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讴歌新时代征文10篇(精选文档)

2022年讴歌新时代征文10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 2022-11-21 18:2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讴歌新时代征文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讴歌新时代征文10篇(精选文档)

篇一:讴歌新时代征文

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召开。回首来路,真切地感到我们党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创到辉煌,经历了多少艰辛曲折,经历了多少流血牺牲,能走到今天实在是太不容易、太不简单、太不平凡了!

回首来路,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奋进姿态,保持强劲的奋斗意志。

回首来路,是告诫我们要戒骄戒躁,把握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好我们前行的路。

今年,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特殊年份里,我重温党的苦难辉煌,更感到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更感到这个百年大党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执政党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并将继续创造世界新的更大的人间奇迹。

奇迹之一:缔造新中国

翻开旧中国的历史,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穷苦百姓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吃不饱,穿不暖。有病无钱看,也无处看,冻死、饿死、病死的百姓随处可见。几亿人民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那是人吃人的社会,那是老百姓坠入苦难深渊的社会,平民百姓看不到曙光,盼不到希望,望天兴叹,只怨自己命运不济。是最先觉醒的共产党人点燃了民族解放的星星之火,不惜牺牲一切,矢志不渝地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真正翻身当家做主人,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近一百年来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上天入地钻海。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强。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成功的道路,成功就在于,其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世界谋大同,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

奇迹之二:全民脱贫

2020年按期实现全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党对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但谁也没想到会遭遇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我当时想,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也不知何时能结束,影响太大,全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限可能会缓一缓,毕竟是天灾,困难太大。但是,这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却泰山压顶不弯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兑现承诺。到2020年11月下旬,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亿人,是一亿个转折、一亿个命运、一亿个梦想。这是多么伟大辉煌的成就,这又创造了世上罕见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奇迹之三:战胜疫情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传播极快,几个月的时间内遍及世界各地。截至今日,全世界已累计确诊新冠患者约1。81亿人,其中死亡392万。

中国境内疫情来袭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党中央团结起全国人民打了一场漂亮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党中央一开始就向全世界宣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战,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近几个月,虽然因输入性等原因出现了几次小范围疫情,但很快得到了遏制,切断传播渠道。全国已经全面复工复产,人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在世界疫情严重,全球经济愈趋低迷时,我国经济复苏迅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战胜疫情的胜利又创造了人间奇迹。

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百年征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进的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民族复兴的新的伟大征程已经起航,我们一定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篇二:讴歌新时代征文

我见证了家乡在新时代的变化

我十八岁参军入伍,离开家乡来到了北京,已在京工作生活了54年。但我对老家情深意切,因老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在老家生活,我每年都要回去一两次,对老家除了儿时的记忆外,也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我的老家在河北正定。我从小生活的村子,因城市扩张已划归石家庄市长安区管辖,但我仍认同我是正定人。

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和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正定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脉厚重,毛主席说过“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历史上南下干部第一人的南越王赵柘也是正定人,元杂剧大家白朴,明代尚书梁梦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北洋国务总理王士珍都出生在这片土地。习近平主席曾在正定工作,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为正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定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且九朝不断代,现存古迹均为精品,是名符其实的文物宝库、旅游胜地。

正定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全国著名的高产粮仓。但因人多地少,产业单一,也曾经是著名的高产穷县,我儿时的记忆里,红薯半年粮,早晚吃稀饭,父母经常为家人吃饱饭而发愁。后来家乡人民,实现由温保、小康,到现在的经济腾飞,还是从习近平同志主政正定时开始的。是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县情调整思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改农业单一、以粮为主,为粮菜果养殖并举,大胆引进人才和资金、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视发展工商业和旅游业的城郊型经济新模式。习近平同志调离正定后,仍然关心着正定的发展,后继领导已换多届,但都是按照习近平同志制定的发展思路和蓝图在不懈努力。现在的正定,农业连年高产,已成为省会石家庄的菜篮子,商业繁荣,恒山市场已成为华北最大的板材批发市场,正定国际小商品市场是继浙江义乌后国内第二大小商品集散地,已举办多届国际小商品及服饰博览会。正定交通发达,一座国际机场、三个火车站、七条高速公路跨境而过。改革开放前,滹沱河只有107国道一座大桥,现在滹沱河正定段已有六座大桥连接南北,石家庄地铁一号线也已通车正定,乡村小路全部硬化,泥泞土路早已成为儿时记忆。现在正定已列入省会石家庄城市规划蓝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规划的正定新区已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新区内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环境优美,河北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石家庄国际自贸区等大型公共设施相继落户于此。现在古城和新区隔路相望,古韵和现代相趣而成。

