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0篇(2024年)

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0篇(2024年)

发布时间: 2023-12-08 13: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发展目标按照“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通过三到六年努力,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0篇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1

  一、发展目标

  按照“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通过三到六年努力,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将园区建成中西部领先的信息化开发区和国际一流水平的智慧型城市新区,为开发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发展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至2017年。信息化应用基础框架形成,完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建立城市运行感知网络和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智慧城市运行架构初步形成,成为中西部智慧城市(开发区)建设的先行区。

  第二阶段:至2020年。在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上,发展培育一批智慧型产业,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0年,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第一阶段的细化目标:

  ——坚持“适度超前”战略,建成高速、融合的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国家信息通信枢纽优势,基本建成新一代宽带网络、若干个云计算中心,建设私有云模式的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兆位每秒,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兆位每秒,确保各通讯运营商新一代通讯网路对全区的无缝覆盖,无线局域网在重点街区及商务楼宇高密度、高流量覆盖,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中西前列。

  ——践行“整合创新”理念,建成智能精准的智慧城市建管体系。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响应、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保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臵机制。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臵,生态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建成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开发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普遍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推进面向市民的住房、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进面向企业的投资融资、企业信用、产品供销、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60%以上的成年居民和企业享受个性化政府信息服务,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智融服务、慧聚创新”为工作主线,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全民参与”思路,通过“感知促应用、整合促管理、智慧促转型”三个层面的建设,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从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规划指引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深入,不断增强实施应用效果,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各产业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服务为先

  将智慧城市建设重心聚焦于满足公众和企业需求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重视信息化对园区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化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优化民生质量和营商环境创造条件。

  3、整合共享,创新优化

  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约建设,创新信息化应用体系和政府服务方式,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4、政府引导,多元参与

  突出政策和资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鼓励、扶持效用,强化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实现智慧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加快“宽带园区”建设,畅通智慧城市信息通道。进一步推动“城市光网”建设,构建“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能力,加快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全区的新一代网络的技术改造步伐,尽快实现4G网络制式全覆盖;采取政府扶持引导、运营商自建与商户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启动“WIFI园区”建设,持续增加热点区域及AP数量,提高网络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拓展WIFI门户资源在园区形象宣传、商务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2.建设全面覆盖、资源共享的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公安、交警、城管、应急指挥等各业务部门的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2

  4月 日 午,县巡察办召开全办机关干部大会,会上全文学习了《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传达提纲》、市领导及县委书记宗国明同志在全县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集中学习推进会精神。我作为巡察办一名领导干部听取了本次推进会精神,很受鼓舞,受益良多,启发很大。现根据会议精神及工作实际,谈以下两点体会: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一是学习推进会精神,准确把握省、市、县关于强化开放引领、谋划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推进洛阳快速、高质量科学发展。本次推进会既是按动了洛阳快速发展的“快速键”,又使洛阳市进入了钢性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是学习推进会精神, 也是新安快速发展的“加油机”、“加速器”。对于新安推动“三大攻坚”,促进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二、深刻把握推进会精神实质,对我巡察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指导意义

  当前深入学习贯彻推进会会议精神,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一定要学会学深学透,指导本职巡察工作。

  一是进一步学好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再次认真《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提高工作素质,以优秀巡察工作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目前的16轮巡察工作中,立足当前巡察中存在问题,找准问题线索,带好工作队伍,找准切入点,与县委巡察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时间节点,做好县委16轮巡察第一、二分组的巡察工作,把当前工作保质保量圆满完成。

  二是围绕“三大聚焦”,做好下一阶段的巡察工作。围绕党的六大纪律,在县委巡察办的强有力领导下,对“四个着力”监督内容作出新的认识。在下半年工作,要做好巡察工作“回头看”,体现巡视工作必须始终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解决巡视内容过于宽泛问题,做到严格用纪律衡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使我的各项工作有一个新的提升,使人民满意,让领导放心。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3

  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10月27日至11月3日在深圳举办“社区党建”培训班,先后参观了龙岗区南岭社区、深圳市博物馆、福田区侨乡社区、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参加并认真学习了“社区如何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建思想”“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创新”“深圳社区党建的标准化探索与实践”“与基层干部交流的技巧”等课程,并在“行动学习”的锻炼中得到了良好提升。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感触良多。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

  深圳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大都市,其发展阶段和城市现状与毕节有很大的差异,深圳的城市社区和毕节及其县区的城市社区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社区建设中投入的巨大资金量、基础设施完善且面积超大的社区阵地、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工资待遇,都不是处于脱贫攻坚决战时期的毕节及其各县区可以效仿的。但是,富有富的做法,穷有穷的路子,在深圳成功的社区建设进程中,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开放包容和团结奋进。深圳是一座由原住民和外来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年轻城市,这造就了其开放包容的品质。在深圳的社区,每一个外来人口都可以享受和原住民一样的社区服务,没有你我之分。走进深圳的社区,就如同走进了另一个“家”。开放包容的品质可能是因为城市的年轻,但团结奋进的品质是深圳原住民一直以来就具备的。从南岭社区的历史可以看到,深圳人的骨子里是想富的,但他们不自私,南岭的原住民之所以今天坐在家中就能每年分红15万,正是因为当年他们愿意拿出自己的征地款凑足南岭的“第一桶金”。

  (二)坚持立足于群众需求。除了门头统一,在深圳看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社区,或者说相近的也没有。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很受群众的欢迎。通过学习和总结,我发现深圳的社区在考虑社区服务的功能时,并不是想当然的按照统一模板设置,而是问需于民,按照群众的意愿建设社区。这就确保了资源的最大效率利用。

  (三)坚持尊重市场规律。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市场规律自然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所坚持的基本定律,而这样的规律也植根于社区建设中。这不仅体现在社区引进的市场化运行,主要还体现在社区与企业的关系上:社区一心服务好企业,而企业的不断壮大反哺于社区发展。这种和谐共生关系正是推动深圳城市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合理布局。社区党建是我们这次学习的重点,自然感触很深。社区党委统管了深圳大部分社区所拥有的“四套班子”,社区两委“一肩挑”在深圳早已全部实现,股份合作公司和社区工作站也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建引领的好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分工和布局又是合理高效的,社区两委负责做好基层党建和群众服务工作,股份合作公司负责壮大村集体经济,群团工作站完成好上级交办的任务,各个系统任务明确,目标一致,做不好是不可能的。

  二、如何把“富经验”应用到“穷地方”

  深圳的是座“财富之城”,这个“富”我们暂时学不来,不过学习它“富有的经验”还是必须要有的。

  (一)坚定信念,逐步推进,筑牢社区基础。

  坚定信念,就是要坚定我们的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工作一定可以做好的信念。逐步推进,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还不完善,我们的主要任务——脱贫攻坚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我们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还不允许我们快速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我们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步步为营,逐渐完善各项基础工作,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和服务群众工作打牢根基。

  (二)减负基层,合理布局,释放社区活力。

  我认为深圳成立社区工作站的目的,是为了让社区两委从上级安排的繁重的业务工作中释放出来,回归到自我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自治工作中去,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这是我们可以学习,也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经验。诚然,现阶段将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提升到和在编干部一样高是不现实的,但是为他们减负,或者说让社区两委回归到他们的“最初岗位上”是可以试试的。

  (三)问需于民,因需建社,打造特色社区。

  众所周知,我们的城市社区大体是按照一个模板建设的,“四点半”课堂、老年之家、妇女之家、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都是必须要有的,按照统一的标准验收。那么,这些功能室真的用得着吗?以“四点半”课堂为例,有的社区学校都没有,“四点半”课堂不就形同虚设了吗。我们应该杜绝“一刀切”,变上级主导为群众主导,要先搞好调查研究,问问群众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群众满意的社区。

  以上,是我在此次学习中关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一点体会。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收获,例如通过王海鸥老师的课深入认识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通过晏世乐老师的课学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还产生了将“行动学习”的方式应用到日常会议中来的想法。总之,收获很多,启发不少,但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加以应用,才不枉此次深圳之行。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对、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坚持“集约利旧”,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

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加快建设以人为本、需求引领、数据驱动、特色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社会主导、政府指导、全员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2022年年底前,市本级和30%的县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四星级以上,全部县达到三星级以上。2025年年底前,力争市本级打造五星级标杆城市,60%的县达到四星级以上。

 三、主要任务

围绕建设目标,对标领先城市,全力打造市新型智慧城市“1411工程”。建设1个“城市大脑”,实现数字基建新设施、数字治理新格局、数字惠民新模式、数字经济新动能4大目标任务,创建商贸物流1个特色品牌,打造高铁新城1个区域示范。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一)建设“城市大脑”

