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纺织质量研究论文(全文完整)

纺织质量研究论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8-18 15: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纺织质量研究论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纺织质量研究论文(全文完整)

  篇一  《 对我国纺织品领域质量评价活动的思考 》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领域产品与体系评价起源、发展及政府监管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纺织品市场在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公正性、评价体系完善及评价机构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消费者、企业、采购商、政府的实际需求角度,提出了构建我国纺织测试评价模式的方法和思路。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of quality identification ac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on textil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were reviewed in China. Some issues of the basis of quality identification, the equity of result, the system to optimize and the operation of organization were analyzed. How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was suggest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corporation , buyer and government.

  质量评价是指为证明产品或体系符合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而进行的第一方声明、第二方验收、第三方认证及认可活动,涉及的具体方式有检验、测试和认证。在质量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质量合格评价程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和消费大国,但却处在发达国家设定的评价模式的制约下,究其原因是国内缺少能与国外抗衡的有效评价体系。以下拟对我国纺织领域的质量评价活动作系统的探讨。

  1纺织品质量评价的起源和国内外现状

  质量评价源于市场经济贸易活动和政府法规的要求,伴随着标准化的过程而不断完善,它不仅规定了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而且体现了市场行为。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商品供不应求,质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人们对纺织品质量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质量的诉求也在关注产品内在品质的基础上逐步扩展至对消费安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质量的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注重物的符合转向了以满足顾客期望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并最终发展形成了规范化的产品质量评估方式和质量管理体系(表 1)。

  1.1产品评价

  我国纺织产品评价的对象涉及出口和内销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评价方式主要有 2 种:一种是生产厂家将产品送往买家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公证测试,检验结果作为买卖双方交易的凭证,这种方式最为常见,但由于这种属于买卖双方的委托检验只对来样负责,很难有效保证工厂生产的产品持续满足要求;第二种是产品必须获得某种生态标签认证。

  近 20 年来,国际第三方机构根据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各种符合性评定程序,纷纷推出了各种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标签和相应的检测标准及授权使用该种标签的审核程序,比如Oeko Tex Standard 100、 Eco Label、Intertek Eco Certification标签等,为了能进入国外市场,我国纺织出口企业每年为此要支付近 30 亿元的检验、测试和评审费用。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国外加大了标签推陈出新力度,纷纷采取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等手段。据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欧盟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通报 230 项,同比增长 45.56%,比2008年更是增长近 10 倍,其中儿童服装绳带及化学物质超标占总召回数的 93.33%。每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受此影响损失近百亿元。

  而我国还没有形成以标签为载体的产品评价体系,国内纺织检测组织和研究机构并没有真正了解国际商业检测的规则和机遇,仅限于跟踪、翻译、引进国外检测方法和标准,变成了为国外组织产品宣传和谋利的工具。以致在纺织品国际贸易活动中,尤其在纺织业技术壁垒问题上我国没有议价的能力和资格。

  1.2体系评价

  我国纺织品领域的体系评价起源于欧美早期的客户验厂制度,国外采购商在下订单之前先要派出审核员评估生产厂家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出于第二方审核的需要促进了第三方认证的产生与发展。图 1 是对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产业集群地区 90 家企业的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的调查结果。

  由图 1 看出,我国纺织领域的体系评价以ISO 9000和ISO 14000国际标准体系认证为主导,企业的评价需求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申请。这说明企业的管理行为逐步向着更高层次的质量需求延伸。

  近 10 年来,在国外评价组织的宣传和国外采购商的要求下,一些新的质量元素诸如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SA 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18000、能源管理体系评审等开始应用于我国纺织行业。这些新的质量评定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因为其要求苛刻、程序繁琐,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品企业的成本优势,同时衍变成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

  1.3政府监管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出于监管纺织品质量和规范纺织品市场的需要,建立了质检、纤检、商检等机构来监督、检验纺织产品质量。这些机构的存在,对国家宏观掌握纺织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入世以后,政府监管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部分监管职能逐渐向中介组织过渡,获得政府认可或授权的第三方机构开始接受企业委托,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政府通过制定标准、调整《法检目录》、对出厂或流通中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同时推行体系认证、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生产许可等方式规范市场。