旅游业是正定的支柱产业,习近平同志主政正定时决策建设的“红楼梦”拍摄基地荣国府、荣宁街与北京大观园齐名,多部古装剧拍摄于此,现在荣国府和其相临的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都已成为游人必往的打卡之地。正定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河北省政府把正定古城修复升级,作为全省旅游重点示范项目开发建设后,正定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城内与古城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全部拆迁,对古建筑和古城墙进行了全面修复,相应配套了道路、停车场、宾馆饭店,环境得到美化,灯光照明等各种设施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河北省第二届旅游大会在此召开后,古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省会后花园,也成为国际国内旅游团队的重要目的地。现在古城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特别是节假日人山人海,游客规模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几十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滹沱河是家乡的母亲河,是海河水系的一个重要支流,早年因缺乏治理,在我的记忆里,涝时河宽数里,大浪涛涛,旱时河水断流,数里沙滩,白茫茫一片,是石家庄环境污柒风沙源之一。因当年正定段只有一座桥,沿河两岸人们出行很难。河北日报刊载的《习近平在正定》报告文学中曾有习近平下乡检查工作,跨越滹沱河沙滩时,自行车推不动,很多路段需扛着车通过的记述。十八大后,省市县政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力气对该河进行综合治理,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修路架桥,绿化美化。现在的滹沱河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道路、休闲和体育设施齐全,已形成连绵三十多公里的生态景观带,吸引了众多市民到此煅练,游览观光,现在沿河两岸的居住区房价已接近或超过中心城区。富起来的家乡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住房改善,多数农户购买了小汽车。我从小生活的村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列入城中村拆迁范围。我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相信家乡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篇三:讴歌新时代征文

自“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开展活动以来,我们离退休干部第三党支部很多同志踊跃参与,以多种形式抒发感情、表达心声。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离退休同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支部60多位同志,年龄最长的90岁,同志们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凝聚起满满正能量。

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当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巨大的风险。我们就像一个攀岩者,已经攀得很高了,但是还要奋力攀过一个反斜面,才能登顶。我们将发挥离退休同志团队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篇四:讴歌新时代征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不到十年时间,我们党和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党的变化,从打老虎开始,把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蛀虫挖了出来,军队得救了,国家有希望了,人民满意了,党的风气逐渐端正了。其次是国力增强了,生产发展加快,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三是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空气变清新了,水质变好了,雾霾天少多了,这些都是大家亲身体会到的。从我自身体会来谈,病病殃殃的身体,挺过了一次次重病,今天快到90岁了,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都是党的恩情,现代科技的力量。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冲锋陷阵,去夺取更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五:讴歌新时代征文

永久的怀念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与你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二十年前,我从灵口水文站调到陕西省水文总站。当我一路风尘、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出现在总站二楼的楼梯口时,你刚好从楼道那边走过来,一把接过我手中的一个大包,微笑地问我:“你是小凌吧,一路辛苦了。”我当时并不认识你,正好累得够呛,便任由你接过我的行李,将我送到政治处。几位工作人员恭恭敬敬地叫你“张主任”,我才恍然,知道你就是水文总站的党委书记兼主任、全省水文系统响铛铛的“一把手”张志超。望着你清癯而和蔼的面孔,我极不自然地木在那里。你向工作人员询问了对我食宿的安排后,便对我说:“快洗洗吧,先好好休息休息。”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这次调遣,完全是因为你对我的赏识。但我至今也不明白,你当初为什么会赏识我这个刚出校门不久、又分配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与你没有任何瓜葛的陌生的年青人。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人生的一种幸运。你是第一个改变我人生道路的人。

让我最难忘的,是你实事求是的精神。那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如猛兽般几乎毁掉了南部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我在对这次洪水灾害进行实际调查时,被第一线水文职工在洪水面前大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先后写了《八战洪流测水文》《最后一份水情电报》等报道,很快在省报发表出来,不曾想却因此惹了祸。因为报道在无意中透露了水文职工对那次洪水的预报,那个古城的领导看后坐不住了,硬要说报道失实,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逃脱指挥群众撤离不力的责任。我被对方咄咄逼人的话语吓得心神不宁。在与古城的官员们的谈话中,你始终坐在我的身边。当古城一位官员要我在古城的报上写一份承认自己报道失实的说明时,我当即回绝,我说我现在就可以将给你们送水情电报的两个人叫来当场作证。但那位官员摆摆手,强调现在是非常时期,当务之急是抗洪救灾,因为我的报道使群众对他们领导意见很大,影响了他们对抗洪救灾的指挥。他们希望我能委屈自己来“顾全大局”。在那次谈话中,你很少插话,但我从你平静的脸上读到了一种精神。一年后,那个古城领导因为抗洪救灾中的问题被免了职。你对我说:“看,真理掌握在咱们手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后来,我在《中国水利报》“历史洪灾回眸”栏目中发表了对这次洪水的回忆纪实,你看了后打电话给我,连连说:“写得好,写得很实在,只有实事求是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在跟随你的几年中,你对我的印象,总是以宽阔的胸襟对待下属。一次,我去你的办公室送文件,有一位基层的领导正在跟你吵,脸和脖子涨得通红,你似乎也很生气地在与他理论。我退出来后,感到这位基层的领导太不自量,怎么能够顶撞自己的上司呢。同时也为这位领导担心起来,因为大凡与上司闹别扭的人,都没有好果子吃,好多人巴结领导都来不及呢。没曾想,半年后这位基层领导竟然被提拔了。在与你谈起那位基层领导时,你对我说:“他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大好,但敢于讲真话,这一点很难得啊。”我有一次在工作上自作主张犯了错,向你检讨,你对我说:“年青人严格要求自己是对的,但不能老检讨,这样时间长了便没有了个性。我喜欢有思想、有个性的年轻人。”