构建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推动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汇聚共享开放,实现各级各部门智慧应用与指挥调度的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及条块协同。2022年年底前,初步搭建集精准分析、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脑”,支撑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二)夯实数字基建新设施

1.优化信息通信网络。推进5G网络建设和规模组网,布局大容量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和质量。利用窄带物联网、增强机器类通信、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加快物联网络建设与应用。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区、重点乡镇(街道)5G网络全覆盖,10000座5G通讯基站具备开通条件。2022年年底前,全市建成13000个5G基站,200Mbit/s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比70%,IPv6网站支持率80%,移动通信网络平均下载速率25Mbit/s,家庭光纤宽带入户率达90%。(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统筹数据中心建设。基于现有条件和地理位置,统一数据中心布局,编制《市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为市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的云服务,支撑相关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汇聚。2022年年底前,争创2个以上省级绿色数据中心。促进分布计算、边缘计算和超级计算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移动、联通,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统筹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加快全市公共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集约建设和统筹管理,构建市县一体化运维保障体系。依托省级视频监控资源服务目录价格体系,统筹推动全市视频点位建设、资源汇聚共享和规范管理,推进视频分析能力建设,开展智能化视频应用试点。2021年年底前,全市视频监控联网总数继续保持18万路,开展视频监控深度开发应用工作。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覆盖率、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全市重点区域和领域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应汇尽汇”。2022年年底前,形成管理机制健全、系统功能完备、覆盖领域全面的公共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

4.完善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交通、水利、市政、能源等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统筹推进公交车视频监控、营运车辆监控、道路运输监管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要素采集齐全、传输稳定可靠的一体化水利感知网,提升水利设施数字化水平。推广智能井盖应用,支持现有通信基站、交通指示牌、监控杆等各类挂高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提升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机制,逐步提高地下管线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2022年年底前,全市智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万个以上,智能联网充电桩比例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基于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城区范围地上和地下BIM、CIM模型构建,为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创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模型,为城市敏捷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2022年年底前,城市规划区1:1000或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达到90%,补充完善空间信息平台有关数据,初步形成自然资源空间大数据。(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建设数字治理新格局

6.深化“一网通办,一号通行”。积极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一号通行”。完善提升“爱”APP分厅、“爱·容沂办”APP功能,加快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无感审批”新模式,推出“刷脸办事”“免证办事”“秒批秒办”事项。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推动证明材料网上核验,努力推行“交房即办证”模式。以公民身份证号码或法人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加快推进居民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个人证照信息互通互认,推动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就医、入学等领域广泛应用。2022年年底前,实现1800项服务事项“掌上可办”,电子证照使用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7.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全市统一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推动全市社会综合治理“一屏统览”、基层矛盾化解与调度“一网统管”、社会稳定预警“一网统防”、公众服务“一网统办”。2021年年底前,全市基层网格专职网格员移动终端配备率100%,社会治理基础信息采集上报、事件事项流转处置、日常监管考核信息化率100%。实现省、市、县、镇、村、网格六级网络连通、信息融通、指挥贯通,构建形成管理机制健全、系统功能完备、覆盖领域完善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8.拓展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市级信用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完善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支持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开发,提升信用创新应用水平。2022年年底前,社会信用信息部门实时共享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9.优化城市综合管理。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智慧城管体系,重点建设“一网”“一库”“一图”“一端”“一平台”。2022年年底前,市级建设完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诉求、数据汇聚和数据交换等重点应用的建设和拓展,各县区按照市级要求有序推进。(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0.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全市智慧应急“一网四平台”项目。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科学决策和快速处置,建成重大公共安全应对信息化体系。2021年年底前,建成市灾害信息预警和信息资源汇聚中心。2022年年底前,实现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完成的应急指挥事件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1.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强化生态治理能力,完善黑臭水体治理监测平台,推进城市水环境监测一体化。提升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构建市县两级业务贯通的“智慧环保”应用平台,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2022年年底前,实现空气、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城区气象自动监测站点密度间距低于5公里。(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气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探索数字惠民新模式

12.推进智慧出行服务。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感知体系,加快城市交通信号灯、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推进各类停车资源数据联网,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停车场“一网运行”。推行“掌上公交”、乘车电子支付、电子站牌,提升群众出行体验。2022年年底前,打造一批无感支付、反向寻车等智慧停车应用优秀案例;实现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公共交通电子支付使用率达到80%,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达到10%。(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3.强化智慧教育服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化义务教育入学服务,整合户籍、常住人口、居住证、不动产、社保、医保、税务、防疫接种、婚姻登记等数据资源,为学区划片提供数据支撑;逐步推行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网上办、掌上办”,实现学生家长“零跑腿”。2022年年底前,全市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4.完善智慧医疗服务。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平台,推行“一码就医”,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打造全市统一医疗健康码工程体系,推进健康码在全市医药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应用覆盖。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着力推进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和两定机构应用覆盖率,全面实现省内医保个人账户“一卡(码)通行”,探索拓展“互联网+医保”场景和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医疗机构挂号、就诊、结算、取药等全流程应用。2022年年底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实现全市电子健康卡(码)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5.推动智慧文体发展。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宽人脸识别、微信、支付宝等不同借阅图书渠道。建设数字文化馆,实现省市县(区)数字化建设一体化。整合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在线导览展示系统,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2022年年底前,实现与省数字图书馆、省文化馆平台资源信息共享,全面建成市级数字博物馆,完成县区级数字博物馆试点建设。深化体育场馆、器材设施资源共享,推进网上查询、预约等功能的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6.拓展智慧社区服务。加快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各领域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实现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场景、一站式综合服务。2021年年底前,主城区及试点县建成智慧社区(村居)18个。2022年年底前,燃气自动化采集覆盖率30%以上,水自动化采集覆盖率50%以上。2025年年底前,全市建成智慧社区(村居)不少于300个。(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委网信办、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

17.培育数字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超前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新兴产业,巩固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等优势基础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区,带动九县优势产业发展,实现各行业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格局。2022年年底前,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显著提高,万人有效发明增幅达到1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达到5%,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4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8.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努力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企业上云,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2022年年底前,实现企业上云数量1万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9.促进农业、旅游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发展智慧红色旅游、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景区互联网售票、电子验票和无感入园,同步发展以VR旅游+VR景区(景点)的互动沉浸式旅游体验。2022年年底前,实现景区非接触式支付体验,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创建特色品牌

20.创建智慧商贸物流品牌。发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主体功能,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一体化推进“商、仓、流”。

“商”方面,坚持“线下抓布局优化、线上抓业态创新”,打造直播基地,不断提升电商交易额度。2022年年底前,实现网络零售规模达到380亿元。新建、改建(直播)电商园区、(直播)电商专营区20处以上。

“仓”方面,坚持“以商定仓、仓配一体”,在国际陆港打造现代化仓储集聚区,引进罗滨逊智能化仓储解决方案,建设京东亚洲一号仓,搭建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仓储系统。2022年年底前,新增标准仓储面积240万平方米,新建仓储50%以上应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流”方面,坚持“提档升级、降本增效”,加强“陆向通道疏通、空中航线畅通、港口业务拓展、等级枢纽合作”,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开展网络货运业务,促进物流业集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发展。2022年年底前,培育6家左右网络货运骨干信息平台。推进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智慧物流云平台建设,引导物流企业提升智慧化水平,2021年年底前,完成相关物流行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及物联智慧云平台建设;2023年年底前,实现80%本土物流企业改造升级。(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商城管委会,兰山区政府)

(七)打造区域示范

21.推动高铁新城建设。支持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建设,推进天河产业园建设。构建精准高效功能片区现代治理体系,搭建高铁片区城市信息聚合规建管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试验区。实现规划一张图,推动智慧交管系统、智慧停车系统、智慧照明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将高铁新区打造成新型智慧城市试验区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高铁片区推进办,市城投集团)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1年8月)。加大对试点城市建设的宣传,《市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压实责任,推动各项重点任务有序开展。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2年3月)。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智慧场景应用,加快推进重点智慧应用项目建设,确保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对照中期评估建议和省验收要求,开展市级自评,找出自身建设不足、找准工作短板。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7月-2022年10月)。针对建设薄弱环节,抓好整改提升,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全市迎检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组织实施,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制度,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考核评估、示范推广等工作。市直相关部门及主城区(五区)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分工,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全力以赴推动实施。各县政府要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按照市级统一部署,突出“一县一品、千城千面”制定建设任务书,细化实施方案,经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备案实施,同时做好相关智慧应用开发工作,积极争创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建立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相关建设专项资金,做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财力保障。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优化人才招引、培养机制,培育本土科技人才,在各部门和机构增设专业人才岗位,建立高端智库,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流程指导方案》,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由专业公司从事智慧城市建设、集成、运维,并加强与业内头部企业技术合作,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开展大数据资源汇聚、大数据创新应用、政务信息系统项目整合提升、智慧社区(村居)建设提升、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等专项行动,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宣传推广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探索举办全国性高端峰会,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在开发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臵、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开发区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的战略举措。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5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临桂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二、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资源及三维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三、智慧城市建设部分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社会管理: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对、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坚持“集约利旧”,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

