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合集)(全文完整)

2022年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合集)(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2-12-18 12:1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合集)(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合集)(全文完整)

篇一: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

在这历史长河,诸子百家,名人事迹犹如点点星河,横亘历史须臾,他们背后的故事或是激励,或是指引,或是警醒,大都能带来我们心底的触动,让我们明白泱泱华夏,五千年岁月流转,这深刻的文化印记让我们倍感从容,骄傲自豪。在这诸多历史人物中,曾国藩是良师,他的治家思想至今让人尊为宝典,让我们明白这位浸润在如今爱思想的忠君者有多少无奈,多少坚韧,带着他爱国思想跋涉在这历史的征程。

初读《曾国藩传》对他印象停留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成功学的耕耘者,家风家规的缔造者等等。很多只言片语只能涵盖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曾国藩,却不能全面的诠释这个人的生平。所以,感觉自己对于曾国藩这个人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在反复阅读后才知道原来历史的年轮之下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他是治世能臣,也知道清政府的腐败昏聩,但是却不得不为忠君爱国做刽子手,他出身世家大足族,追求的并不是功名利禄,从一个普通的进士一路成为现在的副部级官员,这一路可谓是披荆斩棘。他的爱国情怀不允许自己同流合污,不能在所谓的官场中少说话、多磕头中谋取更好的出路,他所学习的是儒家思想,所遵循的是谏言忠臣的本色。正是因为这耿直也带来了许多仕途上的烦恼,为他的人生之带来诸多障碍。这些障碍却并未让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他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在治家与治军中融合了诸多创新思路,所以他能够去镇压农民起义,能够用威慑力试图扭转时局。这足以看出曾国藩拥有极强的能力,能够在当时的背景下去镇压起义。可以说他并非平庸之人,也完全不是总结了诸多前人经验的阿谀奉承之辈。从《曾国藩传》中就能看出他的思想内容涉猎非常广泛,并且能够从中汲取的自己的观点,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些内容都被他巧妙的运用到了治理军队和治理家庭之中,所以曾国藩才能将“成功学”留给子孙后代,将引以为傲的知识宝典留下来。其实,想要读懂一个历史人物,想要去从他的生平中的了解人物的特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往往不同人眼中总有不同的判断。就比如对曾国藩多数人觉得他是成功者楷模,也有人觉得他是在封建礼教下的的愚昧者。但是,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无论从哪一种判断都能明确曾国藩的确拥有真才实学,的确能够在昏难的晚晴政府带来一丝光亮,这对于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来讲已经发挥作用,已经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书中觉得历史中的人物各有千秋,各有不同。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曾国藩一生都是那么精彩,其实他面对当时的局面也有太多心酸与无奈。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我相信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强者,都是人生命运的缔造者和主宰者。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哪怕经历坎坷,哪怕历经磨难,也能有最绚丽的人生。读《曾国藩传》,感受曾国藩的治国、治家、治学方法,明确他的思想体系其实是通过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形成,我所明确的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能够真正在学习新思想中明确何为忠君爱国,何为砥砺奋进,如此才能为个人未来增添动力。

篇二: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

曾国藩,晚清半圣,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境界,艳压同时代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系列任务,在他的身上,有传奇的事迹,更有不朽的精神。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出生于对功名有强烈渴望的老曾家,曾玉屏在发家后对考取功名有近乎执着的疯狂,自己做不到,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不行,那就孙子。曾国藩从小就和父亲“共生死,同患难”,连续参加了六次秀才试,但皆榜上无名,在第七次考试中,父亲终于成为一名老秀才,曾国藩却在官府特意贴出的批评告示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曾国藩来说,自然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但也同样激起了它不屈的意志。他仔细分析了自己在考试中的答题方式,并与优秀答卷相比较,最终得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老曾家的基因属实不算好,三代人除了曾国藩甚至连秀才都没出几个,曾国藩其实自己更是如此,他曾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似乎已经成为了它的代名词,而他却欣然受之,以诚心见伪善,以恒心见短乐,以挚心待人,以实心做事。他能够在那一次打击后一路高歌猛进,最终考上进士,无疑都不在彰显“笨拙”带给他的优异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意志力。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决定成为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的时候,《百年孤独》就已完成了一半。志向,可以说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物品之一了。

在30岁之前,曾国藩无时不刻在向外散发傲气,外部锋芒毕露,内心浮躁不安,静不下来,喜欢说官场套话,但这所有的一切在曾国藩30岁时发生了改变。他只给自己两个选择,成为圣人,或成为废物。曾国藩的后半生的每一日都深深印刻在这条成圣之路上,他定了一个志向,而这个志向,伴随了他的一生。

眼中有光,脚下有泥。正如李大钊所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曾国藩在定下远大理想的同时也开始了伴随自己一生“修炼”,写日记。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记,不过为记事之用,但曾国藩却视之为每天提升自己的过程,是一个站在上帝视角,以客观冷静的语言,反思自己一天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对应的改进方法的过程。在每天的反思中,他自己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缺陷,并通过不断的锤炼与打磨,将这些瑕疵从身体中去除,最终完成了从粗铁到精钢的转化过程。