你对别人宽厚,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一次跟随你到一个叫马渡王的水文站检查工作。下午下班后,站长想留我们吃了饭再走,你却执意不肯。你对我说:“咱们到基层主要是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的,千万不要给人家添麻烦。”当时水文站还没有车,我想打电话给总站让司机来接,你制止我说:“别打扰司机了,司机下班了就该好好休息。”从马渡王到远郊的汽车站还有一、两公里的路要走,我们就是这样在苍茫的暮色中走过禾苗青青的田野,来到荒避的车站。你当时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又有心脏病,挤上拥挤的公共汽车后,只见你一手抚胸,一手向上握着扶手,在汽车上颠颠簸簸、走走停停中站了两、三个小时才回到单位。

你退休以后,我已经调到了水利厅工作。你当领导时间长了,原则性又强,难免得罪一些人。有一些过去经常围着你的人在你退休后见面不再理你,还有个别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见了你鼻子一哼、头扭在了一边。这使你心情很沉郁,不愿意多出门。我知道你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便在去看望你的时候劝你练练书法,换一种心情去生活。当时我正编辑水利刊物,就约你写一篇书法作品。半月后,你果然写了一幅“为政清廉,国家兴旺”的书法作品给我送来,我在刊物扉页上刊登出来,你看了以后非常激动,从此开始走进了书法的天地。几年后,一次在省老年活动中心门口见到你,你一下子握住我的手,高兴地说:“小凌啊,我真得感谢你给很大的鼓励,改变了我退休后的生活。”说着,你拉着我去看你在这里举办的书法展览。后来你的书法作品在水利部获了奖,奖品是一个很大的砚台,你硬要送我。我说砚台你就留着吧,我有你的字存着就够了。现在,在我的案头一直放着我编辑的、印着你的书法墨迹的那本水利刊物。这已经成为我们忘年之交的唯一信物。每每看到你遒劲有力的字体,你的形象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篇六:讴歌新时代征文

今昔澄城

1987年,我蒲城师范毕业,从此扎根在澄城教育系统,至今已经整三十五年。澄城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我亲身经历,亲身体会,深感澄城变化之大,发展之迅猛。我为我的家乡——澄城而感到骄傲!

交通

1987年9月,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在雷家洼小学任教。父亲给我买了一个旧自行车,我每周骑着它去雷家洼上下班。从我家到学校,一路都是慢上坡,不到二十岁的我,根本就不觉得累,觉得骑自行车来回六十里属正常现象。大家都是这样,有自行车骑已经很满足了。1988年春到1990年五月,我在澄城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英语,回家或去寺前都是搭班车。1989年秋季,我花了308块钱(我整整五个月的工资),买了辆崭新的二八永久自行车。骑自行车回娘家,微风吹拂,心情愉快,新的自行车骑着感觉倍爽!

1990年,我和先生都在寺前工作。我娘家在沟北交道,交通只能够搭班车。县城到寺前的班车每天四趟,下午五点一趟,赶不上就回不了娘家。那时候孩子小,抱着孩子,拿着行李,回家确实不方便。先生的家在韩家河,从寺前上坡,曲曲折折,先上到高处,再下到坡底,三十里全是沟坡土路。1990年六月,我怀孕七个月,跟着老公骑自行车回家,一路上骑骑推推,很快乐,也不觉得累,更没有弹嫌抱怨。

1997年,我们花光了积蓄买了摩托车,从此成了有“车”一族啦,别提有多开心。不论回娘家还是婆家,都方便了好多。那时候的茨沟公路,要下到沟底,况且还有个将近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货车,拉砖拉煤的四轮拖拉机,都是重车,把路碾的烂的不像样子,坑坑洼洼,石子没有了柏油,松散在路面上。有好几次,路坏了,我们坐班车绕道蒲城永丰再到韦庄的路,有次还绕道合阳,多花费四五十分钟。那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那种条件,大家习以为常。

2000年,茨沟大桥修成通车,全县人民欢欣鼓舞,我们尤其欣慰。连接学校和家的路,从此成“坦途”。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茨沟大桥上,有点“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觉,方便了好多。感谢社会的发展,感谢澄城的父母官,为民办实事。

