如优秀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途径较少。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在机构改革中编制和职数有所减少,机关工作人员相对饱和,而安置军转干部、公开招录公务员占用了大量编制和职数,可用于选拔优秀基层干部的编制和职数就更为有限。
三是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目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主要依靠公开选拔、提拔交流、选调和考录等途径;从上级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主要通过挂职、任职等途径。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培养和选拔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此外,培养和选拔的方法有的还不够科学。如职位聘任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作程序相对复杂、繁琐,且操作方法不很透明;公开选拔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一次公选一般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经费支出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
四是部分通过公开选拔任职的干部存在“高分低能”问题。一些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干部被公开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后,由于工作性质、对象、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时难以适应。这些同志在新的岗位适应不了,原来的单位又难以回去,既尴尬又无奈。
四、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任职的工作力度。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应拿出一定领导职位面向基层一线实行定向公开选拔。涉农、信访等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原则上应配备一名以上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都有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任职,实现上下级干部的互动和互补。市级应当带头做表率,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决策部门、涉农部门,应当拿出一定数量的副职职位面向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定向公开选拔,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政策制定,通过干部来源的多元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避免因了解情况不深入不准确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
第二,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应以考察为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靠经验、靠积累。选干部不是考秀才,不能完全靠考试。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不一定会考试,会考试的不一定会干事。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应向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倾斜,逐步扩大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在公开选拔中的比例。选拔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应在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以考察为主,通过改进考察方法,提高识人选人的准确性,以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廉洁状况论优劣。必要时,在条件相近的人员中辅以考试,进行有限竞争,考题的设计也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符合干部的实际,真正考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发挥各个年龄段基层干部的作用。实践证明,由各个年龄段干部构成的领导班子比较合理,整体功能相对也比较强。要纠正一些地方搞任职年龄“一刀切”和层层递减的错误做法。在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今后县乡两级原则上不宜简单规定任职年龄和提名年龄的上限,任职年限原则上要与工作年限基本一致。基层领导班子配备应遵循“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以40岁至45岁的干部为主、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以45岁至55岁的干部为主的基层领导骨干队伍,确保基层政权牢牢掌握在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手中。
第四,打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的通道。应加快试点步伐,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行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做法,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提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现有村干部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回乡服务,逐步形成一支根植农村、心在农业、情系农民、长期稳定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第五,实行上级党政机关干部下派的多种形式。鉴于目前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数量较大,应进一步拓宽基层挂职锻炼的渠道,尽快让更多的机关干部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一课。可采取组织部门集中选派、单位选派等多种形式,挂职时间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灵活掌握,多方面为挂职锻炼干部提供便利。可允许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增设一至两个领导职位,供挂职干部任职,不占职数,不参加换届;党政部门可以设置若干助理职位,供挂职干部任职,不占编制。同时,应从用人导向、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逐步扩大下派干部任职的比例,让他们真正融入基层一线,安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在“赛马”中分出优劣,使他们下得去、上得来、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