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8篇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8篇

发布时间: 2022-12-21 14: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语言领域小班教案 篇一

一、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尝试用简单完整的语句描述故事内容;

2、能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

二、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挂图

三、活动过程

㈠、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看第一幅图,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激发幼儿兴趣。

1、师:谁来了?你觉得小兔子今天要去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看小兔子的装扮,自由猜测。

2、师:小兔子走到哪里?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猜猜它们在叫喊什么?

㈡、观察第二三幅图,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到底谁来了帮助小兔子的呢?

2、集体交流理解图片内容

①观察第二幅图师:是谁来帮助小兔子的?象爷爷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帮助小兔子的呢?你觉得象爷爷的什么像小桥?

②观察第三幅图师:雄兔子过了河心情怎么样?它们会对象爷爷说什么?它们是怎样感谢象爷爷的呢?

㈢、尝试用简单、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

语言领域小班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念儿歌。

2、能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跟着老师看着图谱一起念儿歌。

活动难点:能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活动过程:

一、双手套上“树叶”,边示范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宝宝,你们知道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的吗?

(幼儿回答)你们见过秋天的树叶吗?(幼儿回答)看,老师这里的树叶你们见过吗?(幼儿回答)

二、让幼儿将“树叶”套在手指上玩。

老师这里好多的树叶,每个宝宝都上来拿一片树叶,我们一起念儿歌。

三、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1、宝宝,跟着老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带树叶旅游哦。

2、幼儿操作

3、小结:小朋友们都成功了,真棒!这么漂亮的玩具娃娃,摇来摇去不会倒,真能干,老师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不倒翁”

活动延伸:

1、老师这里还有两个不不倒翁,里面同样有橡皮泥,放在最底部的黑点处,我们再来玩玩看,为什么,一个会倒,一个还是不会倒呢?

2、我们一起带着他们到教室里去找一找,里面还有哪些秘密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熟悉《小树叶飘呀飘》这首儿歌,并能跟着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同时在表演时也能让幼儿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他们在玩玩、动动中获得乐趣。

首先在活动中,我给孩子每人提供了两片自制树叶,充分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教具的准备上,我还结合儿歌的内容制作了一些简单地图谱,以便于幼儿学念儿歌内容。

其次是教师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提问:刚才小树叶都飘到了哪些地方?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充分表现,并让幼儿看着图谱进行简单地模仿动作。整个活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整个活动中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

1、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并没有进一步让幼儿感受到秋天树叶掉落的情景。如果可以给孩子看一些树叶飘落的场景,听一听风吹过的声音的话他们的感受会更深。

2、幼儿不够大胆,学说“小树叶飘呀飘,飘到我的XX上”等完整的话时还是有些欠缺,少数幼儿能说完整,多数幼儿只能说出半句话,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语言教学中多给孩子们创造敢说、想说、愿意说的机会。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很熟悉东郭先生和南郭先生的寓言故事吧。(东郭先生对狼滥讲仁慈,是个不分善恶的糊涂人: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滥竽充数,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骗子。)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差不多先生,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 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 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 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三、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2、 明确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

四、 深入分析,把握主题

1、 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 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 概括主题

五、 赏析语言特色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六、 拓展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七、 布置作业(二选一):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2、以《红眼病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 记帐 态度: 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 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重点:

初步认识“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

难点:“

事迹”与“影响”“危害”的关系。

教法:

读读议议,说说写写

内容与步骤: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学生发言

明确:你们说的都不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写白话诗的人,叫胡适。他也不是最有名的人。不过他知道这个最有名的人。胡适还专门为其写了小传。介绍了他的一般情况,生平事迹和巨大影响。胡先生说这个人姓差,叫差不多。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差不多先生传》。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现在我把文章读一遍。请一个同学跟我配合一下,凡是差不多现生说的话都由这个同学来读。

2、师生读课文。

3、教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文中有哪些生疏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教师:我说一个词,并说出两个意思,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在文中的意思。

凡事:①平凡的事。②所有的事。

赔小心:①赔不是。②道歉。

算账:①计算账目。②吃亏或失败后不与人争执较量。

圆通:①物体形状外圆内通。②为人处世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6、教师:请同学们看1—3段,准备说一下差不多先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住址、名声、相貌等。

1、 学生口述,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姓差,名不多,各省县村人,全国人的代表。

2、 教师:请同学们看5—9段,从左往右,每排学生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一件事。第6、7、8排的学生分别诉述第1、2、3件事。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3、 一分钟后,学生叙述。

10、教师:我们分别用几个字概括出这五件事

11、师生讨论

明确:第一件:买错糖;

第二件:答错题;

第三件:记错帐;

第四件:误了车;

第五件:寻错医。

12、教师:看一下文章最后两段,说一下差不多先生死后在众人中起了怎样的反响。用一组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3、师生讨论。

明确:受到称赞

获得雅号

成为榜样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1、 教师:通过差不多先生做的这五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怎样地人。

2、 师生讨论。

明确:做事马马虎虎的人。

3、 教师:作者选用了差不多先生的5件事,有什么用意?

4、师生讨论。

明确:说明这种处世态度害人害己。

4、 作者为什么那么细致地写差不多先生临死前说的那句格言?

5、 师生讨论。

明确:表明他死不改悔

6、 教师:结尾一段怎样写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的危害的?这表明这种危害到了怎样的程度?