后来,澄韦一级公路更是像高速路,宽阔平坦,我们驾着私家车去西安,心里舒服,快乐,自在。觉得自己的家乡真好,发展日新月异,令人诧异且自豪。

教育

我一开始工作,雷家洼小学是窑洞教室,桌凳也高低参差不齐。1992年到寺前镇中,学校是二层教学楼,明亮宽敞。教师住房是二层砖窑楼和空出来的厦房教室。师生喝水,是一口硕大的铁锅,每天三次供应开水。这种情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乡镇中学的普遍情况。2004年到寺前高中,四层教学楼,外观设计漂亮,每层有年级室,供老师们课间休息喝水。学校建有专门的微机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学生们再不是听老师“说”实验,而是亲自操作,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学校有专门的会议室,空调,多媒体。觉得这样的学校才算得上正规。学校教学楼前有宽大美丽的广场,旗台。美丽的花园里,五彩缤纷的月季花颜色鲜艳,多彩多姿,美丽了夏秋季节。学校里的玉兰,樱花,景观桃花,绚烂了春天。后来又修了小广场,有健身器材,葡萄、紫藤长廊,葡萄成熟了,成串的悬挂在头顶,黑宝石般,尝几颗,口感香甜。浓密的葡萄和紫藤叶子爬满了长廊上方的拱形梁架,成了大家饭后休息聊天的好场所。学校里的图书馆,每周定期对学生开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寺前中学是一个美丽的校园!

2017年,学校合并,美丽的城关中学,现代化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教学大楼,办公大楼,教学设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城关中学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人人是才,成之于导,践之于行;校训:为学唯真,立身以诚。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学楼每层楼都建有年级室,方便管理学生;设有卫生间,饮水机,方便学生生活。学生公寓更是配有卫生间,学习桌,让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舒适的住宿环境。学校的餐厅,干净卫生,饭菜质量有保障,让学生吃的放心。学校东边有现代化的塑胶操场,体育馆,为全体师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场所,为学生创造了健康全面发展的一切条件。

有时不仅感叹:在现在当个学生真幸福!想想我们过去,睡着通铺土炕,老鼠跳蚤是常客。吃着煎水泡馍,穿着粗布衣服,布鞋,每周背着馍布袋步行七八里去学校,简直是天壤之别!

食宿

食:一开始工作,雷家洼小学的老师灶是个教师家属,媳妇做饭,男人从水窖里用辘轳绞水,再用扁担挑水。大家都认为他是应该的,我心里觉得他为大家服务,我们应该感谢他。一天,做饭师傅把绿西红柿切碎,和生的青辣椒拌在一起,我还是第一次吃。我们也吃绿西红柿,但都是和青辣椒一块炒,从来没有生吃过。我心里忐忑:这会不会有毒啊,吃了会不会肚子疼?后来我买了一个煤油炉子,简单炒菜,下面条。(那种煤油炉到现在都成古董了)

到寺前工作后,我们通常自己做饭。老公用两个旧搪瓷脸盆,加工了一个自制的柴炉子,用起来方便,顺手。遇到下雨天那就没办法了,凑合吃,有时在学校教师灶吃饭。后来兴起了煤气灶,做饭就好多了,火旺,方便,但就是灌煤气不方便,有时还觉得煤气有点小贵。

2004年,买了电磁炉,比煤气灶更好,油烟小,干净。但遇上停电,就只能去外面饭店,权当给了一次改善伙食的机会。直到2020年年底,我们的单元房才通上了天然气,便宜,方便,再也不用担心停电没饭吃啦。这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宿:窑洞——厦房(宿办合一)——筒子楼(公寓)——单元房,有暖气。

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澄城主街道是现在的青正街,百货大楼、政府饭店、政府部门、电影院、粮食局、车站,都在这条街道上。后来有了中心街,再到宽阔美丽有人行道的古徵街,城市发展变化,让我们欣喜去拥抱它的每一次蜕变。每天上班从万泉街进入惠民路,双向六车道,高大的树木,绿化带上美丽的粉色花儿,和绿色整齐的冬青交相辉映,使人赏心悦目。沿路有合唱团,广场舞队,步行道上跑步健身的人,让惠民路充满了活力,成了一个景观大道、健身场所,也成为整个城市街道的标杆。美丽的古徵公园,春天环湖的迎春花、桃花、梅花,争奇斗艳,绚丽夺目,和盈盈的湖水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广场周围一圈的山桃花粉嫩,浓密。公园里黄色的连翘,白色或淡黄色的玉兰,清香优雅。春天的公园,成了人们的网红打卡地。

每天清晨和傍晚,公园门口,市民们随音乐跳广场舞,或做健身操,动听带节奏感的音乐带给人们快乐,开启美好的一天,展示着这个城市的活力。

美丽澄城,我的家乡,我由衷地为这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骄傲自豪。我爱你,美丽的澄城!