  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加快建设以人为本、需求引领、数据驱动、特色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社会主导、政府指导、全员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2022年年底前,市本级和30%的县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四星级以上,全部县达到三星级以上。2025年年底前,力争市本级打造五星级标杆城市,60%的县达到四星级以上。

  三、主要任务

  围绕建设目标,对标领先城市,全力打造市新型智慧城市“1411工程”。建设1个“城市大脑”,实现数字基建新设施、数字治理新格局、数字惠民新模式、数字经济新动能4大目标任务,创建商贸物流1个特色品牌,打造高铁新城1个区域示范。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一)建设“城市大脑”

  构建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推动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汇聚共享开放,实现各级各部门智慧应用与指挥调度的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及条块协同。2022年年底前,初步搭建集精准分析、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脑”,支撑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二)夯实数字基建新设施

  1.优化信息通信网络。推进5G网络建设和规模组网,布局大容量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和质量。利用窄带物联网、增强机器类通信、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加快物联网络建设与应用。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区、重点乡镇(街道)5G网络全覆盖,10000座5G通讯基站具备开通条件。2022年年底前,全市建成13000个5G基站,200Mbit/s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比70%,IPv6网站支持率80%,移动通信网络平均下载速率25Mbit/s,家庭光纤宽带入户率达90%。(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统筹数据中心建设。基于现有条件和地理位置,统一数据中心布局,编制《市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为市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的云服务,支撑相关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汇聚。2022年年底前,争创2个以上省级绿色数据中心。促进分布计算、边缘计算和超级计算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移动、联通,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统筹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加快全市公共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集约建设和统筹管理,构建市县一体化运维保障体系。依托省级视频监控资源服务目录价格体系,统筹推动全市视频点位建设、资源汇聚共享和规范管理,推进视频分析能力建设,开展智能化视频应用试点。2021年年底前,全市视频监控联网总数继续保持18万路,开展视频监控深度开发应用工作。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覆盖率、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全市重点区域和领域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应汇尽汇”。2022年年底前,形成管理机制健全、系统功能完备、覆盖领域全面的公共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

  4.完善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交通、水利、市政、能源等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统筹推进公交车视频监控、营运车辆监控、道路运输监管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要素采集齐全、传输稳定可靠的一体化水利感知网,提升水利设施数字化水平。推广智能井盖应用,支持现有通信基站、交通指示牌、监控杆等各类挂高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提升地下管线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机制,逐步提高地下管线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2022年年底前,全市智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万个以上,智能联网充电桩比例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基于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城区范围地上和地下BIM、CIM模型构建,为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创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模型,为城市敏捷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2022年年底前,城市规划区1:1000或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达到90%,补充完善空间信息平台有关数据,初步形成自然资源空间大数据。(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建设数字治理新格局

  6.深化“一网通办,一号通行”。积极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一号通行”。完善提升“爱”APP分厅、“爱·容沂办”APP功能,加快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无感审批”新模式,推出“刷脸办事”“免证办事”“秒批秒办”事项。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推动证明材料网上核验,努力推行“交房即办证”模式。以公民身份证号码或法人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加快推进居民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个人证照信息互通互认,推动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就医、入学等领域广泛应用。2022年年底前,实现1800项服务事项“掌上可办”,电子证照使用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7.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全市统一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推动全市社会综合治理“一屏统览”、基层矛盾化解与调度“一网统管”、社会稳定预警“一网统防”、公众服务“一网统办”。2021年年底前,全市基层网格专职网格员移动终端配备率100%,社会治理基础信息采集上报、事件事项流转处置、日常监管考核信息化率100%。实现省、市、县、镇、村、网格六级网络连通、信息融通、指挥贯通,构建形成管理机制健全、系统功能完备、覆盖领域完善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8.拓展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市级信用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完善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支持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开发,提升信用创新应用水平。2022年年底前,社会信用信息部门实时共享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9.优化城市综合管理。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智慧城管体系,重点建设“一网”“一库”“一图”“一端”“一平台”。2022年年底前,市级建设完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诉求、数据汇聚和数据交换等重点应用的建设和拓展,各县区按照市级要求有序推进。(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0.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全市智慧应急“一网四平台”项目。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科学决策和快速处置,建成重大公共安全应对信息化体系。2021年年底前,建成市灾害信息预警和信息资源汇聚中心。2022年年底前,实现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完成的应急指挥事件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1.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强化生态治理能力,完善黑臭水体治理监测平台,推进城市水环境监测一体化。提升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构建市县两级业务贯通的“智慧环保”应用平台,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2022年年底前,实现空气、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城区气象自动监测站点密度间距低于5公里。(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气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探索数字惠民新模式

  12.推进智慧出行服务。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感知体系,加快城市交通信号灯、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推进各类停车资源数据联网,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停车场“一网运行”。推行“掌上公交”、乘车电子支付、电子站牌,提升群众出行体验。2022年年底前,打造一批无感支付、反向寻车等智慧停车应用优秀案例;实现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公共交通电子支付使用率达到80%,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达到10%。(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3.强化智慧教育服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化义务教育入学服务,整合户籍、常住人口、居住证、不动产、社保、医保、税务、防疫接种、婚姻登记等数据资源,为学区划片提供数据支撑;逐步推行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网上办、掌上办”,实现学生家长“零跑腿”。2022年年底前,全市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4.完善智慧医疗服务。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平台,推行“一码就医”,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打造全市统一医疗健康码工程体系,推进健康码在全市医药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应用覆盖。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着力推进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和两定机构应用覆盖率,全面实现省内医保个人账户“一卡(码)通行”,探索拓展“互联网+医保”场景和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医疗机构挂号、就诊、结算、取药等全流程应用。2022年年底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实现全市电子健康卡(码)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5.推动智慧文体发展。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宽人脸识别、微信、支付宝等不同借阅图书渠道。建设数字文化馆,实现省市县(区)数字化建设一体化。整合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在线导览展示系统,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2022年年底前,实现与省数字图书馆、省文化馆平台资源信息共享,全面建成市级数字博物馆,完成县区级数字博物馆试点建设。深化体育场馆、器材设施资源共享,推进网上查询、预约等功能的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6.拓展智慧社区服务。加快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各领域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实现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场景、一站式综合服务。2021年年底前,主城区及试点县建成智慧社区(村居)18个。2022年年底前,燃气自动化采集覆盖率30%以上,水自动化采集覆盖率50%以上。2025年年底前,全市建成智慧社区(村居)不少于300个。(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委网信办、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

  17.培育数字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超前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新兴产业,巩固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等优势基础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区,带动九县优势产业发展,实现各行业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格局。2022年年底前,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显著提高,万人有效发明增幅达到1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达到5%,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4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8.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努力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企业上云,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2022年年底前,实现企业上云数量1万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9.促进农业、旅游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发展智慧红色旅游、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景区互联网售票、电子验票和无感入园,同步发展以VR旅游+VR景区(景点)的互动沉浸式旅游体验。2022年年底前,实现景区非接触式支付体验,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创建特色品牌

  20.创建智慧商贸物流品牌。发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主体功能,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一体化推进“商、仓、流”。

  “商”方面,坚持“线下抓布局优化、线上抓业态创新”,打造直播基地,不断提升电商交易额度。2022年年底前,实现网络零售规模达到380亿元。新建、改建(直播)电商园区、(直播)电商专营区20处以上。

  “仓”方面,坚持“以商定仓、仓配一体”,在国际陆港打造现代化仓储集聚区,引进罗滨逊智能化仓储解决方案,建设京东亚洲一号仓,搭建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仓储系统。2022年年底前,新增标准仓储面积240万平方米,新建仓储50%以上应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流”方面,坚持“提档升级、降本增效”,加强“陆向通道疏通、空中航线畅通、港口业务拓展、等级枢纽合作”,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开展网络货运业务,促进物流业集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发展。2022年年底前,培育6家左右网络货运骨干信息平台。推进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智慧物流云平台建设,引导物流企业提升智慧化水平,2021年年底前,完成相关物流行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及物联智慧云平台建设;2023年年底前,实现80%本土物流企业改造升级。(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商城管委会,兰山区政府)

