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美感之比喻篇(完整文档)

2023年度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美感之比喻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 2023-08-13 16:56:01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分享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的美感。为什么要把这把锤子放在最后?因为重要,所以压轴。修辞类标题为什么这么重要,自己初步梳理了三点:第一,修辞如“水”,可为山增色。公文是追求精准的,所以它就像一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美感之比喻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美感之比喻篇(完整文档)

今天,分享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的美感。为什么要把这把锤子放在最后?因为重要,所以压轴。

修辞类标题为什么这么重要,自己初步梳理了三点:

第一,修辞如“水”,可为山增色。公文是追求精准的,所以它就像一座山,稳重、扎实。有水无山,美缺少厚重;有山无水,美则少了灵动,这就是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山水之美”。

修辞似水,只需在崇山峻岭之中点缀一二,即可为山增添不少灵气。否则,面对大段大段的“要”和“必须”,这么多“石头”丢下来,未免太过“硬气逼人”。

毛泽东同志就十分擅长修辞,有人做过粗略统计,《毛选》中仅出现的比喻就有150多例。比如,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

第二,修辞如“水”,可变化无穷。所谓“水以无形,遇形则形”。水是没有形状的,倒入杯中,即是杯水人生;汇入江河,即为江河之大。

小到一篇致辞,大到二十大报告,处处可见修辞的影子。这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全面能力,在七把锤子中,修辞锤最为突出。

以比喻为例,拿《论语》来讲,全文共1620句,涉及比喻的就有96句,占全书近6%。

比喻是用两样东西的力量来揭发一件东西的形态或性质。说一个姑娘很美,如果只是唇红齿白这样一番下来,感觉还是不到位,那么完全可以用“娇花照水”来作比,画面马上就动了起来。

第三,修辞如“水”,可源源不绝。所谓流水不腐,要想水流动起来,必须要有源头活水,否则早晚变成死水一潭。

修辞就是一条河流,连通了公文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已有2000多年,修辞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我们要大胆地使用拿来主义,从这座大富矿中源源不绝地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以上是“心法”部分,下面我们进入“技法”环节。修辞锤的分类最为简单,修辞格就是最天然的分类。

下面,我们按照实战使用频率,逐一分享。考虑到修辞种类繁多,今天先讲第一类: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段,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将其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地位之重。比喻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要素组成,最常用的比喻共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要素齐全。比如,《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是一个典型的明喻。

所谓暗喻。就是拿掉比喻词,只保留本体与喻体。比如,辛弃疾《念奴娇》: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把“旧恨”比作一江春水,将“新恨”比作云山千重。

所谓借喻。属于比喻的高级形态,不但舍掉了比喻词,甚至连本体就不再保留。比如,王安石《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这首诗中的“白雪”指的是丝,“黄云”指的是麦。

以上是三种比喻,在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是暗喻与借喻。我们分享的是公文写作,不是修辞课,因此关于修辞的更深层次,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下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是国内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价值极高。下面,主要分享两个问题:

01如何找准“喻体”

比喻三要素,最重要的是找准喻体。正如老舍先生所言:“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喻体精准是画龙点睛,喻体失准则画蛇添足。

对于如何寻找喻体,自己总结了3句话、12个字:

一是近取诸身。“近取诸身”出自《周易》,原文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周文王在作八卦图时,灵感从哪来呢?其实,无外乎看看自己身上有什么,周边有什么,这么一圈观察下来,八卦也就有了。

所以,喻体要尽量来自身边,保证熟悉。你想一想,如果你要讲的本体大家已经很陌生了,再去选一个更陌生的喻体,那还不把人彻底搞晕。

钱钟书先生是位比喻大师,他在“近取诸身”后面又跟了四个字:取鄙琐物。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选择喻体的时候,不但要确保熟悉,并且要尽量确保“俗气”,以下里巴人来反衬阳春白雪,往往会有化俗为雅的奇效。

关于这一条,我能想到最贴切的例子,应当是《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之德的一组比喻: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风”和“草”,这两个喻体绝对够日常、够熟悉,但用在此处又是那么的恰如其分、严丝合缝。

二是似非而是。大家看仔细,这四个字是“似非而是”,而不是“似是而非”。比喻有一条铁规,就是本体与喻体必须有所区别,不能是同一种事物。但这条铁规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一定要有相同的元素,否则也不能称之为比喻。

