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1.4569445in1.0236111in1.3777778in1.1020833in;}.s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教师思想动态调研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国家长远发展的高站位上,《建议》再一次明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 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要求,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的要求。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抓紧抓实师德师风建设第一标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动师德养成,这关系到教育覆盖面、教育维度和教育时效的问题。通过面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对象——— 教师开展动态、科学、全面、聚焦的调查研究,能加强对高校教师思想动态的研判。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都明确了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点人群,应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工作针对性。对这些重点教师群体的状况开展深入调查与研究,才能找到“痛点” “对症下药”,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效率。
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本身即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活动应以“教育事实”为基础,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以服务于教育实践。这是教师思想动态调研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具有指向意义的理论依据。通过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深刻剖析高校教师不同群体的态度观念、行为特征和价值诉求,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阐明教师思想动态调研的应循原则,以对某高校教师开展的群体性调动态现状, 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群体性策略提出建议。
一、教师思想动态调研的应循原则
教师思想动态调研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决策支撑,同时也是开展师德教育与研究的载体之一。以教师为特定群体的调研,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并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进行。
(一)融合新时代要求的内容涵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他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旨归,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大先生”等一系列期望要求。在此精神指导下,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从《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皆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第一标准”的要求从制度设计到具体落实层面得以全面贯彻。作为了解教师现状、引导思想走向的基础性、常态化工作, 思想动态调研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在内容涵盖上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从而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因而,在思想动态调研中应融合新时代师德要求的内涵要义,严格落实“第一标准”,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高校教师的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通过调研指导工作实践、助推思想引领。
(二)以隐私性为前提的适度公开
与一般调查相比,针对思想动态的调查具有特殊性,相对智力、能力、知识,态度、观念、取向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受访者可能出于自我保护不愿明确表态,从而影响调查研究的效度。因此,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应与受访教师间建立信任关系,并承诺保护教师个人隐私。一方面,明确调查结果运用的适度范围能保障个人信息的隐私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依据来强调提供准确且完整答案的优先性。客观、全面地了解教师群体的思想状况是为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遵循以隐私性为前提的适度公开原则,是为了达到确保精准度的科学性与结果可运用的实用性两者之间的平衡。
(三)兼顾群体差异性的指标分类
“一刀切”式的思想动态调研往往难以反映事实与问题的全面性。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高年资教师等群体,在学校人才队伍体系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在思想政治素养上也存在差异。传统调研因在调研中难以兼顾群体差异,通常会采用个别访谈、群体座谈等方式以作补充。本次调研采用多种调研方式,力求在全过程纵向评价、全要素横向评价中, 从问题设计、答案选择、测量维度、分析方法上,统筹把握群体特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四)评估主客观状态的科学分析
思想动态调研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客观科学的外化方法对内在的主观意识进行准确判断。知识、看法、感受等主观状态既是调研难点,又是调研重点。就教师思想动态调研而言,抽象的“软”数据比具象的“硬”数据更难测量,因而更具研究价值。在教师职业行为一类的问题上因有界定明确的正误标准,受访者容易以对错之分进行选择。有研究表明,问题的顺序也会影响受访者解释和回答个别问题的方式,从而产生“语境效应”。因此在问题与答案的描述、次序等设计上应多加考究,才能引导受访者客观地审视自身。通过科学设计的方法获取主观数据后,还应利用分析工具对其转化利用,并综合客观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校验,通过一致性检验以明确。
二、师德师风建设场域下高校教师思想动态的现状审视
以上述调查研究原则为指针,本研究以某高校教师群体为样本,开展了专题思想动态调研。本次调研于20**年**月至****年*月开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面向该高校各学院、职能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占该高校教职员工(以下简称“教师”)总数的**.**%。此外按照各学院教师数占比, 兼顾性别、学科背景、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等因素,随机抽取了*位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问卷调研以分层抽样方式开展,按教师职称分层进行抽样(建议参考比例为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及以下**%),并兼顾年龄、性别等因素分配样本数。最终回收问卷***份,回收率***%,其中有效问卷***份,有效率**%。受访教师整体结构均衡合理,其中**.*%为专业课教师,**.*%为科研人员,*.*%为专职辅导员,党政干部占*.*%,班主任或班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团干部分别占*.*%、*.*%和*.*%,其他相关岗位的教师占*.*%(部分教师有多重身份)。**.*%的受访教师在入校之前有累计*年以**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在入校之后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的受访教师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研究员、学校青年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和其他人才项目的教师分别占*.*%、*.*%、*.*% 和*.*%。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副高级占**.*%,中级占**.*%,初级占*.*%,无专业技术职务的占*.*%。
建设方面的观念、行为和期盼。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教师的年龄、岗位类别、政治面貌、技术职务、是否有海外经历等变量进行思想动态的多重响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群体性特征。通过个别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认知程度,重点了解教师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在二级单位层面贯彻落实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意见建议。
通过广泛调研,本文以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等教师群体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应关注的教师群体性特点。
(一)对师德教育有效方式的倾向有不同诉求
关于师德教育有效形式的调查显示,不同教师群体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分析调研数据可见,该高校**.**%的青年教师(**岁以下,下同)选择了“实践活动”的形式,**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选择这一活动形式的比例更高;相对的, 高年资教师(**岁以上,下同)选择“实践活动”形式的比例为**.**%。此外, ****年以后进入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中,有**.**%的受访教师倾向于“图片展览形式”的非传统师德教育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创新师德教育形式的选择上青年教师呈现显著的群体特征。此外研究还表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更倾向于以“座谈研讨”的形式来开展师德教育(占比**.**%),表明他们倾向于选择研究交流型的师德教育方式。
(二)对促进师德建设长效性举措的认同略有差异
在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的调查中,青年教师一般认为“注重师德激励”是最重要的举措(**.**%)。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创新师德教育”,青年教师对师德激励的诉求更加凸显。而高年资教师选择“创新师德教育”是最重要举措的比例较高,占高年资教师人数的**.**%,高于青年教师比例(**.**%),说明高年资教师对创新师德教育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更为认同。从专业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中有**.**%认为“创新师德教育”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最重要的举措。
(三)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活跃度差异显著
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在教师队伍中“全面开花”的同时也体现出群体差异。本研究从年龄层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类别三个角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年龄层次较高的教师在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比例更高。