  (七)打造区域示范

  21.推动高铁新城建设。支持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建设,推进天河产业园建设。构建精准高效功能片区现代治理体系,搭建高铁片区城市信息聚合规建管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试验区。实现规划一张图,推动智慧交管系统、智慧停车系统、智慧照明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将高铁新区打造成新型智慧城市试验区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高铁片区推进办,市城投集团)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1年8月)。加大对试点城市建设的宣传,《市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压实责任,推动各项重点任务有序开展。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2年3月)。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智慧场景应用,加快推进重点智慧应用项目建设,确保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对照中期评估建议和省验收要求,开展市级自评,找出自身建设不足、找准工作短板。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7月-2022年10月)。针对建设薄弱环节,抓好整改提升,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全市迎检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组织实施,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制度,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考核评估、示范推广等工作。市直相关部门及主城区(五区)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分工,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全力以赴推动实施。各县政府要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按照市级统一部署,突出“一县一品、千城千面”制定建设任务书,细化实施方案,经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备案实施,同时做好相关智慧应用开发工作,积极争创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建立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相关建设专项资金,做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财力保障。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优化人才招引、培养机制,培育本土科技人才,在各部门和机构增设专业人才岗位,建立高端智库,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流程指导方案》,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由专业公司从事智慧城市建设、集成、运维,并加强与业内头部企业技术合作,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开展大数据资源汇聚、大数据创新应用、政务信息系统项目整合提升、智慧社区(村居)建设提升、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等专项行动,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宣传推广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探索举办全国性高端峰会,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在开发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臵、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开发区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的战略举措。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7

  11月12日,我有幸随XX执法局安排对XX省XX市和XX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参观学习,收获很大,感触颇深。我虽然没有去过XX和XX,但从了解和印象中一直感觉XX、XX各方面不如西安,其原因有二:一是XX外出打工民工遍布全国,一般来说,只有当地生活环境和条件差,人们才会出来闯荡江湖,谋生存;

  二是一直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再差也比他们强,还是以老黄历自居。这次实地考察才发现,实际并非如此,特别是XX市的市容管控工作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驱车下了高速,一进入焦作云台山景区,眼前豁然一亮,立即被那一条条宽阔干净、漂亮整洁的马路、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市容管控点所折服,这就是一直印象中的焦作吗?马路和两旁人行道本色鲜亮,奇怪的是两天竟然没有见到一个烟头;

  配套设施不仅一街一景,且覆盖面积大,特色鲜明,高、中、低树种搭配合理;

  洛阳沿街几乎无乱搭乱建、占道经营、随意停车等不良现象……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管理目标吗?

  焦作市建成区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近80万,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2%,绿地率达到36.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81平方米,洛阳市绿化覆盖率也达到44.8%,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共绿地10.2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远远大于我市。市区公共设施方面,焦作市仅高标准的星级公厕就达82座,并且所有公厕全部免费24小时开放,果皮箱随处可见且在云台山的造型各异有的基本和景色融为了一体,洛阳市的公厕数量更是达到328座,而我市目前的绿化覆盖率今年10月的结果,西安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近40%,绿地率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9平方米。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逊色的多,公厕问题上可能因为创卫能好些原先市民群众老师抱怨如厕难,做为一个省会城市相比二级地市可见我们的差距之大。

  抱着学习的态度,曲江执法局组织了中队长以上骨干人员进行了两地学习考察,并认真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差距?如何才能迎头赶上?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切实发挥“规划龙头”的作用

  近几年,从上到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群众,都逐步认识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起来显然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超前性、前瞻性不够,不能够按照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学、准确地预测将来,规划设计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如我市现在的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就是在前几年城市改造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到车辆的增速,而忽略了停车场的建设,道路的建设;

  现在市区人口拥挤,环境恶劣,也是最初未能充分估计到人口的增长速度,车辆的突增,没有将城市居民合理分散;

  还有,现在市民们抱怨市区内无休闲之地(极少)也同我们未规划出空地、绿地,街头小游园严重缺乏有很大关系。走在两市的大街可见宽阔的马路六车道也是很正常的,优美的绿化环境(大的植物较多)。种种现象都表明,我们的规划工作还相当滞后。好在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从洛阳、焦作的情况来看,今天这样的优美环境不是靠一朝一夕搞出来的,而是靠超前的规划理念,靠坚持原则,依规划办事,才形成了现在这样干净整洁、漂亮舒适、功能齐全、合理的城市美景。在焦作市我们还了解到,焦作市现在的公厕和许多街头小游园,就是政府近几年严格按照规划,以单位为主,协调市民为辅,该拆的拆,该预留的预留,该补贴的补贴而建成的,对于不按规划乱搭乱建的,严厉打击。相比之下,我们在规划的设计和执法上就差多了,尽管这两年我们也加大了规划执法力度,但还不够,不按规划、领导说了算、老百姓不懂法,乱搭乱建等现象还很多,尤其在城中村相结合的地方肆意在耕地上建厂房企业的已接近泛滥态势。

  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应从生态环境绿化入手

  以上两个城市环境优美、舒适整洁,同他们提出的标准高密不可分,并且从上面列举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市的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绿化工作,把绿化建设当作创建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焦作市政府每年仅投入绿化管理的费用就达1000多万元,并且市政府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市政府的决心、信心和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以生态绿化建设来改善城市环境的理念。相比之下,我市近几年的城市绿化建设的力度显然不够,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开展了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活动,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容乐观,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少的可怜,加之以前就较薄弱的基础,我们虽然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绿化指标任务,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城区最能体现城市品位的街头小游园几乎没有,道路绿地、庭院和居住区绿地建设方面也缺乏特色,没有亮点,公共绿地由于管理经费严重不足,也缺乏有效管理。

  三、新区开发迫在眉睫,旧城管理急待提高

  新区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一定要吸取过去的教训,一定要有非常超前的意识,建筑要体现现代性,绿化要体现自然性,道路要体现便利性,公共配备设施要体现健全实用性,整体环境要体现出时代特征,城市各项功能设施要充分考虑周全,只有这样,再过若干年后,才不会再重复我们现在所出现的城市管理的种种矛盾。

  说到新区,自然就会联想到老城,旧城区的管理也是每个城市发展都会遇到的问题,相比新区来说,旧城区的管理难度要更大,

  在城市市容市貌管理上,我们实行的城管、三种管理工作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相比这两个城市,我们的差距主要是目标要求不高、管理手段不硬、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及时去研究、去解决,而是等到问题出来了、矛盾激化了才去下手管,无形中就给自己增加了许多难度和工作量。象我们现在遇到的新疆少数民族的问题,几年前刚一出现就应该规范治理,我们忽略了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城市管理的一个主要突出难题。对于曲江新区我们凭借过硬的硬件配套设施从一开始就高压管控严格管理直到现在也不可能在辖区见到令所有城管人头痛占道经营。洛阳、焦作市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做的就非常好,实现全市基本管控到位,让我这个想吃夜市的人楞是找不到一个人气像西安一样超旺的地方。早知道,早处理,现在在这两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见不到一个新疆烧烤和乱卖物品的摊点,就是他们在前些年对这样问题下手早,没有任之发展的结果。早、夜市两市政府都严令禁止,仅有的几处传统早、夜市全部交由街道办事处管理,城管部门只负责监管、规范,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这样就避免了管理和收费的矛盾。

  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通过交流感觉,大家的做法和目标基本相同,都是在不断地健全制度,细化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督查,建立奖罚机制,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等等。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明显感觉到我们的管理力度不够,提出的管理和整治标准不高。

  四、必须打破旧体制,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新体制

  这两个城市同西安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上,两地不仅部门规格高,业务独立,而且人员全部由政府负担,这样做既有它的优处,也有弊端,但总的来看,利大于弊。