  在我国,以国家标准或政策法规形式出现的文件是强制执行的,如产品告知性标准 GB 5296.4和安全技术等级标准GB 18401。而属于买卖双方的市场行为的自愿性产品评价活动是非强制的,执行的主体是第三方中介组织(如产品检验、认证机构),产品有没有标志或能否在市场上流通,只须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现质量门事件,内销产品被工商抽查不合格后勒令下架;出口产品被要求召回或遭到索赔;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投诉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都表明我国现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单纯依靠企业进行简单的常规性能和功能的检测和自我声明及政府抽查的评价模式很容易引发质量风险,这导致要求有一个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做出公正的评价来规范纺织品市场。

  2中国纺织品领域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2.1评价依据的缺乏

  产品评价的依据是标准。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标准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体系,产品标准众多,而处于金字塔尖的强制性标准过少,各标准之间无法形成互补型的层次架构。

  此外,我国纺织领域很多关键性技术指标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对纺织品和婴幼儿用品的阻燃性能一直给予强烈的关注;欧盟则主要关注服装上的有毒有害物质。而我国对纺织品安全技术指标的最低要求是GB 18401,消费者关注的指标,如婴幼儿服装的机械安全性及阻燃性并没有列入其考核范围。正是由于标准体系缺失,检测、认证、市场监管具有很大的难度,纺织品评价标识面临着消费者的质疑和非议,对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的市场诚信度和竞争力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2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独立性、采信度

  在国际市场上,对纺织品评价多以生态标签认证为主,仅欧盟通行的纺织服装生态标志就达 10 多个。发达国家推出生态标签的初衷是为了选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各类产品的佼佼者,予以肯定和鼓励。如今这些标签变成了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出口的工具,违背了其倡导的生态管理理念。推出这些标志的主体除了政府机构之外,更多的则来自于一些民间团体,这些标志的科学性、权威性、公正性以及影响力和被接受的程度等等都有一定的局限。

  在国内市场上,对纺织品评价的方法主要为生产商的自我声明或者生产商选择测试机构对样品进行检测。由于这些实验室的测试主体不明确,测试能力、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统一的取样程序、检测方法、评估体系和监督控制体系,加上不规范的价格竞争和市场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测试结果及标识系统差异很大,可信度严重缩水,对政府监管不利。

  2.3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统一

  在国际纺织市场上存在着多种产品评价方法和管理体系。各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不尽相同,其特点、可行性和适用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生态标签的发源地欧盟为例,Oeko Tex Standard 100标签虽然列出了纺织品的18 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最低限量,但多数指标仍高于我国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Eco label规定了纺织纤维和最终产品上40 项不能添加使用的物质,但由于要求繁琐而面临推广的困难。在评价方法上,Oeko Tex主要采取企业申请送样检测合格后发证形式,而Eco label则更多依赖于企业的自我声明,在认证产品的跟踪监督方面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程序,由于消费者普遍对自我声明的标签缺乏信任,一些生态标签正在逐渐失去公信力。

  2.4评价机构的趋利行为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纺织品质量、安全和功能指标要求的提高,纺织品质量评价市场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外检测机构都想在我国巨大的市场份额面前分一杯羹。

  目前,外资检测机构携品牌、技术和资金实力占据着我国纺织品检测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很多纺织品检测中心(院、站、所等)包括民营检测机构和企业实验室由于生存压力,往往会采取压低价格、结果互不认可等方式抢夺市场,严重透支了其作为第三方中介组织的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公正性,同时造成了企业的重复检测,更加重了政府监管的压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尚未成为绝大多数市场主体遵循的行为准则,竞争法制尚未完善的条件下,统一规范测试评价市场显得尤为必要。

  3构建适应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新型评价模式

  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国外评价纺织品标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内容持续增多,这对我国来说既是个严竣的挑战,也是一次良好的机遇。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借鉴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加快测试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一旦我国的评价方法形成了系统标准,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的市场优势,必将改变我国纺织产业链的竞争格局。