正如小说家斯蒂芬·金讲道:“比喻用到点子上带给我们的喜悦,好比在一群陌生人中遇到一位老朋友一般。将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有时可以令我们换一种全新且生动的眼光来看待寻常旧事。”

比如,当年谢安考子侄那道题:白雪纷纷何所似?无论是侄子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还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实都与本体“雪”建立了联系。

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对“童年的朋友”又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童年的朋友,就像童年的衣服,长大了就穿不上了”。这其实也是抓住了儿时玩伴与童年衣服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童年的美好,但遗憾的是可能无法一起长大。

三是自成体系。首先声明,“自成体系”这个要求是专门针对公文材料的,并不适用其他领域。为什么要单独提“体系”呢?因为公文标题是本身就是成体系的,我们平时说做“一组标题”,而从来不讲“一个标题”,所以自成体系至关重要。

汪洋同志在广东工作期间,在跟广东省委政研室同志谈论文章写作时,就做过这样一组比喻:他把文章比喻为“产品”,将文章的形式比喻为“产品包装”,文章思想比喻为“产品本身”,将文章消化吸收等效果比作“产品销售”。

这样一组比喻下来,听者可以马上把原有关于产品的理解投射到文稿上来,相当于多了一副拐杖,理解起来就快多了。

那么反过来,作为文稿起草者,如果我们能从产品这个角度系统切入,是不是也能从包装想到产品,进而想到销售呢?应该是不难的,因为这是一个不难的常识,这样写作的难度是不是也降下来了。

02如何用好体系化比喻

所谓“体系化”比喻,就是上面讲的自成体系。一位同事开玩笑说,写材料用比喻一点不难,基本就围着四件事转圈:唱歌、打牌、下棋、打仗。唱歌就是“大合唱”“交响曲”“主旋律”;打牌就是“优势牌”“感情牌”“服务牌”;下棋就是“先手棋”“长远棋”“制胜棋”;打仗就是“攻坚仗”“主动仗”“保卫仗”……

话糙理不糙,还真就是这么点意思。但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善用“跨界思维”,把别的领域、别的行业的好东西统统拿来、为我所用。都有什么领域呢?自己初步梳理了以下几类:

医学类。医学术语在材料中十分常见,特别是与“人”有关的时候,用起来特别贴切。常见喻体:问诊、把脉、药方、疗效、病灶、病症;免疫力、中梗阻、软骨病;望闻问切、固本培元、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壮筋续骨等等。举个例子:

在工作中要严防以下几种“病症”:

一是调查研究“夜盲症” ;

二是政策出台“并发症” ;

三是决策实施“急躁症” ;

四是执行落实“后遗症”。

军事类。就是上面讲的“打仗”,这类使用频率不敢说最高,保底也是前三。常见比喻词:战略、战术、战役、战力、战火、战果;突破战、阵地战、升级战、攻坚战、持久战、阻击战、争夺战;司令部、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主力军、生力军、突击队、预备队;催征鼓、冲锋号,等等。

比如,社会治理领域常见的:

坚决打好政治安全保卫仗;

坚决打好矛盾化解主动仗;

坚决打好治安防控整体仗;

坚决打好公共安全攻坚仗;

坚决打好金融风险防范仗;

坚决打好网络生态净化仗;

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持久仗。

上面是一种很常规的写法,也可以转换思路:

这是一场只争朝夕的背水之战,必须确保按时打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是一场协同攻坚的合围之战,必须集结优势兵力、做到尽锐出战!

这是一场务求精准的攻坚之战,必须优化战术打法、确保脱贫实效!

这是一场全面脱贫的收官之战,必须聚焦深度贫困、坚决攻克最后堡垒!

这是一场英雄辈出的荣誉之战,必须勇担光荣使命、不负时代重托!