  这两市目前的建委负责对规划、公用城管、环卫、园林、房产等行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具体业务都由各职能部门直接对政府负责,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二级执法、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条块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市、区责任分工明确。如焦作市,21条主干道由市里直接管理,其余街道都由区里负责,并且明确,今后凡市里投资道路由市里负责,区里投资由区里负责,谁建谁管。洛阳市建委除广告牌匾、建设工程等一些主要审批项目外,管理权全部下放到区里,市建委只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协调。另外,在涧西区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小街小巷的管理全部由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去管理,区各职能部门负责监管、考核,这样就将任务层层落实,提高了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程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就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作为市一级部门管的太深、太细,一方面我们工作感到压力大,工作吃力,另一方面,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又参与不进来,致使许多细小事情落实不下去,互相扯皮,我们都知道,城市管理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一样,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阶层,而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对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又无约束能力,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城市管理上的脱节,出现空挡,因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体制上进行改革,要敢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全新的、令行畅通的管理新模式。且类似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比较滞后。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和省、市工作部署,围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提升民生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精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为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智慧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活社区、产业社区为重点着力拓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切实解决社会各方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按照全市“一盘棋、一体化”要求,统筹兼顾各领域、各系统、各单位建设重点,推动形成结构清晰、体系完备、标准统一、操作性强、便于迭代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做法,发挥新科技作用,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协同共享。推动感知体系、“新基建”“新城建”等集约共建,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以及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促进“设施共连、平台共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坚持安全可控。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强化关键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自主、安全、可控。

  二、行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市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基本完善,“城市大脑”全面提能,数据要素高效流转,智能设施广泛覆盖,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生活服务“一码通城”、风险防控“一体联动”、产业发展“赋能提质”,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成效,进入全国智慧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建设的典范城市。

  (二)分项目标

       1.政务服务更高效。聚焦完善市民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化整合服务内容和流程,以“蓉易办”平台为核心构建形成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

       2.城市治理更精细。聚焦管人、管物、管事、管运行,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共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城市治理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指挥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全观”“一网统管”。

       3.生活服务更便捷。聚焦市民日常生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出行、住房和建设、教育、就业、社保、医保、养老、帮扶、文旅、体育和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城市大脑”中枢中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天府市民云”平台全面集成民生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生活服务“一码通城”“一触即达”。

       4.风险防控更智慧。聚焦重点领域防范、基层综合治理、隐患排查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化品监管等风险防控系统和基层综合治理、社会诉求响应等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城市大脑”公共突发事件协同处置能力作用显现,基本实现风险防控“一体联动”、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5.产业赋能更优质。聚焦提质增效,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活跃,智慧城市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基本形成双向赋能、互动发展的良性态势。

       6.基础设施更智能。聚焦泛在互联、能级跃升,国际通信能力、国内互联能力、本地接入能力、数据存算能力全面提升,5G普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聚焦全面覆盖、全域感知,城市“视觉感知”和“状态感知”神经元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

  三、行动框架

      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框架为:一个“城市大脑”、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套智能基础设施、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三个支撑体系。

   一个“城市大脑”:以市网络理政中心为龙头,全面构建全天候能在线监测、能分析预测、能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成为智慧城市服务中心、治理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一个数据资源中心:包括一个数据湖、一个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中台。依托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湖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城市数据资源体系,通过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台提供数据服务能力,有效支撑各领域智慧化应用。

  一套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套智慧化城市感知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部署应用,推动城市“万物互联、精确感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五大应用体系: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构建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着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生活服务“一码通城”、风险防控“一体联动”、产业发展“赋能提质”。

      三个支撑体系:建立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

      以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城市大脑”为智能中枢,搭建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基于统一的数据资源中心联通汇聚各类城市运行数据,支撑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智慧化应用,实现惠民、利企、善政、兴业。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级

      1.完善“城市大脑”体系。按照以“成都智慧治理中心为龙头构建智能城市指挥运行体系”的工作要求,迭代完善“城市大脑”信息系统,推动交通管理、医疗急救、应急指挥等行业管理和指挥系统接入,实现联动运行和一体化指挥调度。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完善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和视频融合处理功能,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沉淀技术和业务复用能力,为前端业务的共性数据应用、共性功能应用提供更好支撑。加快建设区(市)县“城市大脑”,构建形成市、区(市)县联动的智慧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2.强化系统集成共用。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和接入标准规范,按照“内外联动、点面结合、上下协同”思路,围绕服务指挥决策、行业管理和便民利企,构建“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推动各级各部门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集成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按照协同治理、联动治理思路,结合成都大运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各部门以“城市大脑”为基础,整合吸收、升级改造现有成果,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为服务企业、市民、指挥决策提供更好支撑。[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排名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

       3.深化数据汇聚共享。依托政务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统一的时空基准,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时空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基础库数据资源汇聚更新机制,加强各类主题库、专题库建设和数据汇聚。完善智慧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全市影像数据服务,促进部门业务数据空间化。广泛整合企业和社会数据资源,建设市、区(市)县两级各领域数据资源池,打造城市数据湖。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回家”,深化数据共享应用,支撑行业、基层构建完善应用体系。建设人口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多元数据整合利用机制,支撑城市管理服务资源精准有效供给,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4.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进政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集中向社会开放。重点推动信用、交通、住房和建设、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农业、环境、安监、金融、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数据社会化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5.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制,建设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数据资源流通增值。积极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推进区块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形成数据资源交易和定价机制,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和数据交易市场试点。鼓励拥有数据的机构、企业通过大数据交易平台进行数据资产化运营,探索建立通过商业行为驱动数据开放共享的新模式,促进数据要素流动更有序、更高效。(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

  (三)构建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

       6.构建智能化政务服务体系

      (1)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政务服务事项为基础,进一步细分明确办理情形、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持续推进“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工作,打造“综合一窗”通用受理和管理平台。搭建智能化实体大厅管理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服务事项,提升政务服务体验。建设“蓉易办”平台,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提高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水平。开展“AI+政务”应用,提升智慧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2)拓展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多端融合、智慧联动的政务协同应用体系,打造整体数字政府。深化“全域通办”试点应用,实现异地办理、过程追踪、电子审批等功能。建设适合行政审批局、产业功能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的审批服务和管理系统,支撑特色应用。(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7.构建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

      (1)建设“一屏观、一网管”指挥运行体系。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叠加实时感知数据,全要素模拟城市运行状态,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推动各相关领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运行数据整合共用、态势趋势关联分析,构建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实现“一屏全观”。建立“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全方位、多途径、多层级采集城市体检指标数据,实现城市问题及时发现、实时预警、动态跟踪、有效修正,推动城市科学治理、智慧治理。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提升权力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问题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打造融合互通、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调度平台,完善实时监测、远程调度、指挥决策功能,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2)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加强多维度经济运行要素指标监测,建立全市重点企业数据评估模型,实时掌握经济运行态势。推进“互联网+督查”,提升重点项目招引、审批、建设的全过程监管和实时调度能力。建设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时监督信息系统,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监管能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完善环卫固废、城市道桥、违法建设、工地扬尘等监管系统,打造智慧城管大脑。大力推进“新城建”,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推动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深化应用建筑模型(BIM)技术,完善建筑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提升工地实时监管能力;以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构建住建领域低碳排放综合监管平台,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完善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系统,提升交通大数据利用水平,构建面向管理和服务的AI能力。建设智能网格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气象精准预测、预防能力。全面整合和升级全市现有市场监管应用系统,开展重点领域监管应用创新。完善信用体系,推动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沙箱建设应用。完善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建设应用。完善统计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气象局)

      (3)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和“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推动智能手段在人流监测、城市安防、打击犯罪、综合治理等领域深度应用,提升事件洞察能力和联动处置效率。构建全市统一的标准化网格平台,提升网格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延伸构建“街道中脑”“社区小脑”“小区微脑”,加快形成五级贯通、数据共享、响应联动的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司法行政指挥平台建设,开展智慧社区矫正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

       (4)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域立体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巩固和提升“数智环境”建设成果,提升联防联控联治能力。完善锦江水生态治理系统、基层防汛监测预警平台、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打造智慧水务平台。推动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查及基础信息平台、智慧绿道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园林绿道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气象数据在生态治理领域集成应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气象局)

