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XX市应急局年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完整版】

XX市应急局年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3-11-19 19:36: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市应急局年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XX市应急局年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完整版】

XX市应急局2022年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2022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及省厅工作要求,以强化基层应急能力为抓手,持续提升“体制建设、减灾基础、应急处置、灾害救助”四种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开创我市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新局面。

一、协调联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突出“全”

一是减灾救灾机构“上下联动”。市县政府均成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明确具体的办事机构。作为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乡镇(街道)是减少灾害风险和损失的第一道防线,为协调推进乡镇(街道)建立应急管理机构,承担减灾救灾职责,市应急局专题组织开展乡镇应急管理机构调研,对当前乡镇应急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形成了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目前,全市X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均设立了安全监管机构,其中X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应急管理所,占比X%;
乡镇配备应急管理人员编制数X名,实有人数X名。

二是预案体系做到“上下衔接”。深刻吸收2021年洪涝灾害应对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对市级现有救助预案进一步修订,编制了市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逐级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作乡镇和村级灾害风险区划图,要求乡镇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村均要制定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救灾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以XX市“2021.7.18”暴雨洪涝灾害为“复盘”背景,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展市县乡三级应急救灾决策和处置,进一步检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减灾救灾队伍,提升减灾救灾实战能力。

三是灾害会商做到“左右协同”。先后印发了《XX市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制度》和《XX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等,建立涉灾部门、专家团队等多方参与的灾害形势和灾情会商机制,及时分析研判全市自然灾害形势和灾情状况,进一步统一全市灾情报送的指标、时限和方式,今年以来组织会商X次,印发分析报告X期。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X名,涉及气象、地震、地质、水旱、农业等方面。积极组织专家开展涉灾活动,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

二、统筹资源,筑牢灾害救助基础突出“稳”

一是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充实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能力,2022年,我市共采购X万元救灾物资,各县区积极使用中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资金,采购了约X万元救灾物资。为加快推进物资储备网格体系建设,各县区合理布局物资储备点,特别是加强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的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形成了以市县储备为主,偏远山区和灾害易发建立物资储备点的救灾物资储备网格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同时,积极与发改部门对接,制定了我市救灾物资调拨使用管理规定,充分利用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简化调拨程序,保障物流运输,确保发生自然灾害后6小时内救灾物资运达受灾地区。

二是积极开展汛前备灾工作。市减灾办先后印发了《2022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关于做好2022年减灾救灾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备灾工作调研,召开了全市减灾救灾工作交流座谈会,要求各县区全面摸底基层人口、房屋和农作物等涉灾数据,灾害风险隐患、转移人员及包保干部、紧急转移安置点、救灾物资等分布情况,建立全市自然灾害基础信息台账。汛前,市减灾办联合市防办开展了汛前检查,重点检查了各县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准备情况,并对检查的问题及时进行了交办。

三是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全市灾害信息员通讯录,定期更新国家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并对村级灾害信息员任职最低时限提出明确要求,确保灾害信息员队伍稳定。建立分级培训机制,今年市县乡三级培训骨干灾害信息员X人次。推广XX县、XX区前期探索经验,建立村级灾害信息员绩效考核制度,每年根据考核情况发放灾害信息员工作补贴。2022年XX县发放灾害信息员补助X万元,XX区发放灾害信息员补助X万元。

三、强基固本,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突出“实”

一是注重示范带动。积极推进我市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大创建投入力度,鼓励县区出台激励政策,激发社区创建活力,提高社区创建质量。我市XX区和叶集区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纳入财政预算,对创建成功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分别给予2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补助,同时,XX区对前期已创建成功的示范社区每年给予X元的维护经费。金寨县、XX区分别通过矿山企业和农房保险承保机构帮扶方式协助社区创建,帮扶企业给予创建社区一定的补助资金,帮助其完善硬件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

二是加大防灾宣传。抓住“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有利时机,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城、进家庭的“五进”宣传活动。推进各村(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科普基地和文化长廊建设,充分发挥市防震减灾科教基地、科技馆等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以专业讲解和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防灾减灾有奖知识问答互动,参与人数达到4.8万人次。与市广电台合作开辟应急广播节目,借力新平台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制作普查宣传视频和纪录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传播力度。

三是推进风险普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市县两级及时调整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印发了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市政府专题组织召开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推进会和培训会。为加快推进普查工作,市普查办建立了“横向市直部门月调度、纵向应急部门周调度、市普查办自身工作日调度”的普查工作进度调度机制,成立了由8家普查重点单位组成的督查组,赴各县区开展督查检查。截止12月31日,全市应急、水利、林业、交通已完成普查调查工作,气象、地震已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住建和自然资源按照工作计划正在进行。12月24日,国务院普查办印发了《关于通报2022年度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和典型经验做好的通知》(国灾险普办函【2022】58号),对我市应急管理局风险普查工作提出了表扬,并组织有关媒体开展典型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四、凝聚合力,务求应急救灾高效突出“快”

一是积极应对突发灾害。2022年,我市先后遭受XX洪涝灾害、“7.15”XX风雹灾害、“7.17”金寨洪涝灾害和7.28”XX区台风灾害共四次突发自然灾害,全市受灾人口X万人,累计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6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X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656公顷,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2户21间,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灾害发生后,市应急局第一时间上报了灾情,实行灾情日报告制度,建立灾害损失明细台账,连续印发救灾专报10期。各级应急部门迅速派出工作组前往受灾严重地区查看灾情,指导和帮助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各县区快速响应,调拨救灾物资保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并及时将救灾资金下拨到受灾群众手中。

二是全力抓好恢复重建。2022年,全市倒房重建任务为6户16间,修缮任务X户X间。为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尽快搬入新居,我市印发了《重建(修缮)总体方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县组织、乡为主、村服务”的重建工作机制,对个别自建确有困难且进度缓慢的四类人群重建户要求由镇村全权代理服务重建。市减灾委办公室定期调度重建进度,每半个月组织工作人员随机抽查相关县区重建进展情况。截止2022年11月17日我市提前完成重建任务,受灾群众入住新居,各县区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验收评估,并及时拨付重建补助资金。重建结束后,全市按照“一户一档,统一规范”要求,对重建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并全部装订成册。

三是有序实施冬春救助。为切实做好2022-2022年我市冬春救助工作,XX市迅速行动,召开专题会议,提前谋划部署,印发冬春救助工作方案。各县区应急部门与农业、气象、乡村振兴等部门会商,共同分析研判冬春期间灾害形势,研究确定冬春救助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市县两级应急部门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安排专人分片负责、每日调度和督促冬春资金及时下拨发放,对重点县区和乡镇一对一跟进、点对点指导。市减灾办派出工作组深入各县区指导督促冬春救助资金和物资发放工作,并加大冬春救助物资保障力度,共配套X床棉被、X件棉衣等冬春生活救助物资。各县区积极通过公开栏、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切实增强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特别是舒城县在冬春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县纪委监委全程参与,邀请纪监参与研究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发放工作,共同明确救助标准、公示时间及村级民主评议要求等。截止1月20日,冬春救助资金和物资全部打卡发放到位,切实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四是认真组织灾后评估。2022年底,针对年度内全市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等),根据市政府授权和批准,市应急局及时牵头组织开展了灾害评估工作,督促各受灾县区对本辖区内灾害情况进行了自评,召开市直部门和县区评估工作座谈会,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赴重点乡镇开展现场调查,主要围绕灾害暴露出的防汛、救灾等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提出针对性工作意见和建议。

推荐访问:XX市应急局年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减灾 防灾 救灾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