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1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完课标,我首先明确了信息科技的课程本质,是从技术到科技的提升,是从技术初学者到信息原住民的提升,信息时代的环境里,提升信息素养是必要的。
课程培养方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标转向从技术操作到学科素养;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内容方式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价值;价值转向从应用行动到学科思维。
新课标更加关注课程整合或者是问题化学习。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的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不单独开设。有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比如说拍照录像与他人分享,用符号表达情感“点赞”“五星好评”等。
篇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的发布,信息科技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改变。新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新内容,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真实性学习为基本途径,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根据新课标和多位专家的解读,梳理的新课标要点和学习心得如下:
一、课程地位发生改变
信息科技的三至八年级已经确立为国家课程,独立开设。课时占总课时比为1%~3%。每周安排1课时,每课时按小学40分钟、初中45分钟计算。
二、课程性质发生改变
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实现小学、初中、高中整体发展与衔接。
三、课程理念新提出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
2、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逻辑主线,重塑课程结构,加强知识的内在关联,每个年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课程主线开设课程,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改变了传统课程的知识、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培养数字时代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3、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体现“科”与“技”并重。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变成了信息科技,体现科学与技能的并驾齐驱,二者互为补充。体现以素养为导向。
4、倡导真实性学习,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凸显学生主体性。
5、以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
以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过程、课堂、作业、单元与期末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等,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状况。
四、课程目标新改变
1、以国家战略、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为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具有创造力、适应力、胜任力。
将1至9年级分为四个学段,分别刻画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维度应该达到的素养表现。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又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关注区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中国的青少年,要让他们都有适应自己学习的情境和案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综合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展不低于10%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五、课程内容从
“技术”到“科技”
1、六条逻辑主线贯穿全学段,由关注工具特征向关注学科本体转向,由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转向,由应用行为向学科思维转向,从而由培训技术操作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转向。
2、跨学科主题作为重要课程要素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和其他相关学科内容设计了一些交叉式实践,让学生有一种综合式的思考。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数字设备体验、数据编码探秘、小型系统模拟、互联智能设计,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3、突出“自主可控”
信息科技课标提及“自主可控”25次,提及“原始创新”5次,提及“原创精神”4次,充分体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信息科技学科应该承担起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原创精神教育,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追求,为未来国家自主可控做好准备。
六、内容模块体现循序渐进
和螺旋上升
1、在线学习与生活与数据与编码(三四年级)
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掌握常用的在线技能,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通过网络完成交流、体验协作学习。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组织与分析数据,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支撑所形成的观点。知道数字身份的重要性,认识自主可控的意义。能认识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数据安全等。例如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二维码的使用,知道线上生活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意义,了解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能在学习、生活中采用常见的防护措施保护数据。
2、身边的算法与过程与控制(五六年级)
通过学习身边的算法,体验经典算法,正确进行问题求解的算法描述,对算法价值和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例如探究购物网站、抖音等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实现精准推送,了解算法为什么如此懂我,认识到算法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能辩证的看待算法。能针对不同的输入数据规模,分析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在时间效率上的高低,并能利用编程对设计的算法及过程与控制实验系统进行验证等。本模块将编程设定为暗线,不进行系统的编程学习,要求学生能读懂程序、会修改参数验证运行,仅把编程作为验证工具使用。例如为学校图书馆设计自动门,通过探究自动门背后的奥秘,通过动手设计制作一个自动门模型,到使用开源硬件动手搭建自动门,最后编写程序验证功能。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能将问题分解为可处理的子问题,了解反馈对系统优化的作用。
3、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和物理网实践与探索(七八年级)
对于生活中的真实应用问题,能通过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认识网络协议对互联网的核心作用,体会”互联网+”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体验多样的物联网场景,了解万物互联背后的基本思想。能搭建简易的物联网系统,知道物联协议及其主要特点,激发探究未来物联世界的奥秘的兴趣。例如探究RFID在图书管理和ETC系统的应用,通过学习射频识别技术,搭建ETC收费物联网系统模型,知道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了解射频识别技术工作机制,拓展射频识别技术的创新应用前景,以及生活中如何安全的使用RFID技术设备等,培养利用物联网知识解决跨学科等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实施凸显
学生主体地位
1、项目式学习
新课标25次提到“项目”,提倡要开展的项目活动,通过项目实践,提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项目式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信息技术现状确定教学预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或合作解决。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包括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的探究、真实性、学生发言权和选择权、反思、反馈和改进、公开展示项目成果。
2、真实问题驱动学习
新课标20次提到“真实”,新课标注重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的真实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再设计教学情境时:一是关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或议题;二是能在课堂之外有真正的实用价值;三是使用学生见过的、有体验的真实的情境,即使是虚拟的也要能迁移解决真实环境中的问题。除了问题真实,还应是真实经历,真实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是真实,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真实。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学会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迁移解决同一类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22次提到“小组”,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围绕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或是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针对学习成果开展小组评价等。