  3.1政策和法规层面

  目前,各国纺织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不同的,如欧盟标准很少有一般的纺织服装产品标准,通常是以条例、指令、决定、建议和意见等形式出现的法规和与之配套的试验方法标准;而美国的纺织产品质量控制以市场为导向,一般由大百货公司、采购商制订标准,经第三方检验公证合格后的产品可入市,政府只抓涉及公众消费安全的项目,如纤维成分、护理标识、燃烧性等;日本的纺织标准体系与欧美略有不同,产品标准侧重于产品的使用性能,如色牢度、织物强力、缩水率、起毛起球等,但对于安全项目和残断针检验等,通常是以法规的形式出现。

  欧、美、日等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是基本一致的,即注重纺织品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性。国外生态技术法律法规对我国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我国应对措施的技术支撑能力。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以部门规章为主,正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抓手,很难系统监管纺织产品质量。因此,必须整合我国现有纺织品技术法规和标准,根据最新或已有成果变更相应指标,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撑,真正保障我国服装纺织产业安全。

  3.2标准层面

  检测技术和标准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和贸易的全过程,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欧美纺织服装标准最大的特点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来确定标准,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而不考虑产品的原料成分和工艺差别,从而使考核的指标更接近实际应用,质量指标也更为严格。

  我国纺织领域向来不缺标准和方法,针对主要的测试项目我国都有与之对应的标准,有些指标的考核甚至高于国际标准,但我国纺织各标准之间不成体系,缺少如检测项目、试验方法、判定范围(值)三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制定考核项目时,建议从纺织行业整个价值链出发,分析企业、采购商、消费者、政府等环节对测试评价的需求,在出口贸易、产品入市与研发、质量控制与认证包括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开展调查,筛选出适用于我国纺织行业现状的测试项目,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3.3评价方法层面

  目前,我国纺织品评价主要涉及产品内在品质、安全、功能、环保等 4 类指标。各类指标评价适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内在品质属于企业自控的范畴,多见于企业内部测试;安全指标涉及消费安全,不论是国际市场准入还是买卖双方交易都是监控的重点,也是我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灾区;功能性评价的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在试验方法上,至今仍无统一的标准;环保类指标国际上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准则,将环境标签应用于纺织行业至今仍无成熟的方法模式。因此,现阶段我国新评价体系的重点是安全指标,并随着技术标准的完善逐步扩展,一些常规的考核项目如外观、强力、抗皱性能等建议由买卖双方自行控制,即符合市场要求,又提高了政府监管的效率。

  评价方法构建的基础是市场的需要,建议多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考虑,根据消费者对纺织服装的主要关注点,结合易验货、检验需要,科学设置,最终形成一整套满足消费者需求、引领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利于生产企业质量控制、满足实验室测试、便于政府监管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并给予规范、分类、公证和明示,并借此推动整合社会检验、认证和测试资源,形成网络优势,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3.4政府和中介组织作用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和欧盟、美国产生贸易摩擦最多的行业。我国价廉物美的纺织品最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发达国家将生态技术指令作为中国服装纺织品市场准入的新门槛,并不断更新和提高标准,使政府监管处于被动地位,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市场监管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政府一方面要组织我国标准化机构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研发全局性、前瞻性的标准体系,避免在标准问题上受制于发达国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运用检验、认证、测试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事实上,政府应将产品质量监管职能让位给如检测院、所、站、中心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和促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避免因纺织品贸易争端为政府带来无限质量风险。

  4结语

  近 20 年来,欧美等国已经建立起一些的监控、检测和评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标准、标签认证也逐渐被广泛采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笔者呼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保护生产商、分销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权益,减少纺织品流通环节的不规范行为,提高纺织行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能力,减少贸易争端、降低重复测试成本,加快研发制定一套适用于我国纺织产品的测试技术评价体系与应用模式,从而统一规范我国纺织品的标识系统。

  参考文献

  [1] 黄镇海,李建会.质量、风险和责任:基于风险社会视角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3 8.

  [2] 伏广伟.中国纺织品质量技术战略研究[J].纺织导报,2005(7):44 50.

  [3] 王力舟,黄冠胜,杨松,等.合格评定程序与国际贸易[J].中国标准化,2006(2):15 18.

  [4] 吴雄英.标准、检测和认证工作在纺织服装新型供应链构建中的中作用[J].纺织导报,2005(10):163 165,162.

