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思想宣传合集,供大家参考。
【导语】: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一
在博鳌亚洲论坛20xx年年会开幕式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重要规律之一。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完成新时代使命,融合发展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党的xx大以来,已经形成了融合发展思想和政策的完整体系。
党的xx大是新时代的开端。从那时起,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融合发展思想提到新高度,并据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融合发展的纲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融合发展的任务。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建立京津冀城市群、建设雄安新区、抓好长江经济带,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是实现城市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创举。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互联网+”,是促进融合发展的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是促成相关各国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远大目标,是以融合发展构建世界新秩序的“中国智慧”。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制定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无不贯穿着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是反映新时代基本特征,适应新时代基本要求之必然。
(二)
新时代,“体系”建设突出,要求更加重视融合发展。
我国经过“站起来”“富起来”,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衡量强弱的根本标准在于体系优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从重视“个体”转向更加重视“体系”。微观、中观、宏观事实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微观层次。比如“三聚氰胺”风波,看似产品质量问题,实质是管理体系问题。
中观层次。20xx年,我国光伏产品遭到欧美反倾销,发生严重危机。产品质量没问题,“两头在外”的产业体系有问题,人家不买你的产品,就没办法了。
宏观层次。最近美国政府禁止向我国中兴公司出口芯片,该公司遭遇极大困难。看似微观或中观问题,实质是宏观问题。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缺陷,核心技术比较薄弱。
体系是由多要素、多环节、多侧面、多层次、多主体构成的,体系建设必须用融合发展思路去解决。
(三)
新时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靠融合发展思想指导。
科技创新三种方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离不开融合。集成创新是把各种成果融合起来,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把已有成果和自己改进融合起来,原始创新虽然不是融合现成成果,但也必须融合各种条件和要素。所有科技创新都是融合的产物。
除了科技创新,还有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必须和这些方面的创新融合起来,才能应用化、市场化。中国芯片产业落后,有科技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本国企业不用本国芯片,怎么发展?说到底是个“产学研”融合问题。
融合支撑创新,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近年来,跨业融合有很大的发展。有的农村,实行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农业成为“观光农业”,农村成了“农家乐”旅游地,加工业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推广“光伏农业”“光伏渔业”,产业融合既扩大了新能源应用,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军民融合”更是伟大的融合创新。它保障了我国军力发展适应新形势要求,又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军备竞赛”。
创新和融合的互动,才是伟力之源。
(四)
新时代,面对“不平衡”“不充分”,必须用融合发展妥善处理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
我国有两大“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不平衡。
怎样解决城乡“不平衡”?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同时又提出“城乡一体化”,体现了融合发展的思想。城乡从两个方向融合。过去40年,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城市的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实现融合。这个伟大融合,造就众多城市的崛起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这个融合还在继续,但流动方向开始发生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将使更多的城市经济要素,资本、技术、产业、管理等等,走向农村,和农村的土地、资源、文化、劳动力实现融合。这是又一次伟大融合。双向融合,必将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本世纪初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实施这个战略,不是孤立地向西部多投钱,多摆项目,而是靠“东中西一体化”。于是有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西联通,互相带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油田,核心技术由中央负责,而后勤系统则由地方负责,被称为“融合经济”。
城市群是城市融合。北京城市建设遇到的问题,只靠自己解决不了。就京津冀一体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各自发展转变为融合发展。
(五)
新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坚定地推进融合发展原则。
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也出现了“逆全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正是以融合发展的思维和政策,维护其健康发展。中国坚持和遵循“平等、合作,互补、互利,共创、共赢”12字原则。平等合作,是融合发展的基础,互补互利,是融合发展的优势,共创共赢是融合发展的落实。
20xx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融合发展的方案。把过去从本国角度提出的“引进来”“走出去”融合起来,并提高到主体融合。说,“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建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现在已经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是把融合发展用于国际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而成功的飞跃。
(六)
新时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互联网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也引起热烈的讨论。有人好用“颠覆”这个词。其实,颠覆是表象,融合是主流。互联网促进了三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第一方面,促进了虚实融合。信息和实体从来是相联的。互联网出现,信息侧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并不能取代实体的存在和作用,只是改变了虚实融合的方式和深度,从以实为主导向以虚为主导变化。互联网上的网站,只在信息圈子里打转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虚实融合的网站,则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促进了规模和多样融合。互联网时代,有人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的趋势,忽略了规模的重要性。其实,任何时代,经济规模都是重要的,今天只是由过去的集中规模转向分散规模。至于大数据、云计算,更是靠规模满足多样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促进了多类主体的融合。互联网时代,多主体共生的“复合生命体”迅猛发展起来了,不同类型的众多主体借助和依靠一个平台共创共赢。
上述三个方面融合,为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
(七)
新时代,面对融合发展新形势,需要加强相关学术研究。
“融合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规律。
第一,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经济要素融合活动。经济要素扩展和经济要素融合,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今天,经济要素得到了空前的扩展,有基础性要素、杠杆性要素、主体性要素。要素越多,越需要融合。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要素融合。
第二,要素融合是分层次的,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宏观融合,主要是整体考量进行的融合,重点是把握需求和供给的匹配。中观融合,主要是产业和区域的融合,重点是把握纵向和横向的关联。微观融合,主要是企业层次上的融合。重点是把握效率和效益。宏观融合、中观融合造就环境,融合的决战在企业。
第三,在各种融合中,要特别注意主体融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经济要素并不是孤立地自由存在,它们总是被一定的主体所拥有、占有、管辖和支配。要不要融合,怎样融合,相关主体说了算。主体融合会降低要素融合的成本,提高要素融合的效应和效益,并形成一个稳定的融合格局。主体融合有多种方式。
第四,在融合发展中,各类主体都会受到制约。一是认识制约。决策者的眼光起关键性作用。乔布斯发现了手机能够和互联网融合,于是发明了智能苹果手机。依文公司董事长夏华发现了我国苗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业可以融合,于是把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二是制度制约。国内融合,要受到国内制度的制约,国际融合,要受到国际法和相关国制度的制约。三是利益制约。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利益融合,融合必须能够创造更高价值,价值必须能够在市场上实现,相关主体必须能够利益共享。克服利益制约,关键是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四是条件制约。“共同利益”不等于“同等利益”。每个主体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利益考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缺少资金和技术,但有大量劳动力,尽管有“微笑曲线”的说法,但“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方式对我们还是有利的。如今条件变了,就不能永远停留在垂直分工的底层。
第五,体系、规划、政策、模式、协调,是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用体系思维,定总体目标,做局部定性、定量。做好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要考虑现实条件、实施的可操作性、推进的步骤。制定相应政策。政策是市场和政府的结合部。提倡模式创新。找到匹配的模式,就是成功了一半。
实现融合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共同利益区”是协调的基础。第一个环节是沟通,通过信息交流,达到彼此充分了解,避免误判。第二个环节是商量,商量就是求同,求得共同认识,确认可以共同做的事情。第三个环节是妥协,妥协就是存异。双方让步,保留分歧。
(八)
实现融合发展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
融合发展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又要在市场经济形态中进行,这就带来它的复杂性。今日世界之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分歧,这就带来了它的艰巨性。
以中美关系而论,“修昔底德陷阱”之说,可做警示,不是“宿命”。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把“和平发展”建立在融合发展理论和政策之上,强调中国发展和他国发展互为机遇。访美时特别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用融合发展的和煦之风,扫除霸权主义、冷战思维的雾霾,是艰巨复杂并具有相当风险的事情,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定力和信心。
(九)
综合以上八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融合发展思想是根据新时代的历史特点提出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必将有效地指导国内发展、国内外融通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深入领会,认真贯彻。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二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因而也是最彻底的理论、最能说服人的理论。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之所在
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这样评价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220xx年来,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马克思从未离开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远大理想一直在发生影响。