4、实验教学
新课标22次提到“实验”,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要求,明确实验类型,如验证性实验、应用型实验、探究性实验,倡导建设视建设支持信息科技教学实验环境的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开展验证,形成实验报告。通过模拟、仿真、演示等数字化手段,设计搭建简易应用或原型系统,营造尽量接近真实场景的各种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创造条件。
八、学业质量评价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结业后,能够收获什么呢?新课标也给出了阶段性课程完成后学生的“学业成果画像”,应试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于生活才是根本目的。各学科结合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设置教学提示,增加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如何教”的具体指导。
作为一线教师要直面新课标的变化,积极学习、充分理解、适度运用。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就是用课堂教学的行为诠释课程理念,从自身的点滴改变做起,在教学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不断践行新课标理念,促进新提升。
篇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使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设计能力,针对教学进度进行评价,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不断总结经验,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以达到“纳百川而成大海”之功效。
信息科技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通过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使学生真正愿学、能学、学好。
篇四: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在万众期盼中,教育部于2022年4月21日印发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xx市xx教育名师工作室于4月27日及时组织大家线上学习,由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和核心专家组成员从多个角度带来信息科技课标解读。近三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带来无尽的遐思,简单梳理如下:
一、认识从0到1的历史意义
首次成为一门独立的国家课程,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科技核心素的时代任务。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从重技术到重科学,从重知识到重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未来而教。
二、积极实践,促进课标落地
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在义务教育阶段,始终围绕落实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尤其在课程伊始注重确立价值观,培养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其次要厘清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学段目标,结合校情学情,从旧教材中挖掘新意义,比如积极挖掘跨学科主题,在不同的课程中寻找可以落实信息素养的项目主题,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在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篇五: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新课标已经来临。在来临之前,通过种种渠道我们也有幸窥到新课标的一角。变化之大可谓翻天覆地,从无到有,从0到1。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心怀期待又感到不安,内心充满困惑,对未来的教学感到迷茫。这时,新课标的解读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让不安心的内心镇定下来,我们感到振奋和欣喜,将这种困惑和不安转换成迎接挑战的勇气。
在熊璋老师两次对新课标的解读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强调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素养导向。我们现有的教材中,所有的课程都是以知识点的传递为中心的,是一种知识导向的课程设计。包括我们平时在备课时,我们很多老师都喜欢将一节课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围绕知识点来组织教学,重视操作和技能的培训。现在看来,这时一种非常单薄的教学,我们培养的不是技工,我们培养的是具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人。是能够解决问题,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素养是什么,熊璋老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会开车是技能,而能够做到礼让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现的就是素养。素养是关于人的,而不是课程的,是知识以外的认知、观点和态度。我们可以依据核心素养目标,去选择主题,去搭建情景,融合知识,借助主题式、项目式、综合化的课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素养,掌握知识。或许在前进探索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但是我们要始终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我们要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不能贪图轻松而折返回原来地老路。
新课标的到来既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迎着新课标,我们教师也将做出更多的变化,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以前我们说,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现在,我们作为育人者,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我们要带着这种使命感去审视教学、做出改变!
篇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新课标从“技术”到“科技”的变化,给信息科技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门新课程,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有鉴于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科主题提出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新的学习线路,每个主题在概念、学业要求和三性“结构化、综合性、实践性”的维度上均有具体的表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建构信息科技的学科框架和知识脉络,还要对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打磨和完善。重视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强化对学生计算思维、安全意识、数字化学习等方面的培养,也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我们也要通过创设更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来设计探究任务,更新教学方法,利用项目式学习有机整合多学科知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进而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评价方面,要我们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渗透,进一步完善终结性评价。改变以往简单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篇七: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前不久,听闻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心中欣喜莫名。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课程标准了。工作室说4月29日晚上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解读,我积极参与了线上活动,听了熊璋教授的网络授课。熊璋教授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为主题谈了两个问题:1。信息科技课程的志存高远。2。信息科技课程的脚踏实地。
关于第一点:我理解的就是我们作为信息科技教育的教师,要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课程。
熊教授说,信息科技的志存高远表现在“三架楼梯、课程担当、信息科技教育生态”。这里的三架楼梯指的是1-12年级信息素养表现(指南)、1-12年级信息科技课程标准、1-9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独立开课。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作为我们教育者要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就是由素养表现来刻画。所以第一架楼梯指南的建立是个关键,我们可以根据信息素养表现来制定信息科技课程标准,1-9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独立开课是保证。
关于第二点,熊教授特别强调,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就是要我们老师教素养,而不是教知识、教技术。我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最近一段时间我甚至自得其乐,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心应手,稍稍一想我是在教学生技术、在教知识,心中忐忑不已。从而进一步想到我们如何立足当下,立足学科教育去进行学科素养的教学呢?
