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

2022年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

发布时间: 2022-12-21 14:4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供大家参考。

2022年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

历史试卷分析 篇一

一、题型分析

此次考试共四大题,满分100分。第一题为选择题44分,第二题为判断改错题16分。这两题是基础题,或者说是知识再现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共28分,第四题为识图题,共12分。这两题是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掌握。

二、考试情况

这学期的考试仍为闭卷考试,易难度的比例大致为8:1:1,九年级共958人次参与考试,及格率达96%,全年级平均分为85.68分,年级最高分为100份,我们正兴学校严抓考风考纪,采取不同年级交错参考,不同年级交换改卷的方式以确保考试的绝对真实性。

三、分析原因

A、提高原因

①这次的考试考题相对容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部分学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偏科,所以基础知识比较牢固。

②学校的老师们都尽心尽力准备好每一堂课,抓好45分钟的效益。

③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九年级历史在蔡景辉老师的带领下抓好对差生的转化,关心他们,给予他们信心,这是关键。

B、学生做题的情况

这次考试当然也不尽然带来喜悦,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在对考卷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选择题失分少,但是仍有不该的失分;比如:选择题第8题,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先起义的是()。所有同学都清楚是“土”兵,但是有一部分同学都选了选项“A、士兵”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以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学生太过于粗心大意。

第二,则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所以碰到与曾经做过的类似题目时,仍会犯错误。向这次考试的第18-20题。

第三,学生们对错别字重视不够。比如在材料题的第29题,明“治”维新一部分学生写成明“日”维新。

第四,审题不清,于是将“是什么”答成“为什么”或者“影响是什么”比如在第31题的第三小问,要求是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答成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应对措施

针对上叙问题,我们应该要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仍然要继续对差生进行转化,多鼓励,多关心,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时获得乐趣。

其次应该要组织好课堂,积极响应学校的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45分钟要质量。

第三,老师与老师之间也要更加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协调进度,协调每一课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第四,九年纪历史备课组成员中,我们两位新老师将努力向年级的长者看齐,多多学习:如何调节课堂,如何改善课堂消极状态,如何做到教学最有效……

总之,九年级的历史已经有不错的成绩了,但是我相信在九年级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学科的成就将更加辉煌。

历史试卷分析 篇二

20X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XX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题第(2)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今年试题在史料方面有三个特点:(1)史料的选择更趋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史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还有诗歌、回忆录等。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个体户营业执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2)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3)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鲜明的突出了史料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33、34、35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史料的选择、鉴别和解读能力,而且引导考生加深了对历史认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XX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第二,试题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显空洞。它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史实的结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脱离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小题将史料与史论相结合,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论证材料二(史论)的观点,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特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两种方法,也是论从史出,毫无生硬之感。紧接着要求考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评价“三权分立”思想,考查层次由了解、理解到运用,逐步深化。同时,由史料到教材主干知识,所考查的内容与考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贴近。第(3)小题是对更为抽象的史观的考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作答,明确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谈理论,抽象的历史认识变的具体化。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从20XX年山东卷来看,命题者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思想教育,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比如,第27题第(1)题让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就是让考生认识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清专制的文化环境下所体现出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去评价历史事物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第(3)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主线设题,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一主题,而且渗透了以传承与交流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史观。“学史以明志”,试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为“显性”主体,“隐性”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意深刻。

20XX年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试题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试题不回避热点,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了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第34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XX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XX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历史试卷分析 篇三

今年的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和以往大不一样,网上教学,家长监考。考前还担心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看了分数觉得大多数家长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很感谢家长的监督,陪伴。考试成绩在我我预料之中,不太理想,下面我具体分析下这次考试:

一、试卷分析:

一模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阅读量适中,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重点及热点的材料,体现了试题对重点内容和时事热点内容的考察。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运用能力。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和中考命题的趋势。且与当今热点联系紧密,如:18题疫病防治,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考查,让学生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本套试卷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分析能力的试题,是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二、学生得分情况:

我校参考学生135人,总均分43.72分,总及格率52.24%。其中60分以上7人,50分以上50人。优生不尖不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

客观题答题分析,出错率较高的题:

第2题:学生没有复习到古代史,没有提取到公元前221年、摒弃重立列国、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这些重点的答题点,造成失分。

第3题:这个题是出错率最高的一题,看到南宋时,马上选了经济重心难移,没有认真读题。

第6题:对史实记忆不牢固。没记住民国元年是哪一年。还有的同学知道民国元年但计算出错。

第7题:只注意到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忽视马克思主义,1918年。

第15题:学生未能注意材料中“最能反映”这些限定词,好多选A没有看清B、C选项中“开始”,所以失分。

总体上来说有三类错误:

1、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是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主观题答题分析

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正确审题,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答题信息,归纳能力欠缺,得高分的较少。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不清。

2、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

3、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材料题答题不能得高分、满分。

4、学生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出平时学生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解题方法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四、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针对本次考试调查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中,提出几点建议:

1、认真研究20xx年课标,依托教材,夯实基础,因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中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即将原来的章节体系打乱,整理为专题知识网络结构。在后面的专题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3、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材料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材料中或联系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

4、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

5、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同时进行中考真题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去,力争考出好的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 篇四

(一)基本状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可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梦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取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务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取题的潜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就应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可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资料。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状况,基本常识,可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取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状况还能够,最终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取题的潜力,多做选取题。

2、务必注重学生的背诵状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务必要记忆。

3、加大非选取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提高。

历史试卷分析 篇五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本事,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本事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1、今年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避免了考查的知识点相对密集、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可谓立意高远。

2、卷1为选择题,共计35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景。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这充分说明师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异常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供给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3、卷2为非选择题,共计65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本事、分析本事、思考本事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本事有待提高。其主要表此刻:

⑴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

⑵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事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研究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⑶考生综合本事较差,如第38小题学生都能写出孙中山来,可是综合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做出的贡献却不能概括全面。说明学生的综合本事较差,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整理、概括。

⑷考生的应试本事不强。如:第41小题,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思路还停留在第一小问上,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证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本事有待提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供给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本事的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5篇《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小编。

推荐访问:试卷 反思 改进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改进措施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