篇七:讴歌新时代征文

通讯方式变迁乡愁不再遥远

离开故乡澄城二十多年了,亲戚朋友以及家人无时无刻不让我牵肠挂肚。

初来乍到,无依无靠,虽然距离不远,不到一百公里,但就是这短短的一百公里,对于初出家门的我来说,却似乎隔着崇山峻岭万水千山,无法倾诉,也无人倾听。1996年,我被分到韩城市煤炭局下属单位马沟渠检查站上班,单位处在两条沟的汇合处,负责征收运煤车辆的过路费,下班之后,其他同事都回去了,只剩下我守着一部电话,成了一名“看门工”。而那部电话还是个老式拨号电话,我也不会拨,也不知道给谁拨,因为老家没有电话,电话在那时还属于个稀有东西,只有单位才有,私人家庭几乎都没有,据说当时安装一部电话要交装机费三千元。更让人无语的是,就是这个老古董电话,领导还给拨号键那块安装了个铁皮锁,大家只能接听电话,打电话成了领导的专利,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导专机”。下班了,百无聊赖,望着眼前穿着黑乎乎的衣服,戴着脏兮兮的安全帽,腰里系着安全带,穿着雨靴的矿工们来回穿梭的上下班,心里莫名产生一种想回家的感觉。因为要上班,回家是不可能的。而唯一能寄托想念亲人的表达方式就是写信。先从沟里面的商店买回信纸,写好后,装进信封,再在信封上写好家庭住址,邮政编码,贴好邮票,再到沟里面的商店或沟外面的家属区挂有邮箱的投递口塞进去。一封信,通常需要三至四天才能收到。写信,收信,成了我思念故乡亲人、了解故乡澄城的主要渠道。到了第二年,我被调到上峪口检查站,工作依旧。那时开始流行BP机,有数字和汉显两种,被一些人挂在腰间,“滴滴滴”,BP机一响,挂BP机的人麻利地从腰间卸下来大声念道:“XXX让回电话”,然后又潇洒的别了上去,那动作娴熟而又潇洒,嘴角洋洋得意,那神态尽显显摆,高人一等,然后头一扭,迈着八字步,找电话回电话去了。

几乎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流行了一段“大哥大”,大哥大问世后可谓是风靡一时,甚至还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但那形似砖头、笨重的玩意似乎没流行几年便昙花一现,后来有人调侃地说“能砸核桃”。

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固定电话开始在农村安装。那年,女儿出生了,岳父岳母在老家代为看管。岳父家前排槐园有户人家安装了电话,有时就打给那户人家让帮忙叫下家人,时间久了,自己也觉得不方便,于是,岳父就安装了部固定电话。没有电话,平时也觉得没啥可说,自从安了电话,有事没事就想给家里打个电话,聊聊家人,孩子,亲戚朋友,村里人,村里事等等,无形中增加了亲人们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对故乡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也解了乡愁之苦。到了第二年,我毅然决然地给老家也安装了部固定电话。从此,故乡不再遥远,我在这边,父母在那边。我在这边,乡愁就在咫尺。

不几年功夫,移动电话成了新宠,传统的固定电话在普通家庭已经消失。除过原本高昂的座机费及长途费,移动电话轻巧、随身、随接随打的优点,固定电话无法与之抗衡,败下阵来。现在除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很少有人安装。于是,固定电话成为了不受待见的“弃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飞速发展,通讯事业日新月异,澄城的通讯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4G网络城乡全覆盖,5G网络信号稳步推进。近几年,随着智能移动电话(手机)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加之网络WIFI的普及和流量资费的下调,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一部或几部智能移动电话(手机),随时随地接打电话,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等,即使远在异国他乡,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打电话,聊天,见面,如同近在眼前。发达的通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距离,从此乡愁不再遥远。

在历史的长河里,二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但二十几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社会变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置信,叹为观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庆幸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度,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为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蒸蒸日上点赞!

篇八:讴歌新时代征文

一轮朝阳新澄城

(上)

2000年6月,我在《渭南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澄城,这座城》。文中我提到了澄城风高土大,环境差的事,结果引来了不少澄城人的责骂。说澄城养育着我,我却把澄城的伤疤揭给人看,更有甚者,说我是破坏澄城的招商引资,败坏澄城的城市形象。其实我只不过爱之深,责之切罢了。

我非澄城土著人,是1998年大学毕业后才来澄城的,但我知道“澄城”,却是我上初中的第一个学期。那时我刚升到柳林镇中学,满眼都是新鲜。柳林镇——凤翔县四大古镇之一——以盛产西凤美酒而闻名,街道是店面林立,人流如织,很是繁华。

我清楚地记得数学老师是个年轻人,每次上完课,他都会掏出一支白色过滤嘴香烟点上,然后悠闲地吞云驾雾……作为男孩的我,很是羡慕他的那一种潇洒。终于一天,他的烟盒空了,便拿出贰元钱,让我去买,这时我才知道那是“钟楼”烟,产自澄城卷烟厂。从此,澄城——这个地方就在我心里生下了根,我曾想过那该是都么美好的地方,才能生产出那样漂亮的烟卷来。

