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关于XX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2023年度关于XX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 2023-11-30 13: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关于XX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关于XX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关于XX乡村治理的调研报告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一部分。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继承发展和高度凝练,是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高度契合的乡村愿景,也是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大论断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围绕乡村治理,分成了4个调研小组以D建引领、法治为本、自治为基、德治为先4个方向,采取实地踏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方式,对全县乡镇镇进行了全覆盖调研。通过认真听取了各个层次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深入了解全县乡村治理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期助力乡村善治,着力以善治乡村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XX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着力改进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创新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健全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民主自治、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一)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D建引领。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树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首位,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育选用管为重点,实行“三推一选”选举办法,持续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来源渠道,注重把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牧民、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创业能人作为选任对象,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强化村级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并通过深化“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实施“城乡D建结对共建行动”,健全“达标创星”管理长效机制和村级党支部“五有”标准化建设,创新“两下一记”工作方法(将岗位“下”到村,工作“下”到户,实绩“记”到人)和“两个例会”机制(乡镇党务副书记、组织委员列席县委组织部月工作例会“、”村干部列席乡镇党委月工作例会“),严格落实农村基层D建工作的”六项规定“、”五个基本“,持续规范基层党组织活动,建立背包干部队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听民声、访民情,坚持从群众意见中梳理问题、排查不足,有效提升了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凝聚力。

(二)注重民主制度建设,突出村民自治。注重加强治理结构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拓展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明白卡”发放制度,推进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并严格实行“村财民理乡管”,加强村组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务监督,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充分结合城镇化建设,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在村级治理主体与农民个体之间构建了以协会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村事齐管、共谋振兴”的良好自治氛围。比如某某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开选聘的方式,在该村相应设置如网格员、农产品安全协管员等岗位,有力保障村级公共服务的责任化、常态化。某某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村民大会投票选举出户代表,利用公推户主公信度高的优势,发挥户主大会作用,切实提升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村级组织自主化解矛盾的能力,全县村级治理群众自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文明新风培育,弘扬德治约束。始终坚持“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主题,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佳好婆媳”等乡风文明评议活动,引领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充分依托“百姓课堂”等载体,开展孝善传统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型农民并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节目编演,表扬村民中的好人好事,批评村民中的不良习惯和不良风气,不断弘扬新风尚。同时针对部分村存在的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陋习,实行镇村联动、村社户齐抓,充分运用乡贤文化,在各村选举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群众,组成了百余名优秀传统风俗“评理员”,通过评选优秀家风家训家规,挖掘出了某某村的某某家族“仁义忠孝”家训,引导村民主动革除陋习。并立足各村村情和乡风民俗,采取“三遵守两注重”,先试点后复制推广的方式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强化道德约束,推进移风易俗。

(四)注重法治环境营造,强调依法治理。坚持以增强农村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方向,充分结合“法律七进”活动,不断大民事法律、程序法律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广泛组织开展法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并进行相关公示,激发农民的学法热情、用法源动力,培育广大农民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村(社)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服务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和矛盾调处等综合职能整合到村(社区)网格,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格局,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以及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同时立足保障群众安全,坚持科学布局整体规划,按照“圈、块、线、点”的布局和每村5-6个监控点位的原则,将“雪亮工程”同天网、网格化、基层政法力量和群防群治网等基层综治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维护治安的局面,使农村社区成为村民自治、依法治理的有效抓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层治理有其内在复杂性,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内容多变、治理方式多样,规范性与乡土性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共生,稳定性与变动性并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的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D建存在“乏力”现象。个别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在建设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化解群众矛盾等方面引领不强、办法不多,有拉帮结派,村上群众大会难开、民生事项难议的现象。农村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办法,一些农村党员因常年在外务工,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基本处于真空管理状态,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法制普及存在“不均衡”现象。目前乡村两级对于法律宣传工作主要采用以会代训、集中宣传的方式,但由于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普法教育的时间难以固定,致使很多农村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同时受传统思维、教育条件、群众从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居住生活的分散化等因素影响,群众参加普法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实效不高。在宣传对象上,部分乡镇只重视乡镇公职人员、企业工人和对相应中心小学进行宣传教育,而忽略了村民以及初中步入高中等高危人群的法律宣传工作,造成全县基层法制普及不均衡的情况。