作为革命家,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使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从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指明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对马克思的思想贡献,恩格斯这样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阐述了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本质,这就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从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革命家,马克思为自己提出的历史任务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革命的理论自觉,向我们展现了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内在一致性:作为革命家,他自觉地担当“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作为思想家,他自觉地承担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作出理论论证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将自己的全部思想归结为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理论。这鲜明而深刻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从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凝结着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无不围绕这一中心课题而展开。
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最为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最为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从而为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这是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为人类提供的最伟大的思想,也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更不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会形态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历史更替中,肯定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并从这个“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中找到了最现实的批判力量,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为人类洞察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的统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力量在于,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以理想和信念,赋予社会主义运动以最坚实的理论支撑,赋予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以最真实的道路指引。离开马克思主义,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追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实践力量和生命活力在当代世界最有说服力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都奠基于对我们所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世界的潮流和创新的实践,它引导人类以新的文明形态去破解自身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历史发展表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时代变革同进步,与创新实践同发展,我们就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照耀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之所在
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要求我们不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且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任何重大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蕴含重大理论问题。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根本目的是回答重大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究竟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一再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里的四个“不是”,既明确反驳了以“母版”“模板”“再版”“翻版”的眼光看待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错误论调,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造性和艰巨性,充分彰显了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理想因其远大而成为理想,信念因其坚定而成为信念。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而且以这“两大发现”为理论根基提出了“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社会理想,并且“目标始终如一”地“为全人类而工作”。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美国诗人朗费罗说,“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够生活得高尚”。我们所要跟随的伟人思想,莫过于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我们所要效仿的伟人生活,莫过于马克思的“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人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建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党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建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建思想的灵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建思想的灵魂,也是党建思想的重要价值取向和重要建设目标。
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领导,而且也包括对党的自身建设的领导,特别是党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领导,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各级党的组织对管党治党的责任,强调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第一政绩是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也是党的建设。
重申并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自觉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全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是强调坚持和保证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再次是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强调提升政治能力的保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与反复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相因应的。政治是科学,政治这门科学最大的规律是人心向背,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因此,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能够为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提供强大动力和道义支持。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党建思想最新成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党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全党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包含了五个方面重要内容。
第一,回答解决了一个重大课题,即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好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及如何长期管好治好这样一个党。这是在我们党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后,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首先需要廓清的重大时代课题。
第二,强调了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即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明确了一个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目标,即新时代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四,确立了一条党的建设的主线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即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第五,作出八个方面战略部署。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这是党的组织建设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六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七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八是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地生根,变成全党可以贯彻执行的党建行动。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建思想的鲜明主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因此,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一是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首先从讲政治说起。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为讲政治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基础,首要任务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三是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第一,抓思想从严,补足精神之“钙”。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第二,抓纪律从严,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四个服从”是党最基本的组织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组织纪律。第三,抓治吏从严,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破解“四唯”难题。坚持严管与爱护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第四,抓作风从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生死存亡。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着力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特别提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形成“头雁效应”。强调必须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机制,以好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第五,抓反腐从严,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猛药去疴决心不减、刮骨疗毒勇气不泄、严厉惩治尺度不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依规治党是党建思想的重大创新
制度治党的意义在于以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方式治理党内政治生活,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这条制度治党新路的核心是坚定不移推进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治党,这是党建思想的重大创新。强调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强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力争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强调抓好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注重以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提升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影响力。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按照“规范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监督”相统筹相协调原则,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四大板块。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全力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取得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四
