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中印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3篇(全文完整)

2022年中印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6-21 1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印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中印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3篇(全文完整)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印度经济迅猛增长,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大。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精心为大家整理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关键词:中印关系;
印度;
大国战略

  一、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人口已到达12.1亿,居世界第二。印度与中国都是文明古国,在近代皆存在遭受殖民统治的屈辱经历,也都经过了漫长艰难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的中印关系虽几经波折,但进入21世纪则不断升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广泛和深远的合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年12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年4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折。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年至1963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这是时隔34年以后印度总理的首次访华,打开了中印关系深入发展的大门。此后中印两国的高层互访频繁,中印关系进入了加热期。2006年,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次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印,印度方面举行了盛大热烈的欢迎仪式,中印双方将2006年共同确定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年"。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中印双方也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加深。中印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土争端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长期侵略西藏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段,东段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大约9平方公里,中段2000平方公里,西段3.3万平方公里。1959年,印度发动了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1962年10月17日,印度在东西两段同时猛烈炮击中国哨所,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就此而拉开序幕。中国军队虽大败印军但却主动停战并后撤。中国的做法既在世界上得到了极大的同情和尊重,也缓和了中印边界危机。但是此次中印的边界武装冲突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双方的交流与往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并一度撤回了外交大使,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止,中印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低潮期。

  (二)中印贸易纠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两国经贸往来频繁。中国目前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则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印两国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加深,经贸摩擦也愈演愈烈。近年来,印度频繁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活动。印度成为世界上继欧盟、美国之后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排在第三位的国家,也是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已经成为阻碍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印度的大国战略

  2012年6月9日,印度和日本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目标直指中国。印度人民党也在印度国内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这些都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不利因素。此外,印度一直把核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想要依靠核力量来实现大国梦,印度拒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且一直以中国为假想敌来研制武器。如印度的"烈火-5"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等攻击性武器,极大地加强了印度的军事力量。印度的核威胁也使中印关系再添一个障碍。

  (四)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冷战时期印度为追随苏联而与美国疏远。两级格局瓦解后,印度便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从印度方面来看,与美国合作,有利于借助美国的力量遏制中国;
从美国方面来看,与印度合作一方面可以在亚洲牵制中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达赖进行反华活动。2005年7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订了包括印美核能合作协定在内的10余份文件,印美关系升级为"全球伙伴关系",印美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美国与印度的军事合作也势在必行,这对于中国的安全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印美合作的不断加深,印度很可能成为美国在亚洲牵制中国的一个重要砝码。

  三、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分析

  虽然中印关系依然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不利因素,但随着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中印关系平稳健康发展也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

  政治上,中印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从"冷和平"走向了"热合作"。首要表现就是中印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双边对话机制。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开拓和深化了中印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面对中印两国长期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西藏问题、领土争端等,双方都派出代表进行了多轮会谈,并建立了中印边界特别代表机制、中印战略对话机制等等,集中解决中印双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经济上,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也非常明显。中国目前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和印度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经济发展也都有很大的潜力,并且都取得了很大成就,2011年中印贸易额已经达到了73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印贸易额十年增长了20倍。再加上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中印之间经济合作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在国际合作中,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有很多共同利益存在。中印两国在国际交往中,都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在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中印两国都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发达国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中印两国都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都主张联合国改革。这些共同的主张也使得中国和印度在政治领域的互信也不断增强。中印双方的对话合作也从双边关系拓展到了多边领域。近年来,中印俄三国的三边合作趋势比较明显,再加上金砖国家间的合作,中印两国在国际场合的会晤不断增多。在中印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友好相处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虽然中印双方在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等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更加需要中印两国化解矛盾、携手并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马加力.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梅波,郎建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投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1,(4).

  [4]马加力.印美关系走向[J].现代国际关系,2005,(8).

  [5]谷曼.关于中印关系的战略思考[J].长白学刊,2004,(3).