三是村民自治存在“软无力”现象。在日常的村级事务推进过程中,极少数村民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为村集体办事、建言献策,过分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参与村级事务研究与推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村委会组织法》虽然明确了村党组织在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村委会行使职权。但是法律只规定了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职责以及工作方式,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强,党支部具体如何领导、怎么领导还有待完善,导致部分村“两委”对职责范围、履职方向认识不足,对于群众诉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形成工作合力不够。

四是村规民约存在“不对口”现象。目前全县多数村规民约涉及行为规范、人身财产权,少有涉及基层群众义务民主政治权益,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义务本位思想突出的情况。在约束手段上,村规民约未上升至法律约束层面,往往出现百姓群众随意违反的现象,在惩罚约束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力度还比较浅显。村“两委”通常采用经济处罚,较少采用规劝说服教育,未突出基层民主建设的宣传教育作用,多数群众遵守“规则”而未达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村规民约制定的标准上,对于群众约束力度出现差异化、出现不同程度的重视。

五是文化阵地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村的文化阵地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而且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破坏严重,利用率低。全县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每个乡镇文化专职干部仅有1人,文化辅导力量严重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受到限制。现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较往年有所增加,但要起到转变思想提质增效的目标还有差距。虽然建有文化院坝、体育设施,但用得少,尤其是农忙季节,大家忙于农活无时间参与活动。活动中局限于跳锅庄、喝咂酒、烤篝火等形式,对县级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一些新鲜文化不感兴趣。“农民夜校”作用发挥不充分,未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授课,部分村活动室常年没有专人维护,出现不同程度失修现象。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深入探析全县当前基层治理的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工作建议

一是坚定政治站位,把乡村善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充分认识走基层善治之路的重要性,把基层善治体系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出发,结合这些年的基层实践探索,围绕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坚持D建引领,实现基层治理有魂;
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突出自治基础,实现基层治理有力;
以信法守法为准绳,加强法治保障,实现基层治理有序;
以崇德向善为基础,强化德治调节,实现基层治理有根;
以综合治理为补充,注重综合施策,实现基层治理有度这五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协同发力方面,把基层善治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梳理出来,形成工作规范,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乡村善治相关制度建设。在推进乡村治理集成化、精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村级,进一步加强县乡统筹,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一般性事务都可以在村级层面解决。要突出基层协商民主多样化,充实完善村民议事会成员联系村民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事务“民意委托”授权机制和建立“民意理事制、联系服务群众公示制、约谈诫勉制”“三项制度”,采取“双向选择、公开承诺、契约授权”“三步流程”明确代言权利,提升代言质量。要在选优配齐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从人、财、物方面入手,明确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责,晒出村级微权力清单,分类明晰村级权责内容和权力运行流程图以及监督程序图,让监委会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同时,把实现治理有效与发展农村经济一体研究、同步推进,实现基层治理组织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相互促进,更好地落实党的富民惠民利民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增进农民福祉,最大限度地协调利益关系,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乡村善治工程的实现形式。在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规民约有效规范村民行为,让群众参与公共决策,自己的事参与干、自己说了算的实现形式基础上,还需针对全县各村的不同情况,分类分层,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丰富乡村善治工程的实现形式。比如针对高半山“空心村”,实行关口前移,联合村民小聚居的城镇社区或所在地政府,探索建立“网格+支部”的管护并重,双重管理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实现D建引领,村民自治。在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较集中的村和社区,全面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培育发展新居民协会等社会自治组织,培育发展民间调解组织,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化解矛盾纠纷,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是深挖特色文化,不断强化乡村善治工程德治支撑。紧扣“以德为先、文化为魂”要求,全面整体分析全县传统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承创新羌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乡贤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探索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县情的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体系。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农家书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深入推进“孝善和俭”道德传扬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以新旧对比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教育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惠民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要求,持续开展树新风活动,深化“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和评比创建活动,加大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宣传力度,推动形成良好价值导向。坚持因地制宜,依法依规加强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力度,大力推进家风家训建设并建立健全村里如“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乡风文明促进会”等社会组织,鼓励在外创业或已退休回乡、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关心本村发展的热心人士参与移风易俗等工作,引导村民转变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五是注重理论研究,加快形成乡村善治的理论支撑。善于总结经验,加大优秀案例推广力度,鼓励并支持基层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面上工作开展提供更多更成熟的经验做法。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与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相结合,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一线,开展善治理论前瞻性、可行性、应用性研究,认真找依据、提对策,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加快形成乡村善治的理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推荐访问:关于XX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乡村 治理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