除了“战”和“仗”,其他军事术语,也可以做进标题,比如:

全神贯注,打造最得力的“参谋部”;

全力以赴,打造最高效的“协调部”;

全力担当,打造打胜仗的“作战部”。

体育类。这也是比喻大户,最常见的就是跑步。比如,

先跟跑;

再并跑;

后领跑。

又如:

雷厉风行“加速跑”;

攻坚克难“奋力跑”;

齐心协力“一起跑”。

除了跑步,其他比赛也可以用起来。

比如:

跑好接力赛;

打赢擂台赛;

夺魁锦标赛;

称雄拉力赛。

又如射箭。1942年谢觉哉同志有一个对“有的放矢”的解释,就是一套经典的比喻标题:

弄到箭——学会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看清靶——研究现状、研究历史;

学会射——瞄准靶、手法稳。

还有下棋,除了前面讲的先手棋、制胜棋,还有去年高考语文作文中的:

本手;

妙手;

俗手。

食物类。吃饭是件大事情,比喻里面肯定不能缺席。比如,对于写材料,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比喻:

要有食材;

要按菜谱;

要看对象;

要讲时令。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位同志用“八大菜系”来阐释组工工作,也别具味道:

如鲁菜般“大气”;

如川菜般“包容”;

如粤菜般“清爽”;

如苏菜般“固本”;

如闽菜般“鲜活”;

如浙菜般“精细”;

如湘菜般“香辣”;

如徽菜般“厚重”。

交通类。所谓衣食住行,“食”讲完了,“行”也少不了。前段时间,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李强总理就用到了一个绝佳的比喻:政府不能只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

其他常用的还有:

把好发展“方向盘”;

握好转型“换挡杆”;

守好生态“双黄线”;

系好廉洁“安全带”。

不要只盯着陆上,海上也是我们的比喻对象。比如,前几年安徽宣城发布了一篇文章《宣城,离沪苏浙到底有多远?》,里面讲到宣城要向东看,向长三角学习,中间几个标题的比喻手法也很巧妙:

这一次东向出发,航向更明确;

这一次东向出发,航标更精准;

这一次东向出发,航程指向更清晰;

这一次东向出发,前进的马力更强劲。

植物类。秋收冬藏、植树造林,这些大家都不陌生,用来作比再合适不过。“树”自古就是比喻的常客,在文学上,仅一棵柳树,背后不知有多少名篇佳句。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天生就与做人紧密相连。所以看到纪检条线那么爱用“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感觉再正常不过了。其实,组工条线也经常用:

常“修枝”,巩固思想引领这一根本;

多“施肥”,把握能力塑造这一关键;

勤“培土”,服务实战应用这一目标。

它还可以拓展到经济条线,比如:

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科学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比喻大户。当下我们的稿子中的“指数”越来越多,“效应”越来越多,“公式”也越来越多,把更多的“理工”元素融入文稿,这是一条很有前景的路子。

我举一个数学的例子,大概用得最多的就是“加减乘除”:

做好农村产业振兴的加法;

做好缩小城乡差距的减法;

做好科技创新驱动的乘法;

做好破除体制机制的除法。

比这个更近一层的,还有方程式。比如一个材料讲到党员干部要学会算账,然后就列出了三组公式:

1^365=1,黑发不知勤学早,怎能一直踏步走?

0.99^365=0.33,致广大而尽精微,是否只差那“一点”?

1.01^365=37.8,海到无边天做岸,进取是否有止境?

考试类。对于我们来说,考试这件事伴随了整个教育生涯,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既然够熟悉,那么就有文章可做。

2020年,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参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致辞时,曾经做过一个十分生动比喻,他说合肥从一个长三角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成为一名“正式生”。

这三个比喻既简单又精准,可谓一针见血,关键是致辞最后又来了一个callback,讲到:“合肥将向兄弟城市学习,敢拼会拼、苦干实干,当一个长三角的“上进生”,努力与长三角“优等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这样一下子就有了五个喻体:

旁听生;

插班生;

正式生;

上进生;

优等生。

考试还可以用在考核方面,这两者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用起来最为顺手:

聚焦“考点”,认真优化考核指标。

用好“考分”,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严肃“考纪”,不断强化考核实效。

关于考试,还有一个绝佳的比喻,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谈信访工作的:

来访群众是考官;

信访问题是考卷;

人民满意是答案。

好了,以上举了一些常用的体系类比喻,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比喻是个一味好药,但是药三分毒,不可乱服,不可过量。

以上是修辞的美感比喻部分,其他的修辞手法,下篇文章中我们再一一分享。

推荐访问:这是 修辞 稿子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美感之比喻篇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