时光逝水,一晃就到了大学毕业。在工作照招聘中,我竟阴差阳错地放弃了离家近的虢镇,而选择了遥远的澄城,也许是冥冥之中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然而初去澄城,却让我生出许多失望。从西安坐车,一路向东,愈走却愈荒凉,特别是过了大荔,就是一路的爬坡,走到茨沟时,更是路窄、坡陡、弯急、沟深,班车小心翼翼如蜗牛,一直生长在关中平原的我,哪见过这地貌。还好,汽车“突突突”地喘了几口粗气,屁股又挣得冒出几股黑烟后,终于行驶到了一马平川的公路上。

阿弥陀佛!车,终于到站了。一下车,看到的却是满大街的人力三轮车,喊着“一人一块”,街道两旁,也多是卖水果、卖小吃、修鞋等小生意地摊,一字排开,犹如长长的蛇阵。小饭馆的服务员,更是肆无忌惮,把一桶一桶的泔水,不避行人的倒在街面上,街面因年久失修,早已变得坑坑洼洼,加上这些脏水,街道就成了“行路难”。三轮车夫不顾这些,只知抢生意,猫着腰将车子蹬得飞快,脏水也就跟着车轮飞溅出来,路上的行人又是慌慌地躲,于是街道上一片混乱。

街道上没有几家成规模的商场,有的是林立的小店。而小店的老板似乎没有睡醒,打着呵欠且态度生硬,看不出有丝毫的热情,由于澄城风大土多,货物上也落不少的尘土,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失落……

澄城好像没有什么特色?若一定要说的话,那只能是风和土了。说土,实在不足为奇。澄城本来就地处黄土高原,因此放开眼去,尽是山丘沟壑。而澄城又少雨,土山土丘们便一个个像年岁大了而找不到婆家的姑娘,干裂着嘴唇,饥渴地张望在那里,等待着雨露的滋润。而澄城又是多风的,且不论冬夏,不论秋春,说来就来,于是风吹土扬尘满天,澄城的街道就显得格外的脏,于是刚擦过油的皮肤走不了几步,便没了光泽,抖抖脚,就落下一层层的黄土。

或许由于地势的原因,澄城的风势也猛,有时把满地的垃圾刮的旋转飞扬,有时能刮断树枝,有的坐人力黄包车,结果连车上的篷布都让风撕掉了,急得车夫满大街地追着跑。这样的风,即使你住在楼舍里,关了窗子,都能听到外面“呜呜”的咆哮,有时得整整持续一天或一晚上。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就难熬了。任你穿了厚囊囊的棉衣棉裤,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风会鼓着腮帮子使劲地吹,然后再拼命地钻进你的衣领,钻进你的裤管,让你浑身冰凉,寒冷如铁。

于是一到冬天,澄城人便一个个架起了烟筒,燃起了火炉。一户人家,一冬天就烧几千斤的煤。从入冬一直烧到第二年的春天,不敢间歇。偶而一天炉火灭了,房子便一片冰凉,即使坐在炕上,抱着被子,身上也没有一丝的热气。

家家户户生炉子,烟筒就肆无忌惮的喷烟吐雾,这是环保局也无能为力的事,所以空气就十分地污浊。你在外面呆久了,身上就会落上一层层炉灰,甚至鼻子根都会被炉灰染黑……

(下)

然而,弹指一瞬间,澄城的旧貌就换了新颜。

随着时光的流失,特别是近几年,澄城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早已脱蛹成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让我汗毛倒立的茨沟路,也告别了上下盘旋的历史,架起了双向四车道的茨沟大桥,真正成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连接大桥的澄韦路,也建成了一级快速干道,车如水龙,川流不息;过境的合凤高速亦已完成,将在2022年6月正式通车,那时回家,岂不是更方便。县城的“七纵十四横”的路网格局也全面形成,新修了城市道路,提升改造了9条主干街道,打通了3条“断头路”。重新在各路口设置了智能口信号灯,让城市交通更加绿色、便捷、通畅。

快速发展的不只是道路交通,还有澄城的文旅事业。尧头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成为网红打卡风景区;“千年黑瓷,一见倾情”的尧头瓷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的拴马桩石雕被誉为庄户门前的华表、地上兵马俑,让游人啧啧称赞。尧头窑、龙首坝、良周古城等5个景区跻身于国家4A级、3A级景区,初步形成了澄城景区群。

多年来,澄城还以建设“陕西城乡环境最干净县”为抓手,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澄城”成为澄城新名片。

现在的澄城,街道干净卫生了,宽阔平坦了,两旁的风景树,常年碧绿,绿荫成伞,路灯造型艺术,高档典雅;小花坛更是花香弥漫,色彩各异。同时城市绿植也提高了——全方位开展园林绿化工作,改造古徵公园,新建城东、城西生态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8平方米,城市“绿肺”脉搏持续强劲,并荣获了“省级园林县城”称号。