  [5] 李济群,於涛.关于纺织生产性标准向贸易型标准转化的研究[J].纺织导报,2006(6):79 80.

  [6](美)约瑟夫 M 朱兰,(美)A 布兰顿 戈弗雷 朱兰.质量手册[M].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二  《 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措施的探究 》

  摘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通过监管提升纺织服装质量应对技术壁垒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监管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探讨了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措施的改革,指出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检验监管制度和机制,使我国纺织服装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用高品质的中国造产品冲破层层技术壁垒。

  关键词:纺织服装;质量;监管 ;改革

  1 引言

  从2008年元旦起,欧盟对从我国出口的10类纺织服装产品全面取消数量限制。而根据中美双边协议,2008年结束之后,美国取消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单边配额。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纺织业真正进入了一个无配额的时代。中国在摆脱了多年配额制度的束缚后,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面对更多的贸易摩擦,以及来自同样的纺织业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的纺织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对于该行业及其国际贸易秩序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针对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质量监管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配额制度的演变。

  纺织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18世纪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始于纺织工业。由于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需要较少的投资,许多新独立的国家把纺织和服装业作为工业化的先行部门及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于是大量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涌入国际市场。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品,导致本国纺织业抵挡不住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的竞争,纷纷要求政府对纺织品的进口采取配额限制措施,保护本国的纺织业。

  纺织配额是在1961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主持下签订的《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协议》(简称:STA)中产生的,1962年GATT棉纺织委员会又主持签订了《国际棉纺织品长期协议(简称:LTA),这使配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GATT委员会建议各国以缔结国家商品贸易协定的方法来一揽子解决多种纤维产品的贸易问题,1973年12月20日签署了《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也称《多种纤维协定》。该协定有效期限为4年,后分别于1977年、1981年、1986年被三次修改延长,1991年后又被三次简单延长,一直到1994年12月31日才最终结束,历经21年,成为管理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时间最长的多边贸易协定。1994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下,将纺织品、服装贸易纳入自由贸易轨道成为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中的重要议题。经过发达进口国与发展中出口国的反复谈判,终于达成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成为发展中国家在乌拉圭回合中取得的一个最重要成果。协定已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目的在于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最终纳入关贸总协定调整范围之内,至2005年最终取消配额,实现进一步自由化的目标,同时协定自行废止。

  (二)通过监管提升纺织服装质量应对技术壁垒必要性。

  无配额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所有国际纺织品贸易可以不受限制、畅通无阻地进行。相反,美国和欧盟等仍然以各种理由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连续设限或启动特保机制。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例如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欧盟的REACH法规等,这对化工染料生产以及采用化工原料染色后整理加工的纺织服装产品,将是极为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限制。

  面对国际上众多的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必须积极破壁,但是积极破壁并不是一个企业、两个企业自己的事情。因为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可能涵盖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企业还是需要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换。所以,破壁需要各相关企业的配合、共同发展,而这种配合需要政府、行业组织的引导、协调和监管。目前我国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且尚未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政府监管不到位,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品的品质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企业缺少团体竞争优势等等,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大了贸易摩擦的可能。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单靠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了,而要采取有效监管措施积极应对,提升产品质量,强化生态意识,冲破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的监管措施

  目前,我国对纺织服装质量的政府监管主要依靠生产许可证制度、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出入境检验、市场抽查等制度。

  (一)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出于监管纺织品质量和规范纺织品市场的需要,建立了质检、纤检、商检等机构来监督、检验纺织产品质量。这些机构的存在,对国家宏观掌握纺织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入世以后,政府监管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部分监管职能逐渐向中介组织过渡,获得政府认可或授权的第三方机构开始接受企业委托,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政府通过制定标准、调整法检目录、对出厂或流通中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同时推行体系认证、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生产许可等方式规范市场。

  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正)》(以下简称《商检法》)和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和实施检验的内容。《商检法》第六条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监管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的政府规制。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现质量门事件,内销产品被工商抽查不合格后勒令下架;出口产品被要求召回或遭到索赔;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投诉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都表明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欠缺,标准体系不完善。如中国虽然于1998年先后发布了几项法规禁止使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特别是在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问题上,而且中国的标准体系也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数目繁多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地为纺织品出口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2.政府没在源头把关,造成产业链尾端产品质量下降。纺织品产业链长,纺织服装的生产流程更长,其上游产品质量决定下游产品质量。因此控制纺织品源头质量是关键。而我国在该监管方面缺少相应的措施,致使前端的产品影响了后端的产品质量。