  作者简介:许晓(1985-),男,山东日照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国际政治与大国战略研究。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中印关系

  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北临中国,南接印度洋,拥有仅次于中国的庞大人口,属于日渐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潜力不可小觑。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其成为印度洋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和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印度洋能源运输线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关乎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处理好中印关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拟就中印关系的发展基础、存在的障碍以及前景作简要分析。

  发展基础:

  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1950年,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为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与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私交甚厚,不仅为推动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积极发声,还多次为周总理的外交出访提供帮助。当时印度社会流传一句口号——“Chini-HindiBhai-Bhai”,即“中印友好似兄弟”的意思,足见当时中印关系的亲密。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签署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英属印度时期,在西藏地区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权,对消除中印边境通商不平等问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历了1959至1976年长达17年的低潮期后,中印关系在1976年恢复正常,但直到12年后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关系才重新走上正轨。此后,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访日益频繁,1992年、1993年、1994年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总理拉奥、副总统纳拉亚南先后访华,作为回应,1991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李鹏总理、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乔石委员长、江泽民主席分别访问了印度。这一时期中印高层互访加密,显示了双边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双方高层继续保持高频接触,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同时,两国在民间交流、经贸合作以及军事合作领域也进展顺利。中印联合医疗队的成立是两国民间交流的一大典范,两国互派青年学生交流学习,军队联合反恐演练多次举行,显示了中印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两国持续增长的经贸合作也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已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2010年,双边贸易额业已突破600亿美元,增幅和增速居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首。

  存在障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的影响,中印关系初现裂痕。1956年,借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活动在印度举行的时机,印度方面劝说前来参加盛会的达赖喇嘛留在印度。虽然在周恩来总理的劝说下,达赖喇嘛最终回到西藏,但印度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为中印关系的破裂埋下隐患。因此在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达赖喇嘛流亡印度之后,中印矛盾开始公开化,尽管两国当时的政治关系融洽,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并未打算做出让步,于是两国交恶在所难免。

  除了西藏问题之外,中印关系恶化还有一条线——边界问题。抛去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中印在历史上并未签署过任何有关边界的法律文件,也就是说中印两国并未划定过边界。尽管如此,中印在边境地区还是有一条习惯上的实际控制线,双方一直相安无事。然而,情况在1959年变坏。从1959年开始,印度在边境前沿地区逐步推行蚕食政策,不断越过实际控制线向“麦克马洪线”推进,并加强在该线附近的巡逻警戒,有时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继续向中方控制地区推进。印度此举引发了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并最终导致1962年两国之间长达一个多月的边境武装冲突。自此,两国关系跌入冰点。中印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多,但边界问题始终是横在中印关系发展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1987年印度国会通过议案,将主要争议地区之一单方面宣布为阿鲁纳恰尔邦(中方称之为藏南地区),试图将“麦克马洪线”合法化。这一做法无疑再次将脆弱的中印关系打入谷底。

  除了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外,两国在巴基斯坦、核试验、印度入常等问题上也未能达成共识。两国媒体都极力炒作对方的威胁,中国护航编队通过印度洋航线让印度绷紧了神经,印度海军进入南中国海与越南海军举行演习又引发中国的担忧。可以说,两国的互信基础相当薄弱。

  前景分析:

  21世纪的前十年,双边关系可以说是总体平稳但波折不断,一方面两国领导人高频互访,如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站即访问印度,显示了中国对这个南亚邻国的重视;
印度总理辛格也在今年十月份回访中国;
另一方面,就在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中印边境发生了“帐篷对峙”事件,两国边防军人在实际控制线附近发生对峙并持续数日,实为罕见。高层频繁互访显示两国加强沟通与合作的强烈需求,可不断的冲突和摩擦又显示两国合作基础的脆弱。因此,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应该是合作是主旋律,摩擦是小插曲。

  出于经济发展和安全战略的需要,中印两国势必保持和发展两国现有的合作基础。双边关系将呈现长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由于中印均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

  生是两国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得两国对对方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经贸合作领域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中印将迎来一个长期性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印合作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区和国际事务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态势明显。中印两国将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问题和有时难免出现的分歧,使两国关系进一步走向成熟,避免再次出现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曾大起大落的情况,保证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然而两国在面临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时缺乏灵活变通的思路,在某些敏感领域对抗甚至冲突亦难以避免,边界问题依然难以解决,边防军人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
随着印度制造业水平的上升和中国服务业的扩张,经贸摩擦将是中印之间一个新的矛盾来源;
关于地区及国际事务,两国也存在很大分歧,包括中国维持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推行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以及印度向东扩张的战略,谋求在东南亚甚至东亚的话语权等都将对中印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将是长期的并且难以消除的。

  结语:

  中国是印度的最大邻国,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对两国为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良好的和平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两国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两国也都带来很大的好处。因此,两国都非常重视与对方的关系,这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两国人口总和超过25亿。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亚洲形势总体稳定,但局部的动荡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年来,南亚安全形势有恶化的趋势,地区恐怖主义猖獗,巴基斯坦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阿富汗战争仍在继续,斯里兰卡内战重新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中印睦邻友好已成为亚洲特别是南亚的重大稳定因素,有深远的影响。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形势政策论文

  CharlesSun

  2011级涉外会计一班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摘要

  作为地区与世界大国的中国与印度的未来关系走向不但是亚洲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所关心的热点。虽然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友好是大多数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历史渊源、现状、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认为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积极的的,竞争与合作将是未来中印关系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中国和印度现状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

  (一)中印关系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平原,印度的印度河与恒河平原,曾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孕育出了灿烂的古文明与至今最多的人口。碧波荡漾的恒河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人创造了包括以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创建的沟通亚洲与欧洲的隶属印欧语系文明,波斯帝国灭亡后避难于印度的波斯文明,从阿富汗传来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大杂烩,阿拉伯数字、阿旃陀石窟、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教印度教、泰姬陵。与此同时,华夏文明的萌芽在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中国、印度—两个民族,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往来,摩擦与冲突的历史由此展开。

  (1)初步接触:秦汉

  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与中国有何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多次提到中国(Cina支那),一般认为它是中国的「秦」字。但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

  西汉已有初步接触

  据中国《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世纪中国四川的产品已经到了印度,这是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的可靠证据。关于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有记载,是在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由此可见,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开始,是初步的接触阶段。

  (2)佛教热潮:魏晋南北朝至唐

  魏晋至唐的400多年间,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得到全面的开展,双方的官方与民间往来频繁,贸易活动增多,彼此间的了解逐步加深,而最显著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与繁荣发展。

  魏晋时期,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的局面,清谈之风盛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影响力亦进一步扩大。到了唐代,国内外水陆交通发达,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各国的往来频繁,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技术、贸易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高峰,两国间相互往来,彼此派遣使者,是中印间往来最活跃、最昌盛的时期。

  (3)海上贸易:宋、元、明

  宋、元、明三代,尽管由佛教文化所带动的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逐渐式微,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运动亦渐入尾声,但此时期代之而起的是中印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的发达。

  在宋代,中印贸易活动主要靠海路,史书中有不少记载,提到南印度和印度西海岸的一些重要港口,如古临、注辇、孟加拉国等。到了元代,版图扩大,中国与印度交往的地区更广。至明代,海上贸易,无论时间之长,还是地域之广,都大大超过元代,除了西海岸外,还扩大到孟加拉国湾地区。其中,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政治和经济意义并重。

  (4)大转折:清至近代

  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到了明清之际已大不如前,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像潮水般地涌向中国,西方的天文、历算、数学、医学等也传入中国,而清代皇帝康熙也勇于接受西方的事物,并鼓励人们学习。因此,明代以降,中印的外交活动几乎停止,商贸活动也已中断。

  到了清中叶以后,虽说两国有了贸易往来的关系,但倒不是什么真正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是毒害人们的鸦片贸易。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①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一个高潮。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接待的第一位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在4个月内实现了两国总理互访。尼赫鲁总理到达北京当天,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会见。4天后,毛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总理,,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1956年11月,周恩来总理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总理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人民群众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在首都新德里等地,有上百万人欢迎周总理一行。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声和欢呼声。周总理发表讲话说,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非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方面互相支持和配合。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生逆转。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达赖等人逃往印度。当时,达赖及其追随者的活动都得到印官方的协助和配合。印度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也违背了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清楚,中印关系由热变冷,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政策造成的。中方的善意和努力,没有能够挽救急转直下的两国关系。

  ②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西方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划定的边界线,并在军事上推行“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挑起边境流血冲突。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但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而不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立场没有改变。

  边界武装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印虽未断交,但双方撤回了大使,关闭了总领事馆,经贸关系基本中断,文化交往包括民间交流都无法进行。中印关系进入了漫长的僵冷时期。

  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开始出现一丝转机,但总体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和冷漠。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1977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和人员互访。由于印度领导人坚持所谓“平行政策”,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中印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

  ③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推荐访问:发展趋势 中印 现状 中印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3篇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篇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和趋势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