      8.构建智能化生活服务体系

      (1)完善智慧医疗服务。构建形成全市统一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人口资源、医疗资源等医疗卫生基础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医疗支撑能力。开展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临床辅助诊断、跟踪监测、健康管理等服务,提升全程舒心就医体验。探索建设区域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应用,构建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实施全域成都医联工程,促进医疗健康信息在居民、医疗机构、政府、企业之间互通共享。推进“四个一”等便民惠民应用建设,实现居民看病“一码通”、健康档案“一生通”、买药配送“一网通”、就医结算“一次付”。(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2)完善智慧交通出行服务。完善“交警大数据”“移动警务”“蓉e行”平台,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多平台集成实时交通信息需求。建设全市统一的共享停车平台,整合全市停车资源,释放闲置泊位,促进共享应用。完善公交、轨道交通“一卡通行”“一码通行”多平台集成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3)完善智慧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基础应用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和教学模式转变。建立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和教育合作与分享服务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K12(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需求。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缩小区域和校际教育差距。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教育治理科学化,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完善智慧就业社保服务。建设人社智慧治理中心,构建完善人社智能治理体系、智控风险体系、智联业务体系、智惠群众体系。探索构建基于实体社会保障卡和电子社保卡的可信身份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体系,提升人社公共服务便捷化均等化精准化水平。(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5)完善智慧医保服务。完善医保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医疗保障业务经办系统一体化应用。构建统一的医保公共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提供标准化医保业务等公共服务。构建医保智能监管和宏观决策支持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三医联动”。构建医保基础信息库和大数据库,建立健全统一的医保数据交互管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医保局)

      (6)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完善全市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养老“关爱地图”,建设“智慧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提升基本养老服务申请受理、过程管理、资金结算、信息推送、服务质量监测等全流程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服务体验。(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7)完善智慧帮扶服务。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持续跟踪困难职工及偏远农村困难对象生产生活状况,提升精准帮扶实效。推动智慧农业农村建设,创新农产品经营模式,提升科技帮扶成效。(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8)完善智慧文旅服务。提升文化天府云、成都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服务功能,完善文旅e管家大数据监管体系,打造智慧公共文化平台。整合区域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成都”,提升城市体验感。依托公交、绿道、慢行系统等交通空间打造智慧生态景观带,围绕提升街道环境品质营造智慧城市应用空间场景,全面提升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服务能级。(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市公园城市局)

      (9)完善智慧体育服务。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在体育场馆和赛事活动中部署应用,推进体育赛事智慧化发展,助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互联网”“体育+人工智能”“体育+大数据”等智慧化应用,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经信局)

      (10)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建设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制定发布成都市智慧社区建设标准,按市级统筹、区(市)县共建、社区共享思路搭建统一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一平台、多出口”。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重点发展智慧党建、智能看护、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物业等新型服务业,培育覆盖健康、家政、文体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业,促进构建云端集成、智能生活、科技时尚的社区现代生活场景。完善社区物联感知体系,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小区、智慧院落建设,打造无感管理、有感服务的智慧应用场景,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车行管控、跨界融合、快速响应的基层智慧治理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网络理政办、市住建局)

      (11)探索推行“一码通城”。推动与市民和企业相关的政务、公共、社区、生活等方面智能化服务分别向“天府市民云”和“蓉易办”集成,实现市民和企业服务“一触即达”。探索推行全市统一个人身份识别码,打造无接触式高品质生活服务应用,构建城乡一体的后疫情时期普惠民生服务体系,实现生活服务“一码通城”。(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9.构建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

      (1)完善多维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安全与风险防控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感知预警体系,增强全环节全过程监测预警处置能力。高标准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实现感知泛在、研判多维、指挥扁平、处置高效,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态势。完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加快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双线融合”,推动建设基层综合管理应用,完善基层事件发现机制,提升市、区(市)县协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智能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远程诊疗体系,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加强人口、健康等大数据分析运用,提升联防联控、精准防控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城管委、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2)健全社会诉求体系。完善集多种渠道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社会诉求受理平台和工作体系,全天候感知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公众意见建议。完善诉求处理机制,支撑各级政府领导干部通过理政平台实现扁平化、实时化、高效化处理诉求,实现社会诉求“一键回应”。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接听业务“双质检”、工单质量“双审核”、诉求办理“双闭环”的“三双”机制,提升社会诉求办理实效。开展检察系统公益诉求办理联动工作。开展网络理政平台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工作,提升平台便民利企效能、辅助决策功能和风险感知、预测防范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社会诉求舆情分析,支撑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10.构建智能化产业发展体系

      (1)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化“芯—屏—端—软—智—网”产业布局,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招引,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智慧城市产品供给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新经济委)

       (2)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推动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能管维,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对接融合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化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内容等新技术在餐饮购物、旅游运动、文创娱乐、会展、医养等优势领域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线上线下观光农业。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物流、研发设计、营销、结算等领域广泛应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市博览局)

       (3)培育智慧城市发展新动能。积极发展新制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积极培育新金融,提升生活服务能级。积极发展新零售,培育现代消费新模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推进车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建设,发展智能驾驶应用。大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跨界融合,支持新兴势力向传统行业迈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

      (四)加快建设智能基础设施      

      11.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智慧城市支撑能力。加快推进超算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大幅提升存算能力。组织编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新基建项目加快实施。优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架构,扩容国际直达数据通信带宽,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能力。优先在成都东部新区、重大活动赛事场馆建设中部署和应用新型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新经济委、市网络理政办,成都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

      12.优化完善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加快形成横向延伸至群团组织、纵向覆盖到社区的网络架构。大力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在电子政务领域规模应用,形成示范引领。优化政务云架构,增强PaaS(平台即服务模式)基础平台功能,提升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13.加快建设智能感知体系。完善城市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感知体系建设,全面部署道路桥梁、市政设施、建筑工地、交通运输、地下管网、河湖林地、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同步推进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地下、地面、空中设施设备的视频、物联感知数据统一接入、集中管理、远程调控和数据共享。(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应急局、市网络理政办)

      14.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对城镇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市政府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充分整合路灯、交安、通信、监测等市政设施,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逐步实现“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缆线共廊”,打造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疏导、环境监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综合物联网络,促进城市基础网络和感知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幅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

      (五)推动重点突破和示范引领

      15.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吸引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参与,以基层治理、行业管理、民生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大运建设,为成都大运会提供全方位智慧应用服务。高标准建设智慧东部新区,打造数字成渝桥头堡。建设智慧产业功能区,实现服务全集成、数据全融合、态势全可视。推进智慧科学城、智慧博览城建设,以创新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城市新名片。(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博览局,成都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

      (六)健全三个支撑体系

      16.建立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依托“城市大脑”和数据资源中心,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按照“需求侧场景化、供给侧产品化”思路,完善智慧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构建互动共赢生态。支持企业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融合创新场景实测,遴选推广创新项目。支持企业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推进“硬核科技”转化应用,促进形成产业生态。支持发展规划咨询、投融资、建设、运营等专业服务,打造智慧城市创新生态圈。(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新经济委、市网络理政办)

      17.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推进网络安全体系规划、建设运行和基础设施国产化,基于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做好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靠、平滑演进。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公共数据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提升核心技术突破和服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网络理政办)

       18.健全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以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智慧城市运行评价标准的实施应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成都市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评估。筹建成都市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成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区域合作

      19.推进智慧城市区域合作。着眼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需求,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应用场景标准统一,促进政务服务统一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智慧交通一体化、文旅资源共享化、生态治理标准化、产业发展协同化。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数据互通、证照互认、公共服务共享为重点促进人才和要素资源有序流动,推动数字成渝一体化。着眼“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战略布局的有效落地,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协作,共同提升区域共治共享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功能,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统分结合、联动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推进功能,建立健全市、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做好智慧城市规划制定、标准规范制定、项目组织、成效评价评估等工作,并加强对各区(市)县工作的指导。

      (二)建立责任体系。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本方案,构建本地区本部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体系,压实工作责任;要对标国内外先进,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智慧城市建设细化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落实。

      (三)统筹资金保障。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营等财政资金保障和分级投入机制。组织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果、资金管理情况实行监督管理和追踪问效。鼓励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扶持。

      (四)创新建设运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运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领域倾斜。支持企业、市民、媒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发挥优势,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各地各部门联合、引进优势企业,分行业研究、整体推进,探索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长效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和省、市工作部署,围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提升民生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精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为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智慧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活社区、产业社区为重点着力拓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切实解决社会各方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按照全市“一盘棋、一体化”要求,统筹兼顾各领域、各系统、各单位建设重点,推动形成结构清晰、体系完备、标准统一、操作性强、便于迭代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做法,发挥新科技作用,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协同共享。推动感知体系、“新基建”“新城建”等集约共建,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以及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促进“设施共连、平台共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坚持安全可控。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强化关键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自主、安全、可控。

 二、行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市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基本完善,“城市大脑”全面提能,数据要素高效流转,智能设施广泛覆盖,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生活服务“一码通城”、风险防控“一体联动”、产业发展“赋能提质”,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成效,进入全国智慧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建设的典范城市。

(二)分项目标

     1.政务服务更高效。聚焦完善市民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化整合服务内容和流程,以“蓉易办”平台为核心构建形成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