街头的小摊早几年就消失了,出现的是建筑宏伟典雅,气势不凡的购物商城。走进去,环境优美,电梯滚动,货品更是琅琅满目,“海尔、金利来、老凤祥、周大生……”顶呱呱的驰名品牌,服务员一个个美丽漂亮,脸如鲜花,一句问候,一个笑容,都让人如沐春风,十分惬意。

人力三轮车,也挥了挥手,告别了自己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崭新的出租车和公交车。公交车一元钱,可以拉你到县城的每一条街道。尘土大,早晚就多了唱着悠扬歌声的洒水车,喷着水雾的洒水车一过,干燥的空气瞬间变得那样的清新湿润。

抓好工农业,富裕老百姓。澄城这几年,依托拓日新能、澄合矿业、富瑞特装、恒泰氢能、大唐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同时结合县情,努力抓好樱桃、苹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并以“建设中国樱桃第一县”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产品有机化、销售网络化、农民职业化,全力打造全国闻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样,澄城人靠着“澄城大樱桃”“澄城苹果”“澄城黄芩”等品牌,一个个发家致富了,并用电商,将澄城的特产销到了全国的四面八方。

人富裕了,楼房就如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拔地而起,一幢胜似一幢的漂亮。楼房里装修一新,电暖气、空调、天然气早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至于冬天,只要轻轻的一摁,房子瞬间就热起来,任你窗外冰刀霜剑,屋内却依然温暖如春。

县城一到晚上,华灯初上,各条大街的夜景就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高楼上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广场上音乐缥缈,人影舞动,挥动的荧光棒,划过的闪光碟,歌声、笑声、叫卖声……顿时就成了光与声的海洋。

一个在澄城卖时装的老板告诉我,他投资前,考察了周围许多市县,但最后还是决定在澄城开,因为澄城这几年,城美了,人富了,也追求时尚了。他说时,一脸的阳光灿烂,问他会不会在澄城一直干下去?他说,“绝对干下去,你看澄城正在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以后肯定会更加的富裕,到那时生意就会更好做。”

看着他一脸地兴奋,我由衷地祝愿他生意兴隆,也祝愿澄城的明天更美好!

篇九:讴歌新时代征文

补了多截的毛衣

“哎,这件衣服也该扔掉了,”那一天,百无聊赖的我从衣柜里拿出来毛衣,准备穿在身上,“是小了,套不到身上了,有二十年没穿过了吧,至少大学没有穿过。”我自顾自地说着。

“还是不扔吧!这毛衣你少年那会儿经常穿在身上的,短了补上一截后第二年还能穿,穿上它,身上就暖和,就不会感冒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时候啊,要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外面都没有卖的。”

我一时语塞。母亲与其说地是毛衣,又何尝不是所经历的那段岁月。

细看这件毛衣,深绿的,毛茸茸的,给人一种可爱暖和的感觉。少年时候,我把它穿在身上,它就像忠诚无私的战士,挺身而出,抵御严寒,直面风雪。这不就如母亲一样,时刻关心着已经届入不惑之年的儿子的一举一动,却忘记自己的蹒跚病痛,即使他的儿子很普通,很平凡,很弱小,即使他的儿子很唠叨,很生气,很冷淡……

岁月的沧桑在毛衣上蹚过,我用手拽了拽,柔软棉暖的感觉随着毛衣的弹性传遍整个身体。

“这件衣服穿不成了,妈明天和你到商场去一趟,给你买一件,穿得体体面面地,趁年轻穿好一点,外边啥样子都有,妈给你把钱一出。”

“不买了,柜子里还有一件新的。”一种酸楚模糊了我的双眼……

是的,你我可曾记得,在寒冷的冬天里,许多小孩玩挤在一块的游戏,是游戏,也是孩子们之间的取暖;你我可曾记得,赶了一天的集,那个他还是那个她跑得腿都疼了,身上装的那些钱依然舍不得花,是看上的东西太贵,也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而脚上的那双鞋,补了多少次依然穿在脚上……

物是人非,岁月不居,村容村貌有了大的变化,现在的生活涌动着幸福。在寒冷的冬天里,冰火两重天成了一种浪漫,我们可以在温暖的房子里惬意地欣赏着外面的风雪。在雨天的行走中,衣服不沾泥点成了一种普遍,村中的路再不泥泞,全铺上了水泥。漫步在村中,舒爽的空气扑鼻而入,就像在画中游,心情愉悦,美不胜收。而最让人瞩目地便是修葺一新的村部告别了荒凉,配上了电脑多媒体,办公方便多了。

大河有水小河满。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自行车到可以日行千里的小轿车,从精打细算到天天有饭吃……