  3.缺少相应的出口纺织品市场准入制度。

  4.检验机构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各检验机构的检验水平差异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检结果。

  5.企业成本相对较高。商检费按货值的1.5计算,还有内在质量的委托检测费及商检人员的检验交通费。

  6.检验流程较长,通常一批货从报检到出证放行要一星期。

  3 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措施的改革探究

  构建一种新的出口纺织品检验监管体系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商检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定新的检验监管措施,从而使出口纺织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发生。

  (一)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是国家根据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其主要内容为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可以为实施环境法的其他规范提供准确、严格的范围界限,为认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提供法定的技术依据。环境标准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标准的竞争。因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首先能帮助我国出口企业突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能构筑我国的绿色防线,将低于我国环境标准的进口产品拒之于国门之外,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标准法规体系,并建立我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并与国际接轨,这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监管工作的主要方向。

  (二)加快信息建设步伐,并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间纺织品的生产和经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由于受体制、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方面与国外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上的最新变化,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意义重大,利于我国企业尽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单个的纺织服装企业,力量毕竟有限,获得信息的途径优势有限。因此,需要国家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以及广阔便利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和标准进行生产,在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作为市场的宏观监督者和调控者,一方面政府应及时跟踪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动向,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由专门机构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新贸易壁垒措施,重视国外最新对我国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的立法,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研究新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在获取国际市场进出口状况和壁垒信息的基础上,对出口增幅过大,且价格低廉的纺织品,应及时采取调节措施,以抑制对主销市场过快的出口增速,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三)完善我国纺织标准体系。

  标准滞后是中国纺织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软肋。我国的标准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在技术内容上我们还有很多标准未制定;在环保、安全等标准方面要求偏低,或没有标准来考核;标准间还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上下游标准间还存在不衔接问题等等。政府部门要努力完善纺织服装行业的标准体系,梳理已有的行业标准,对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找出差异,建立起符合生态要求、利于消费者健康安全、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国内标准体系。标准的完善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标准的严格执行。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市场检测率不足50%,有大量纺织品未经权威检测就直接进入了流通领域,增加了退货或召回的风险。因此,各级国家质监部门要提高检测水平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要改变参照国家机关管理的模式,增强服务性执法意识;要缩小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差距,具有查找质量原因、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检测覆盖面,加大对不符合标准产品的处罚力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关。

  (四)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弃落后保先进促创新的长效机制。

  要逐步让一些缺乏竞争力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有序退出,支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领头企业,实施以大带小的发展策略;要在促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渠道创新上给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弃落后、保先进、促创新的长效机制,以增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五)面对出口企业,建立新的检验监管模式。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纺织品技术标准来提高出口纺织品市场准入门槛,以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实施出口纺织品市场准入制度,具体包括实施出口纺织面料生产企业质量许可制度以及实施纺织服装企业面料核销制度,对纺织品外贸接单人员(或者是纺织品质量监督人员)资格的控制等,使纺织小企业包括纺织加工企业因为没有自己合格的质量监督员自然就放弃直接或间接接外贸订单,达到限制小企业盲目随从外贸公司接单而发生不合格的情况,避免了出口纺织企业无序不公平竞争而带来的贸易摩擦;另外开展生态纺织品认证是提高出口纺织品准入制度的重要方法。通过实施纺织品检验监管,在限制小企业无序竞争,规避贸易摩擦的同时,对出口规模型企业给予商检费的优惠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国际竞争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突破绿色壁垒已成为一项不容忽略的使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设置贸易障碍,迫使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检验监管制度和机制,着力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在安全、环保等方面严格把关,使我国纺织服装的质量有很大提升。到时,我们可以用高品质的中国造产品冲破层层技术壁垒,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由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 之路。

有关推荐:

推荐访问:纺织 质量 研究 纺织质量研究论文 纺织质量研究的论文 纺织品质量检验方面的论文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