将知识精心包装,依托现实环境的实际问题,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学习,我想应该算是一种素养教学吧。
还有项目化学习,通过一个个项目来进行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立足当下,摆正我们自己的位置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篇八: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新课标的新鲜出炉为我们的信息教学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也明确了未来教学的侧重点。既要把把握大的方向又有将好的想法落地,因此要合理的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让孩子掌握技能操作,更要让孩子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其探索意识。要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方向,让学生养成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品质。
在掌握好基础的前提下层层递进,全面、深入的渗透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感受信息技术是推动生活进步的重要力量。
篇九: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从附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到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成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说是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老师来说,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实践教学中值得我们深思。
新课标反映数字时代的正确育人方向,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倡导真实性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突出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篇十: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期盼已久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伴随着2022年的春风来临,让这个初夏掀起一股学习热。听了许多专家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熊璋教授,令作为信息科技教师的我热情澎湃,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学习感受。
一、明确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所有教育人都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具体落实到信息科技课上,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具有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有自主可控意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学生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同时具有高数字素养和技能的人。
二、明确了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该教什么?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课只是从综合实践课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国家课程。而随着这个时代而来的是整个教育内容的变化。我们由原先的知识导向转为素养导向,以往信息技术课上讲具体软件的操作方法,讲编程。现在我们要开始在讲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新中学。就像熊教授说的那样,每位教师都应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既然生在这个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就应该要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三、明确了信息科技教师该怎么教
熊教授提出,探索和创新的就是信息科技。这也这是解决了我们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探索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刻画问题,运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书本。当学生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出问题,去描述的时候,甚至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的时候,尤其是还能够评价解决效率的时候,这就是探索,这种探索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基础。创新也是一样,它是利用现在的方法、现有的科技水平,得到超出前人的、超出已有的、更加优的结论。如果有一个结论,但没有超过原有的结论,那不叫创新,这就引出来了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而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作为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一定是各学科融合的过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其然”还要“教其知所以然”。
信息科技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给了我一个新的方向,在高兴之余深感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同时教学内容的颠覆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唯有奋发不止,去迎接信息科技课时代的挑战。
篇十一: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4月27日晚,有幸聆听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四位专家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
第一位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从两个维度讲解了“为什么信息科技必须是国家课程?”及“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成信息科技”,清晰理解了课程的本质以素养导向为主,重点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具有更多的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科技追求的是育人价值,通过教育让下一代有更好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第二位是首都师范大学樊磊教授带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樊教授给了教师若干建议:建议教师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充分空间,勇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途径的挑战,打破既往教学观念和经验的套路;建议教师要坚定信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议教师要领会课标思想,丰富专业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大胆实践探索;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带领并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尝试并思考较成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
第三位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老师带来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如何落地实施》,从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等方面落地实施。作为一线教师对科技怀有敬畏之心,做好知识储备、投身于项目实践之中。
最后由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超博士《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为教育助力,提供最先进、最科技的人工智能课程。
最后,熊璋教授用一句话“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与一线教师共勉!
篇十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蔡蕾老师第一时间将电子版的新课标分享给了工作室的伙伴们。读到新课标,我的内心是振奋的、自豪的。近几天,纷沓而至的两场线上学习,更让我对新课标的发布有了更深的了解。
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就“从0到1”、“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两个主题和广大信息科技工作者,详细阐述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讲到了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具有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适应未来发展,关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之所以将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就是希望我们的课程要从技术导向、知识导向转变为科学技术导向、素养教育导向。要关注学生的认识、理解、态度,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他们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做到培养目标为本,学生为本,发展为本。熊教授还详细解释了信息科技课程的三架楼梯,由信息素养表现刻画了不同学段的特征,制订了全程的课程标准,以及我们学科作为国家标准课程应有的属性。正如熊教授所说,我们的课程担当是让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理念、自主可控意识,为国家长治久安、两个大局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作为新课标践行者的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业之心、克己之心和实干之心。
新课标只是一个起点,我想在感受幸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有危机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理解国家教育战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尽快适应新课标带来的新挑战。
篇十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
4月27日合肥市蔡蕾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观摩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活动举办方邀请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和核心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对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来进行分析,他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核心内容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为目标。项目式学习为基本途径,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知识场景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接下来樊磊老师从信息技术到新科技的变化、如何处理编程、如何处理人工智能的内容进行了分享。最后给教师一些实用性满满的建议,来帮助我们广大教师更好地应对此次标准的实施。北京特级教师袁中果首先对于信息科技标准词图来进行分析,新标准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有四个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素养进阶和学生基础。
此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将会以此为基础,积极适应新课标的改变,提升自身教学实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优质课堂,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笃行致远。
推荐访问:学习体会 课程标准 科技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13篇)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学习体会(精选13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