经过40年改革探索,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望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至少可以得出三条重要的基本经验。
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40年改革开放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我们就能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就要带领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施行免除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生活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xx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城乡差距趋于缩小;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早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坚持生产力标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依靠亿万人民的主体力量和创新精神。我国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崭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在现实中也没有现成经验。要胜利推进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进行开创性探索才能取得成功。无论是大包干、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国有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是建设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等,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党的xx大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党高度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40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顺利推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把改革作为动力,把发展作为目的,把稳定作为前提,始终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高度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他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无论改革发展还是稳定,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注意让改革的红利被人民群众所共享、发展的成果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我国社会稳定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党的xx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才能通过改革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在实现共同富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放眼全球,政局动荡、社会动乱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痛苦和灾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正是得益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五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当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创造的辉煌,重要的不仅是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欢庆和自豪,更要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起来,用权威观点引领官兵对改革开放的再认识、再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军事篇”的理解和把握,强化“四个意识”、坚定“三个维护”,不断激发广大官兵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从今天起,本版开始刊发相关理论文章,供读者学习参考。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几个定位,明确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刻领悟、全面把握这些科学论断,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促进了党和人民思想上的大解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上的任何解放,都不可能超越时空和历史阶段而存在,都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升华,都要受到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都是立足于这些时代条件的实践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改革开放本身是党和人民在走过一段封闭僵化老路之后的一次伟大变革,同时又在为不断实现思想大解放创造了新的实践基础和时代条件。
深刻指出:“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同时也是党和人民不断打破思想枷锁、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化和思想上的解放相生相成、互促互进,形成“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时代洪流。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化推动时代条件的发展,为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提供基础条件;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如此良性循环和递进升华,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推进的恢宏篇章。4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地,使马克思主义这棵常青树在时代的高度不断生长新的理论硕果,使党的理论高地矗立起一座又一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高峰。
改革开放没有穷期,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和新的时代条件,为进一步丰富发展党的理论创造了新的契机。我们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推进新时代的思想大解放,把坚持实践第一性与不断总结升华实践经验统一起来,把坚持人民主体性与不断凝聚荟萃群众智慧力量统一起来,把坚持历史进步性与不断借鉴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统一起来,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改革开放驱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我们党强调,“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动力,根源于改革开放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式的人对生产力起着核心作用。改革开放通过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使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迸发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力,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党和人民用改革开放驱动强国复兴的生动教科书。40年来,党和人民全面突破既有思维定势、利益格局,聚力革除沉疴积弊、陈规陋习,敢啃硬骨头、勇闯火焰山,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总体来看,党和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党和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具体到今天的中国而言,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国家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还面临不少压力和阻力,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动力和活力、化解压力和阻力,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推动我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赢得了中国道路和制度的比较优势
我们的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的制度,但诞生还不到一百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与“成年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赢得比较优势,必须也只能不断改革。通过改革革除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其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彰显特有的制度优势。
4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既毫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不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等同于老祖宗设想的从发达资本主义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而是走自己的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来,党和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坚定不移向着这个总目标勇毅笃行,我们不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一些具体制度机制还有薄弱环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把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深化改革统一起来,“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又看到制度优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要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吸纳人类文明统一起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坚决抵制西方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那一套,同时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广泛吸收借鉴当代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以实现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相辉映
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中国自身的第二次革命,又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战略之举,搭建起中国和世界对接的桥梁,推进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相融相通。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使中国梦更加出彩;我们也通过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惊艳世界,把“中国红利”回馈世界,使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惠及世界人民。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40年,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40年,是中国梦和世界梦相互成就的40年。40年来,我们坚持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主动姿态面对世界、以积极态度学习了解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地充实、丰富、提高自己。同时,我们秉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的理念,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寒流涌动。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指出“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我们要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以世界眼光互通有无、博采众长,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文化壁垒和精神隔阂,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同放异彩。
推荐访问:思想 新时代 合集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思想宣传合集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5篇精选 新时代科学思想是什么