     2.城市治理更精细。聚焦管人、管物、管事、管运行,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共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城市治理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指挥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全观”“一网统管”。

     3.生活服务更便捷。聚焦市民日常生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出行、住房和建设、教育、就业、社保、医保、养老、帮扶、文旅、体育和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城市大脑”中枢中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天府市民云”平台全面集成民生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生活服务“一码通城”“一触即达”。

     4.风险防控更智慧。聚焦重点领域防范、基层综合治理、隐患排查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化品监管等风险防控系统和基层综合治理、社会诉求响应等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城市大脑”公共突发事件协同处置能力作用显现,基本实现风险防控“一体联动”、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5.产业赋能更优质。聚焦提质增效,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活跃,智慧城市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基本形成双向赋能、互动发展的良性态势。

     6.基础设施更智能。聚焦泛在互联、能级跃升,国际通信能力、国内互联能力、本地接入能力、数据存算能力全面提升,5G普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聚焦全面覆盖、全域感知,城市“视觉感知”和“状态感知”神经元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

三、行动框架

    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框架为:一个“城市大脑”、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套智能基础设施、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三个支撑体系。

 一个“城市大脑”:以市网络理政中心为龙头,全面构建全天候能在线监测、能分析预测、能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成为智慧城市服务中心、治理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一个数据资源中心:包括一个数据湖、一个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中台。依托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湖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城市数据资源体系,通过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台提供数据服务能力,有效支撑各领域智慧化应用。

一套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套智慧化城市感知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部署应用,推动城市“万物互联、精确感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五大应用体系: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构建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着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生活服务“一码通城”、风险防控“一体联动”、产业发展“赋能提质”。

    三个支撑体系:建立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

    以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城市大脑”为智能中枢,搭建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基于统一的数据资源中心联通汇聚各类城市运行数据,支撑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智慧化应用,实现惠民、利企、善政、兴业。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级

    1.完善“城市大脑”体系。按照以“成都智慧治理中心为龙头构建智能城市指挥运行体系”的工作要求,迭代完善“城市大脑”信息系统,推动交通管理、医疗急救、应急指挥等行业管理和指挥系统接入,实现联动运行和一体化指挥调度。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完善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和视频融合处理功能,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沉淀技术和业务复用能力,为前端业务的共性数据应用、共性功能应用提供更好支撑。加快建设区(市)县“城市大脑”,构建形成市、区(市)县联动的智慧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2.强化系统集成共用。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和接入标准规范,按照“内外联动、点面结合、上下协同”思路,围绕服务指挥决策、行业管理和便民利企,构建“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推动各级各部门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集成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按照协同治理、联动治理思路,结合成都大运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各部门以“城市大脑”为基础,整合吸收、升级改造现有成果,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为服务企业、市民、指挥决策提供更好支撑。[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排名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

     3.深化数据汇聚共享。依托政务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统一的时空基准,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时空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基础库数据资源汇聚更新机制,加强各类主题库、专题库建设和数据汇聚。完善智慧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全市影像数据服务,促进部门业务数据空间化。广泛整合企业和社会数据资源,建设市、区(市)县两级各领域数据资源池,打造城市数据湖。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回家”,深化数据共享应用,支撑行业、基层构建完善应用体系。建设人口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多元数据整合利用机制,支撑城市管理服务资源精准有效供给,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4.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进政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集中向社会开放。重点推动信用、交通、住房和建设、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农业、环境、安监、金融、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数据社会化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5.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制,建设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数据资源流通增值。积极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推进区块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形成数据资源交易和定价机制,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和数据交易市场试点。鼓励拥有数据的机构、企业通过大数据交易平台进行数据资产化运营,探索建立通过商业行为驱动数据开放共享的新模式,促进数据要素流动更有序、更高效。(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

(三)构建五大智能化应用体系

     6.构建智能化政务服务体系

    (1)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政务服务事项为基础,进一步细分明确办理情形、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持续推进“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工作,打造“综合一窗”通用受理和管理平台。搭建智能化实体大厅管理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服务事项,提升政务服务体验。建设“蓉易办”平台,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提高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水平。开展“AI+政务”应用,提升智慧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2)拓展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多端融合、智慧联动的政务协同应用体系,打造整体数字政府。深化“全域通办”试点应用,实现异地办理、过程追踪、电子审批等功能。建设适合行政审批局、产业功能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的审批服务和管理系统,支撑特色应用。(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7.构建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

    (1)建设“一屏观、一网管”指挥运行体系。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叠加实时感知数据,全要素模拟城市运行状态,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推动各相关领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运行数据整合共用、态势趋势关联分析,构建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实现“一屏全观”。建立“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全方位、多途径、多层级采集城市体检指标数据,实现城市问题及时发现、实时预警、动态跟踪、有效修正,推动城市科学治理、智慧治理。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提升权力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问题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打造融合互通、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调度平台,完善实时监测、远程调度、指挥决策功能,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2)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加强多维度经济运行要素指标监测,建立全市重点企业数据评估模型,实时掌握经济运行态势。推进“互联网+督查”,提升重点项目招引、审批、建设的全过程监管和实时调度能力。建设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时监督信息系统,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监管能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完善环卫固废、城市道桥、违法建设、工地扬尘等监管系统,打造智慧城管大脑。大力推进“新城建”,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推动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深化应用建筑模型(BIM)技术,完善建筑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提升工地实时监管能力;以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构建住建领域低碳排放综合监管平台,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完善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系统,提升交通大数据利用水平,构建面向管理和服务的AI能力。建设智能网格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气象精准预测、预防能力。全面整合和升级全市现有市场监管应用系统,开展重点领域监管应用创新。完善信用体系,推动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沙箱建设应用。完善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建设应用。完善统计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气象局)

    (3)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和“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推动智能手段在人流监测、城市安防、打击犯罪、综合治理等领域深度应用,提升事件洞察能力和联动处置效率。构建全市统一的标准化网格平台,提升网格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延伸构建“街道中脑”“社区小脑”“小区微脑”,加快形成五级贯通、数据共享、响应联动的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司法行政指挥平台建设,开展智慧社区矫正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

     (4)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域立体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巩固和提升“数智环境”建设成果,提升联防联控联治能力。完善锦江水生态治理系统、基层防汛监测预警平台、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打造智慧水务平台。推动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查及基础信息平台、智慧绿道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园林绿道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气象数据在生态治理领域集成应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气象局)

    8.构建智能化生活服务体系

    (1)完善智慧医疗服务。构建形成全市统一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人口资源、医疗资源等医疗卫生基础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医疗支撑能力。开展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临床辅助诊断、跟踪监测、健康管理等服务,提升全程舒心就医体验。探索建设区域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应用,构建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实施全域成都医联工程,促进医疗健康信息在居民、医疗机构、政府、企业之间互通共享。推进“四个一”等便民惠民应用建设,实现居民看病“一码通”、健康档案“一生通”、买药配送“一网通”、就医结算“一次付”。(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2)完善智慧交通出行服务。完善“交警大数据”“移动警务”“蓉e行”平台,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多平台集成实时交通信息需求。建设全市统一的共享停车平台,整合全市停车资源,释放闲置泊位,促进共享应用。完善公交、轨道交通“一卡通行”“一码通行”多平台集成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3)完善智慧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基础应用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和教学模式转变。建立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和教育合作与分享服务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K12(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需求。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缩小区域和校际教育差距。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教育治理科学化,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完善智慧就业社保服务。建设人社智慧治理中心,构建完善人社智能治理体系、智控风险体系、智联业务体系、智惠群众体系。探索构建基于实体社会保障卡和电子社保卡的可信身份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体系,提升人社公共服务便捷化均等化精准化水平。(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5)完善智慧医保服务。完善医保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医疗保障业务经办系统一体化应用。构建统一的医保公共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提供标准化医保业务等公共服务。构建医保智能监管和宏观决策支持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三医联动”。构建医保基础信息库和大数据库,建立健全统一的医保数据交互管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医保局)

    (6)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完善全市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养老“关爱地图”,建设“智慧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提升基本养老服务申请受理、过程管理、资金结算、信息推送、服务质量监测等全流程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服务体验。(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7)完善智慧帮扶服务。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持续跟踪困难职工及偏远农村困难对象生产生活状况,提升精准帮扶实效。推动智慧农业农村建设,创新农产品经营模式,提升科技帮扶成效。(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8)完善智慧文旅服务。提升文化天府云、成都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服务功能,完善文旅e管家大数据监管体系,打造智慧公共文化平台。整合区域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成都”,提升城市体验感。依托公交、绿道、慢行系统等交通空间打造智慧生态景观带,围绕提升街道环境品质营造智慧城市应用空间场景,全面提升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服务能级。(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市公园城市局