看来,村主任的话说地很正确。村主任的眼睛很小,说话看着天的时候更小,“按村上的产业规划,我们有了特色产业,那几亩地就是摇钱树,农忙的时候还有人给我们到田间做指导,受灾了还有保险,只要勤快一点,就会过上好日子。吃水不忘打井人,政府才是贴心人啊!他顿了顿,又说:“还有村上乃住着帮扶工作队的人,有啥难缠事给人家说一下,人家就会想办法解决,有啥政策问一下就会知道。去年的时候,你叔住院的时候都是不要钱,就是上边的政策、国家照顾的,现在是有吃有住看病,还有产业指导,最近又说乡村振兴,在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下,发展弄大村上的老厂子,娃娃们在就不到远处去了,就能在村里边挣着钱。”

真是一去多年故乡土,峥嵘岁月正青春。故乡,在政策的帮扶下,在时代的铿锵节奏中,唱着富裕的主题曲,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崭露头角,竞彩风流。

篇十:讴歌新时代征文

春意喷涌在古徵

2022壬寅年的春意如风、如画,如诗、如歌,跨过高山平原,飞过大江南北,掠过新冠疫情,在渭北黄土高原古徵大地上恣意喷涌……它轻拂着大地,流淌在原野,醉吟于枝头,将一抹抹象征着青春与希望、生机与勃发的绿色和灵性赐于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奏响了一曲花草树木林虫鸟合唱的黄土高原天籁之音。

春,是萌动的季节,是耕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象征着未来。走在校园里,杏花、桃花、樱花等竞相争艳、娇翠欲滴,沐浴着春的馨香,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让人神清气爽。每天上学放学,学校门口那一个个流动的小身影,就如春天里的一棵棵小苗,在朝阳的润泽中茁壮成长。看着一张张灿烂童真的笑脸,撷一缕春风藏于心间,于是便元气满满、意气风发。

吹面不寒杨柳风。伴随着洒水车每日的喷雾,万泉街、古徵街、长宁街、青正街四条主纵街两旁的花草树木渐渐吐露新芽,柔嫩的柳条随风摇曳,小叶枫树、刺槐、石楠、冬青等绿意盎然,一切都生机勃发,方兴未艾。城市主干路口,每天都活跃着一抹抹“鲜亮的绿色”,他们总是忙碌于疏导交通、提醒行人,每一句劝导,每一天坚守,都如春风般暖人。走在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沐浴着春日舒适的暖阳,路过琳琅满目的店铺,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欣赏着衣着鲜丽的行人,感受着岁月静好的惬意与美好,奢想着岁月能在此时定格……

最美人间四月天。古徵公园里,长宏广场上,各处街头绿地、休闲广场、口袋公园中,桃花、樱花、紫丁花、石竹等姹紫嫣红、次第开放,男女老少来来往往赏花踏春、休闲锻炼。微风徐来,芬芳馥郁,春的味道充斥着每一个人的鼻腔。花丛中、密林下,坐在休闲的石椅上,听鸟虫啼鸣、品繁花细语、赏美景如画,好不悠哉、乐哉!每天早晚舞蹈队、自乐班等各类锻炼、休闲的人们熙熙攘攘,活力迸射,演奏声、歌唱声、乐曲声、儿童嬉笑声混杂在一起,仿佛一曲古徵人春的合奏,或轻快、或徐缓,但都余韵悠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农村,整齐划一的高门楼,宽敞整洁的水泥巷道,不时穿梭的小轿车,成了近年来澄城美丽乡村的标配。立春过后,村里的年轻人便纷纷外出创业、务工,老人们便互相打听着有什么好政策、哪打算砌渠、哪计划建大棚,筹划着种什么效益好点儿、什么种子品质优点儿、怎样管理产量高点儿……。每天晨曦微露,村里勤劳不辍的人们便起床劳作,或浇灌果树,或购买种子,或松地备耕,总有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谷雨前后,他们着手点瓜种豆,播下新一年的希望。徜徉在身边的春,总能给予人们不竭的动力和无限的希望。洋溢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就如春日里争芳斗艳的花朵,幸福的日子,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畦麦田绿,十里花果香。一夜春风,吹黄了尧头的油菜花海,吹绿了吴坡农业园区的青山碧水,吹熟了永成现代农业园区的各类鲜果,吹嗨了龙首坝奔腾不息的流水,唤醒了乐楼、精进寺、尧头窑、良周、东周芮国遗址等厚重的千年古韵,激活了壶梯山战斗遗址的红色革命精神……从十里春风来、万树梨花开的樊家川,到色鲜味美甜蜜蜜、人间仙味红樱桃的郭家庄,到商贾云集、瓜香四溢的东富庄……古徵大地人勤春更早,品物皆春意,处处生机盎然、春意喷薄。

春在眼中、春在耳畔、春在脸上,春在心里、春在手边、春在脚下,春在古徵人持续不懈的奋斗中,春在普天下中国百姓安康幸福的生活里……

不负春光,勇毅前行,在40万人的齐心协力下,澄城的明天定将绽放更加绚烂多彩的幸福之花。

推荐访问:讴歌 新时代 征文 讴歌新时代征文10篇 讴歌新时代征文(精选10篇) 讴歌新时代的征文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