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好公文的五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办文能力,居于党政机关日常工作“办文、办会、办事”三能力之首,而公文写作能力又是办文能力的首要方面。写好公文是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秘书岗位人员的基础本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需要锲而不舍地努力、驰而不息地追求。笔者在多级政府机关部门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公文写作经验与体会,归纳总结为五个心得:
一、多学习,多积累
毛主席指出:“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于公文写作同样适用。任何一篇公文都离不开对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把握,专业理论及政策的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组织驾驭,它们都是公文写作的粮仓,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打开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取用的物资。而这一切的获取,都源于坚持不懈的学习、兼收博采的了解、日积月累的堆积,聚沙成塔、内化于心,进而实现大脑知识从量变到质变,达到写作时“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二、勤收集,勤记录
明朝文学家张薄说过一句名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即在日常学习开会、调研考察、读书看报、小憩静思中,总会不经意发现一些对工作有用的重要文字、图片、场景,如领导讲话时的重要论断、人员发言时的独到见解、网络媒体中的重要信息、舆情民意中的言论情绪、街头巷尾的真图实景等,还有一时头脑风暴闪现的灵感、思路、想法等,如果不及时留存,很容易转瞬即逝,错过了信息收集的最佳时机,特别是有些实情实景无可复原。这时便需要快速利用笔记本、便签条、手机等一切身边工具进行即时记录、拍照、储存。这些看似举手之劳的小动作,常常会满足公文写作中的许多不时之需,起到“意外惊喜”的大作用。
三、用真心,用实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公文写作有一定的既定模式可遵循,大多数无需倾泻过多激情,如实施意见、行动方案、会议纪要、公告通告等,格式相对固定,语言相对简明扼要。不过,不同的公文对遵循既定模式的要求程度也有所不同,比较而言,领导讲话、致辞和报告等,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领导的思想、意志甚至情感,表达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允许文字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这就需要起草者用心领会揣摩、吃透精神,与领导一道同题共答,把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增进各方面协同融合、推动行业领域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真心实意和质朴情怀,注入字里行间,容易让读者听众感同身受,于是,公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常反向,常换位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法如此,文法亦当如此。公文是起草人写的,必定附着起草人的个性与习惯,但公文受众开放,能否得到认同、起到发文效果,又必须要跳出起草人的个人理解、惯性思维来立意行文。因此,在起草公文的过程中,起草人需建立“反向思维、换位思考”的写作意识:如果我是公文起草的提出人,起草这篇公文的动因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我是请示报告的对象,对哪方面数据信息最为关心,倾向于支持哪种诉求,能最大化做到何种程度……如果我是讲话的领导,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个人观点是什么,语言风格是大气磅礴还是言简意赅,内容陈述上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含蓄……如果我是政策的被施行对象,是否切中问题要害,是否最大化地满足了需求,是否达到措施最便利,是否有容易规避的空白区域……只有这样,才写得出“鞭辟入里”而又“严密周全”的好公文。
五、善溯源,善推敲
******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中讲到:办公室起草的文件,并不要求文字要多优美,但一定要严谨。公文写作通常涉及援引领导人讲话、政策文件规定、数据与案例。既然是援引,就存在来源、出处是否确切,数字是否准确的风险,需要起草者具备敢于、善于质疑的精神,去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如果要援引领导人的讲话,就一定要找到首次报道的媒体刊物;如果要援引政策依据,就一定要找到最原始的出处;如果是决策用的数据,就一定要向主管部门进行求证;如果要采用专家的观点论断,也有必要做一定的考量论证。总之要做到既相信权威、也不盲信权威,才不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此外,还要养成公文起草完毕后留出修改空间的习惯,修改的过程是不断激发灵感的过程,是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更是精雕细琢的过程,是写公文最后阶段的升华,再高的写作水平都要坚守这条原则,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精辟地总结了这个道理。
总之,公文写作既非不拘一格,也非千篇一律,好公文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也没有触手可及的上限,在我看来,纵有一百种观点,一千种经验,都不抵怀揣一颗全心全意、善始善终对待工作的心,拥有不怕吃苦、不畏较真,勇于摸索、甘于坚守的态度。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写好 公文 写好公文的五点心得体会 如何写好公文心得 关于公文写作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