眼中的光芒与脚下的泥土,两者相辅相成,再加上曾国藩本身之笨拙,才成就了他半圣的名号。

如果说青年和壮年的经历与感悟赋予曾国藩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他在皇帝和叛军压制下建立湘军,并从两次自杀的深渊中重新爬起,蛰伏老家两年,大悔大悟,最后“洗净铅华,圆融如意”,则是其完成从笨人到圣人蜕变的契机。从曾国藩的这段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苦难与挫折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每天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直至他死前的几个月,他都还在反思自己“精神不集中”的问题,正是如此痛苦,艰难,挫折横生的一生,再配合他自身的“笨拙”之精神,才使他完成了从“笨人”向“圣人”的转化。

以笨拙之精神,弥高之毅力,痛苦之经历,见证我们超凡入圣的蜕变!

篇三: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资质平平,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考了将近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相匹配的大脑。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果然,这一次曾国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最后曾国藩一路考进了翰林院。

考学之路的不顺利也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小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格特点,曾国藩的仕途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没背景,二没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但正是因为有之前的这些经历,他面对将来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脆弱,一次一次从磨难中站起来,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另外一点,曾国藩知识自己天资并不高,作为一个笨人,他发现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失败比赢的次数要多得多,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就是走不远。

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不然长大了也是颗玻璃心,遇到点事儿就不堪一击。另外,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走捷径,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

篇四: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

近日,读《曾国藩传》对曾国藩抱有别样的崇敬。《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

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番大事。

从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我悟到了两点。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有善念,方得始终”、“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诚要有必胜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诚待人的坦荡从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达,内圣外王,把一个仁”字发挥到了极致。不耍小聪明,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学会感恩,有包容万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

篇五: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

《礼记·大学》曾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绵延两千多年,此一直被奉为儒学者的信条。儒生泛泛,但能做到之人却是寥若星辰,可就在大厦将倾的清朝,却有一拙人用一生践行了这圣人之道。

他,就是曾国藩,在书中被誉为的“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也是儒家文化最后一个偶像”。

不似左宗棠十六岁应长沙府试,便取中第二名;亦不似李鸿章二十岁时就以《入都》诗十首为世传颂,曾国藩才智平平,6次秀才不中,甚至还曾被学台悬牌批责“文理不通”。“笨”成了乡人对他的代名词,冷嘲热讽交织着落第的耻辱羞愧,却击不倒曾国藩的倔强与坚韧。终于,在总结经验和数月苦读后,他考中了进士,艰难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未来的第一步。

虽拙但不甘拙,这就是曾国藩。

一帆风顺的升迁之路,青云直上似乎已近在咫尺,可为挽救大清帝国,敲醒糊涂的咸丰帝,素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却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上奏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锋芒毕露指出咸丰帝的三大缺点。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得罪了刚愎自用的咸丰帝,也使自己在京官中的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破洞。很难想象,一位41岁的长者,却有着这番愣头青似的勇气和不解人情世故的拙劲,虽非生于清明盛世,却仍在一片污泥中为之努力。即使后来在47岁时反思自我,复出后以“大柔非柔”行事,用柔弱圆滑伪装,他仍不改为国的赤诚之心,以中兴为己任。

拙而不藏,赤心对天,这就是曾国藩。

湘军,应该是曾国藩的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哪怕如此,这支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队也曾遭受过数次惨痛的兵败,1854年,湘军第一次奉命迎战太平军,遭遇靖港惨败,曾国藩第一次投水自杀未遂。1855年湖口兵败,他又第二次自杀。但好在,曾国藩在三十而立时便立志学做圣人,“拙”或许是成功的阻力,但又何尝不是进取的动力?接受挫辱,并将其转换为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终于,在1864年,湘军攻克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

拙人不拙,孜孜以求,这就是曾国藩。

没有显赫的家族,亦不曾有绝佳的天赋,但却就是这样一位拙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他彷徨过,绝望过,被嘲讽过,被冷眼过,身份在变,地位在变,性格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持续的坚持与不懈的奋斗。

芸芸众生,日见世间人来人往,我们奔波,拼搏,或为成绩,或为理想,或只是为了柴米油盐的简单生活,但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却失败?是拙?或许从前,我也会在失意时以此说服自己“我就这样了,再努力也取得不了什么进步”,但看完曾文正的一生,我再无法以此为借口。62载人生,曾国藩从未否定过自己的笨拙,他只是欣然接受,并一步步靠着血泪交织的拼搏从笨人蜕变为让历史铭记的圣人。

从大格局来看,曾国藩的薪火之力或许并未挽回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没能实现为万民造福的儒学者理想。但回首他此生,已用尽毕生之力捍卫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国家,于个人,拙人不拙,他在不断进步、破茧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于后世,他无望的努力和拼搏的一生在人类精神的漫漫征途上如星辰一般熠熠生辉。

推荐访问:合集 有感 曾国藩 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合集) 读曾国藩传有感1000字 读曾国藩传有感2000字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