**.**%的青年教师在所授课中有“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 等相关内容,而高年资教师中这一比例达到**.**%。****—****年进入该高校工作的受访教师在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比例最高,达**.**%。不同
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教师群体在选择上也表现出差异性。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有**.*%在所授课中有“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等相关内容,高于青年教师(**.**%)。由此可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以及高年资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则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从岗位类型的角度分析可见,除思政课教师外,在所授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等相关内容人数比例最高的教师群体是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中这一比例为**.**%、兼职辅导员中这一比例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在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四)以基层党组织为落实主体的群体较为集中
调研显示,认为“‘学校(部门)或二级单位党组织’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主体”的教师共**人,其中**人为青年教师(占比**.**%)。近年来随着校院二级管理不断深化,二级单位党组织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许多二级单位党组织对学院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等重点群体,开展了针对性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由于在教师职业发展起步阶段就建立了较强的组织认同度和向心力,青年教师普遍对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师德建设落实彰显中的主体作用较为认可。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群体性策略建议
基于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动态调查,从群体性视角研究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等重点教师群体特征,能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建议。
(一)以政治引领为根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体系
教师是学校立校之本、发展之源,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状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素质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师德师风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事关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教师队伍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思想动态调研结果印证,一方面,要把牢师德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从高等教育领域特点和教师自身实际出发,从教师群体特性和职业发展阶段入手,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责任。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系统构建和健全完善校院二级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体系,选强配齐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专业化高素质队伍,加强顶层规划,落实组织保障。只有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 重视对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等重点教师群体的教育引导,才能真正落实坚持党管人才、确保政治方向的重要原则,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青年人才为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二)以重点群体为锚点,分众化布局师德师风建设的侧重点
对重点教师群体进行分类研究、精准施策,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突破点。随着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全面实才的能力不断增强。可从做好重点教师群体的分类教育引导着手,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内涵建设。未来,以“**后”“**后”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有比例会越来越高。青年教师具有高学历,在研究生学习和博士后工作阶段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他们精力充沛、视野开阔、目标高远。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一代,他们对创新和激励的渴望强烈。入校后,青年教师普遍有一段时间处于“角色转换适应期”,同时面临着来自家庭生活、社会舆论、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特征因素给面向青年教师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应抓住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点,在青年教师从教初期,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配备“传帮带”的导师和团队等方法,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和系统培训,以强化理想信念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激发其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层次人才,除了持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应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按照“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的新时代要求,帮助他们增强立德树人的政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以更好地符合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对海外归国教师,还应以提升政治素养为重点,以国情教育为突破口,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建立起与教育事业的情感联结,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积极拥护者和忠实执行者。
(三)以人本理念增动力,强化培养和发展的有机衔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紧密关联,教师与学生同为高校育人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统筹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让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队伍成长发展有机衔接。调研发现,一部分有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学习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迫切感十分强烈,对于自身有较高的学术发展目标要求。但在经历了成长”磨合期后,其中有的教师感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自身潜力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师荣誉制度,营造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凸显激励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将教师培养的规划流程、结果运用与教师长远发展有机融合,形成相互助推的良性循环。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记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四)以助长效应提实效,激发教师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研究表明,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会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效应。高校教师中各类群体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与影响面不同,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群体联系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行为选择,存在不确定性。因而群体性策略的有效施行,应遵循助长效应原理,在教师群体中创造助长效应得以产生的场域,营造各教师群体内、不同教师群体间正向影响的浓厚氛围。以高层次人才为例,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具有推动学科发展和组织学术团队攻关的能力,常被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视作榜样,因而其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状况具有较强的示范性。高校应探索构建师德教育共同体,通过组织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的集体学习,让教师在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中加强政治历练,达到育师强师的目标。应注重选树多梯队的优秀教师典型,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造力、高年资教师的感召力,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力、海外归国教师的前瞻力等,激发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的助长效应,让不断涌现的优秀教师和深厚的师道文化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成效和循环动力。
四、结语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以问题意识为现实问题寻求解决路径的核心指向,是了解国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和制定决策的关键依据,方法论则是调查研究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要解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的客观状况,应从原则、方法上厘清和把握教师思想动态调研的规律性,以新时代师德要求为内容涵盖,坚持政治引领、适度公开、兼顾差异、“软”“硬”结合的原则,确保教师思想动态调研设计、实施、分析等全流程的科学性,为充分了解高校教师群体的思想状况实际提供支撑。
研究是调查的落脚点,通过研究才能明晰行动导向。以某高校教师思想动态调研为例审视教师思想动态现状发现,应基于“群体视角”深刻剖析高校重点教师群体的特点,着力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政治站位, 精准施策、由点及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教师成长发展为本,增强教师做“好老师”的内生动力;打造教育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行为助长。从健全工作体系、抓牢重点群体、协同教育发展、激发示范带动等四个维度,为提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效提供群体性策略。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教师 思想动态 关于对教师思想动态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