7、 师生讨论。

明确:“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危害国家

8、 师生看板书,教师小结:这是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根源。

这是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所做的五件事。

这是差不多先生处世态度的危害。

四、引导学生理解疑难问题。

1、教师:我们看文章第11段“圆通”这个词,它的意思是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前文的叙述能得出这个结论吗?还有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害人害己又害国,为什么他本人还要至死不渝,而又有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呢?我们再读文章。男生读1、3、5、7、9、11段,女生读2、4、6、8、10、12段。

2、学生读文。

3、教师:现在我们来确认一下,4段到10段的叙述能不能得出第11段的结论。

4、师生讨论。

明确:不能。

5、教师:那为什么这样写?

6、师生讨论。

明确:为突出这种处世态度有极大危害,不可取。

7、教师:生活当中差不多先生会不会做一些不很认真,不肯计较,灵活变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的事呢?

8、师生讨论。

明确:一定会的。所以能得圆通大师称号,成为众人的榜样。

9、同学们想一想,原则、制度、法律、准则等,是到底是应该严格遵守,还是应该变通地执行呢?

10、师生各抒己见。我的意见,除极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变通的。变通过多,就变成了玩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有法等于无法,社会会失去正常秩序。

五、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本文对差不多先生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刻画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回答。

明确:语言、肖像、心理、行为。

做事马马虎虎,不认真,不深入,差不多就行。

马虎做事,害人害己又害国。

3、教师:通过写人记事来阐述道理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们学过的《为学》《成功的秘诀》等文章都是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在《读者》中常看到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借鉴使用。

我们现在该与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这就是我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我们也该说再见了,谢谢同学们,再见。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言领域小班教案 篇七

活动设计背景

视、听、嗅、品尝、触、都是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感知觉。能自觉积极地运用眼、耳、鼻、口、手等感官去感知,对于一个人能否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主动地发现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爱的笑脸》这一有趣的活动,不是单纯地给于幼儿关于感知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幼儿在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体验,主动建构有关感知的经验世界。同时还让幼儿感受到保护感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感官的方法,养成保护的习惯。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口、眼、耳、鼻的名称。

2、能撕贴五官,巩固五官在脸部位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官在脸部的正确位置并且学会撕贴五官及画五官。

活动准备

1、人手一面小镜子、一份固体胶。

2、白纸、彩纸、蜡笔等绘画工具。

3、五官图卡,一张画空白的脸的图片。

4、每组一只装纸屑用的筐子、两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找五官:幼儿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上有什么?

二、幼儿学念儿歌,巩固了解五官的位置及作用。

1、师:眼睛长在脸的那里,有什么用?用相同方法,提问其他五官。

2、学念儿歌,了解五官的作用。这是我的眼睛,眼睛看世界。这是我的鼻子,鼻子闻气味。这是我的嘴巴,嘴巴尝味道。这是我的耳朵,耳朵听声音。

三、教师教育幼儿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比如:不用脏手揉眼睛,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等。

四、教师出示一张画有空白的脸的图片及五官图卡,将五官贴在合适的位置

五、幼儿分组活动

1、幼儿撕贴作画:幼儿自由撕五官,并在背面抹上胶水,然后在空白的脸找到合适的位置粘贴。鼓励幼儿大胆撕贴,提醒幼儿完成后把废纸放入筐内、用抹布擦手。

2、幼儿画五官:为幼儿提供绘画工具,幼儿画五官。

六、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

教学反思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五官的名称的回答,孩子们都能回答得及时、准确,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孩子们也回答很好,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在动手粘贴和画画时,孩子们都积极动手参与,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都掌握了五官的位置与名称,虽然有的幼儿动手能力较差,贴得耳朵与脸分了家,但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语言领域小班教案 篇八

设计意图】

故事《脚步声》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文学作品,兔奶奶根据三只羊走路时脚步声的不同,判断是谁来了。利用这个文学作品,让幼儿学习根据声音的特征进行判断,不但发展了幼儿细致的分辨能力,而且使幼儿对周围的声音产生兴趣,能够留意身边不同的声音。通过学学说说中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使幼儿萌发了初步的角色对话意识。

根据孩子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孩子生长的环境,故事里的“姥姥”这一称呼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我把故事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在故事中称呼“姥姥”改为奶奶,出现的象声词走路的脚步声也进行了简单化,便于孩子学说。

【活动目标】

尝试分辨大羊、中羊和小羊以及其他动物与人群走路时不同的脚步声。

【活动准备】

操作图片;故事动画;脚步声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听故事《脚步声》

1、老师分段讲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重点提问:

A、是谁上山去看兔奶奶了?

B、为什么兔奶奶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呢?

C、X羊看见奶奶是怎么说的呀?

(幼儿模仿三只羊不同的脚步声,学说三只羊的话。)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重点提问:

A、X羊的脚步声是怎样的?

B、X羊见到奶奶又是怎么说的?

(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模仿三只羊不同的脚步声,学说三只羊的话。)

小结:哦,原来大羊、中羊和小羊的脚步声都不一样,所以兔奶奶一下就听出是谁来了。

二、经验迁移

1、你还听到过谁的脚步声

(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三、听录音,猜猜谁来了

1、这里还有脚步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放录音磁带:其中有妈妈穿着高跟鞋、爷爷用拐杖、小马跑、大象等各种不同的脚步声。)

重点提问:

A、这是谁的脚步声?

B、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小结:每个人的脚步声都不相同,仔细听,开动小脑筋,找找特殊的地方。(幼儿教育)

推荐访问:教案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8篇 语言领域小班教案 语言领域小班教案反思

版权所有:以恒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以恒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以恒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180050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