    (9)完善智慧体育服务。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在体育场馆和赛事活动中部署应用,推进体育赛事智慧化发展,助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互联网”“体育+人工智能”“体育+大数据”等智慧化应用,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经信局)

    (10)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建设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制定发布成都市智慧社区建设标准,按市级统筹、区(市)县共建、社区共享思路搭建统一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一平台、多出口”。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重点发展智慧党建、智能看护、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物业等新型服务业,培育覆盖健康、家政、文体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业,促进构建云端集成、智能生活、科技时尚的社区现代生活场景。完善社区物联感知体系,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小区、智慧院落建设,打造无感管理、有感服务的智慧应用场景,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车行管控、跨界融合、快速响应的基层智慧治理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网络理政办、市住建局)

    (11)探索推行“一码通城”。推动与市民和企业相关的政务、公共、社区、生活等方面智能化服务分别向“天府市民云”和“蓉易办”集成,实现市民和企业服务“一触即达”。探索推行全市统一个人身份识别码,打造无接触式高品质生活服务应用,构建城乡一体的后疫情时期普惠民生服务体系,实现生活服务“一码通城”。(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9.构建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

    (1)完善多维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安全与风险防控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感知预警体系,增强全环节全过程监测预警处置能力。高标准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实现感知泛在、研判多维、指挥扁平、处置高效,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态势。完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加快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双线融合”,推动建设基层综合管理应用,完善基层事件发现机制,提升市、区(市)县协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智能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远程诊疗体系,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加强人口、健康等大数据分析运用,提升联防联控、精准防控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城管委、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2)健全社会诉求体系。完善集多种渠道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社会诉求受理平台和工作体系,全天候感知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公众意见建议。完善诉求处理机制,支撑各级政府领导干部通过理政平台实现扁平化、实时化、高效化处理诉求,实现社会诉求“一键回应”。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接听业务“双质检”、工单质量“双审核”、诉求办理“双闭环”的“三双”机制,提升社会诉求办理实效。开展检察系统公益诉求办理联动工作。开展网络理政平台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工作,提升平台便民利企效能、辅助决策功能和风险感知、预测防范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社会诉求舆情分析,支撑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10.构建智能化产业发展体系

    (1)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化“芯—屏—端—软—智—网”产业布局,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招引,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智慧城市产品供给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新经济委)

     (2)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推动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能管维,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对接融合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化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内容等新技术在餐饮购物、旅游运动、文创娱乐、会展、医养等优势领域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线上线下观光农业。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物流、研发设计、营销、结算等领域广泛应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市博览局)

     (3)培育智慧城市发展新动能。积极发展新制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积极培育新金融,提升生活服务能级。积极发展新零售,培育现代消费新模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推进车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建设,发展智能驾驶应用。大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跨界融合,支持新兴势力向传统行业迈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

    (四)加快建设智能基础设施      

    11.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智慧城市支撑能力。加快推进超算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大幅提升存算能力。组织编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新基建项目加快实施。优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架构,扩容国际直达数据通信带宽,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能力。优先在成都东部新区、重大活动赛事场馆建设中部署和应用新型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新经济委、市网络理政办,成都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

    12.优化完善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加快形成横向延伸至群团组织、纵向覆盖到社区的网络架构。大力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在电子政务领域规模应用,形成示范引领。优化政务云架构,增强PaaS(平台即服务模式)基础平台功能,提升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

    13.加快建设智能感知体系。完善城市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感知体系建设,全面部署道路桥梁、市政设施、建筑工地、交通运输、地下管网、河湖林地、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同步推进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地下、地面、空中设施设备的视频、物联感知数据统一接入、集中管理、远程调控和数据共享。(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应急局、市网络理政办)

    14.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对城镇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市政府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充分整合路灯、交安、通信、监测等市政设施,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逐步实现“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缆线共廊”,打造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疏导、环境监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综合物联网络,促进城市基础网络和感知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幅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

    (五)推动重点突破和示范引领

    15.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吸引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参与,以基层治理、行业管理、民生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大运建设,为成都大运会提供全方位智慧应用服务。高标准建设智慧东部新区,打造数字成渝桥头堡。建设智慧产业功能区,实现服务全集成、数据全融合、态势全可视。推进智慧科学城、智慧博览城建设,以创新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城市新名片。(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博览局,成都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

    (六)健全三个支撑体系

    16.建立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依托“城市大脑”和数据资源中心,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应用开发生态及创新支撑体系。按照“需求侧场景化、供给侧产品化”思路,完善智慧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构建互动共赢生态。支持企业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融合创新场景实测,遴选推广创新项目。支持企业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推进“硬核科技”转化应用,促进形成产业生态。支持发展规划咨询、投融资、建设、运营等专业服务,打造智慧城市创新生态圈。(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新经济委、市网络理政办)

    17.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推进网络安全体系规划、建设运行和基础设施国产化,基于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做好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靠、平滑演进。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公共数据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提升核心技术突破和服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网络理政办)

     18.健全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以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智慧城市运行评价标准的实施应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成都市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评估。筹建成都市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成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区域合作

    19.推进智慧城市区域合作。着眼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需求,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应用场景标准统一,促进政务服务统一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智慧交通一体化、文旅资源共享化、生态治理标准化、产业发展协同化。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数据互通、证照互认、公共服务共享为重点促进人才和要素资源有序流动,推动数字成渝一体化。着眼“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战略布局的有效落地,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协作,共同提升区域共治共享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功能,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统分结合、联动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推进功能,建立健全市、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做好智慧城市规划制定、标准规范制定、项目组织、成效评价评估等工作,并加强对各区(市)县工作的指导。

    (二)建立责任体系。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本方案,构建本地区本部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体系,压实工作责任;要对标国内外先进,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智慧城市建设细化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落实。

    (三)统筹资金保障。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营等财政资金保障和分级投入机制。组织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果、资金管理情况实行监督管理和追踪问效。鼓励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扶持。

    (四)创新建设运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运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领域倾斜。支持企业、市民、媒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发挥优势,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各地各部门联合、引进优势企业,分行业研究、整体推进,探索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长效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篇10

 一、发展目标

按照“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通过三到六年努力,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将园区建成中西部领先的信息化开发区和国际一流水平的智慧型城市新区,为开发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发展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至2017年。信息化应用基础框架形成,完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建立城市运行感知网络和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智慧城市运行架构初步形成,成为中西部智慧城市(开发区)建设的先行区。

第二阶段:至2020年。在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上,发展培育一批智慧型产业,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0年,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第一阶段的细化目标:

——坚持“适度超前”战略,建成高速、融合的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国家信息通信枢纽优势,基本建成新一代宽带网络、若干个云计算中心,建设私有云模式的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兆位每秒,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兆位每秒,确保各通讯运营商新一代通讯网路对全区的无缝覆盖,无线局域网在重点街区及商务楼宇高密度、高流量覆盖,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中西前列。

——践行“整合创新”理念,建成智能精准的智慧城市建管体系。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响应、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保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臵机制。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臵,生态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建成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开发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普遍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推进面向市民的住房、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进面向企业的投资融资、企业信用、产品供销、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60%以上的成年居民和企业享受个性化政府信息服务,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智融服务、慧聚创新”为工作主线,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全民参与”思路,通过“感知促应用、整合促管理、智慧促转型”三个层面的建设,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从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规划指引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深入,不断增强实施应用效果,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各产业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服务为先

将智慧城市建设重心聚焦于满足公众和企业需求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重视信息化对园区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化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优化民生质量和营商环境创造条件。

3、整合共享,创新优化

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约建设,创新信息化应用体系和政府服务方式,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4、政府引导,多元参与

突出政策和资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鼓励、扶持效用,强化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实现智慧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加快“宽带园区”建设,畅通智慧城市信息通道。进一步推动“城市光网”建设,构建“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能力,加快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全区的新一代网络的技术改造步伐,尽快实现4G网络制式全覆盖;采取政府扶持引导、运营商自建与商户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启动“WIFI园区”建设,持续增加热点区域及AP数量,提高网络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拓展WIFI门户资源在园区形象宣传、商务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2.建设全面覆盖、资源共享的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公安、交警、城管、应急指挥等各业务部门的技术

推荐访问:实施方案 城市建设 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评价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怎么写 智慧城市建设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