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盘活地摊经济思考(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地摊一直因“脏乱差”、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备受诟病,过去城市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等各部门均以“严管重罚”强监管地摊经营者。但另一方面,地摊经济凭借创业门槛低、失业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先天优势,为广大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了诸多机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6.0%,另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尚未返城,因此升级、盘活地摊经济是顺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稳就业保民生的适时之举,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某区地摊经济现状
基于经营场所的不同,某区摊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集中在全区14家农贸市场,一般有固定摊位,需缴纳租金,主要销售基本日用品、食用农产品、预包装食品,营业时间与农贸市场同步;
第二类集中在各社区、居民楼周边,主要从事农产品销售、食品制售,为居民提供蔬菜水果、包点面点早餐、卤味等食品,经营时段为一早一晚时段,满足上下班族生活需要;
第三类以流动摊贩为主,没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往往采取占道经营的方式,在地铁站出口、学校周边、公园广场、新建楼盘等人流集中区域辗转,目前为城管部门重点整治对象。准入方面,以食品摊贩为例,按照《某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规定,食品摊贩需在政府划定的经营区域、确定的经营时段内实行备案管理,目前某区仅农贸市场及中交丽景夜市区为政府划定的区域,该区域内所有食品摊贩已实行了备案管理。
由此可见,政府划定的经营区域有限、营业时间较短、经营项目单一,某区地摊经济规模较小,打造地摊经济“升级版”势在必行。
二、经验借鉴
1. “成都模式”:允许临时占道经营
为全力助推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成都市政府创新出台“五允许一坚持”服务措施,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对轻微违法以教育劝导为主。
面对临时占道经营引发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交通不便等问题,成都随后推出“八项机制”升级包,为摊点摊区设置引导、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商贩摊主容错纠错、商贩摊主榜样示范、商贩摊区择优拓展、摊区安全防护、城管巡查服务等八个方面打好制度“补丁”。两个月内,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2. “台北模式”:借力摊贩自治组织
台北“夜市”的繁荣中外文明,台湾对流动摊贩的引导、治理起步时间较早,《台湾省摊贩管理规则》中规定,流动摊贩从业者在获得许可证后,应当加入摊贩组织才能开始营业。自治组织承担“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责,既要规范摊贩经营行为,协调摊贩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又要为成员开展培训、帮助销售、打扫卫生。自治组织协调联动单个摊贩“化零为整,化整为固”,形成摊贩行业,通过行业自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3. “悉尼模式”:依托文化创意产品
每周六、周日的早上十点到下午五点,澳大利亚悉尼的岩石区跳蚤市场都有近200个摊位出售各种文创产品,包括珠宝、瓷器、木雕、玩具、手工艺品等,岩石区也因此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外游客前往“打卡”。文创产品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兼具性,既有利于文化输出,也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
三、对策建议
1. 政府牵头抓总划分区域,引导摊贩有序占道经营。聚焦三大区域,由政府协调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明确可占道经营的特定区域、具体时段。一是以博物馆、华生园为主的旅游景区,在不影响景区秩序的前提下,争取企业免费提供摊位。二是以九宫庙步行街、地铁站出入口、社区居民楼为主的人流密集区,划分出可供摆摊的区域,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增添城市烟火气。三是以跳磴镇、万吨冻库、大渡口古镇为代表的特色区域,打造一批美食示范街、“网红打卡点”。
2. 持续开拓创新经营项目,打造特色地摊示范街。一是着眼长远,打造特色美食街,充分发挥主城区唯一可进行活禽交易宰杀点的优势,打造跳磴镇“活禽美食街”;
牢牢依托万吨冻库,建成“生鲜大排档”;
做大做强大渡口古镇,深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合作,引入“非遗美食街”。二是深挖文化潜能,打造文创产品街,除销售某区特色美食(如米线)外,在旅游景区、九宫庙步行街开辟文创产品售卖专摊,出售麦草艺画、乱针绣、木雕等某区非遗工艺品。
3. 强化线上媒体宣传力度,聚力打响区域品牌知名度。通过“网红”宣传、抖音短视频展示、区长镇长直播“带货”、本地美食微信公众号营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线上观众向线下消费者引流,切实为某区聚人气、添活力。
4. 坚持包容审慎柔性监管,实现行业自律社会共治。借鉴成都、台北经验,“放”得宽松、“管”得严格、“服”务到位,督促地摊经营者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鼓励组建摊贩自治组织,逐步形成行业自律、社会共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